握牢人才“金钥匙”,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推进离不开人才这一关键要素的支撑。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并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标志着我国正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加速转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以及全球人才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一、立足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作用
人才是强国之基、兴邦之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更加凸显,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愈发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这一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何将规模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低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战略机遇,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只有牢牢把握"人"这一核心要素,才能真正把科技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二、聚焦实践路径,构建精准有效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发展体系。一是要精准引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与协同载体,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吸引海内外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共建共享。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近期开展的"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揭榜工作",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低空产业、新能源等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正是精准对接产业前沿需求的重要举措。二是要系统育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推动高校人才链、创新链嵌入地方产业链,构建"大学—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四川富润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共同探讨产学研融合发展路径,围绕共建创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共育高端人才等方向达成多项战略共识,就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有益探索。三是要科学用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与此同时,要用心留才,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支持人才瞄准前沿、勇闯科研"无人区",营造开放包容、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安徽省投资集团将安全生产人才建设纳入整体工作部署,通过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安全素质和能力水平,体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使用的重视。
三、强化组织保障,凝聚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推动人才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方向深度融合,切实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科技创新到哪里,服务保障就延伸到哪里"。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战略协同,相关部门要协同发力,打破部门壁垒,实行"战略规划一张图、重大项目一条链、资源配置一盘棋"。要畅通要素循环,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一体格局,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紧密对接产业发展、科技攻关和社会需求,实现"真题真做""真需真研",让毕业与就业紧跟产业需求,让论文与专利为社会服务。要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创新体系,形成"企业出题、共同答题、市场阅卷"的长效机制。展望"十五五",我们要以扎根祖国大地的坚定姿态,坚守教育初心,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大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让教育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加速我国人才优势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和"结构红利"演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握牢人才这把"金钥匙",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