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算法、降抽佣、增权益,货拉拉的监管“投名状”是IPO的诚意还是代价?

500

近年来,港股市场成为新经济公司IPO的热土,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一帆风顺。自2023年3月首次递交上市申请以来,货拉拉在两年多时间内五次更新招股书未果。

日前,货拉拉再度出手递交招股书,并更新财报数据,申请以“拉拉科技”为上市主体上市港交所,保荐机构为高盛、美银证券和摩根大通。

最新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货拉拉营收同比增长31.9%至9.35亿美元,净利增长32.6%至2.44亿美元。这家网络货运平台巨头能否凭借新财报和业务调整赢得市场认可?

红杉高瓴腾讯入局的货运革命代表

创立于2013年,货拉拉从粤港澳大湾区起步,是一家从事同城/跨城货运、企业版物流服务、搬家、零担、汽车租售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的网络货运平台,致力于将公路货运这一传统线下货运行业数字化,营造出了全新的行业生态。

货拉拉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数字物流平台的代表性缩影之一。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平台已促成并完成订单超过4.55亿笔,全球货运GTV(交易总值)达55.36亿美元,拥有平均月活商户约1970万个、司机约200万名。

根据招股书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货拉拉是2025年上半年全球闭环货运GTV最大的物流交易平台,市场份额高达53.3%;也是同期全球闭环货运GTV最大的同城物流交易平台、同期全球已完成订单数量最多的物流交易平台及同期全球平均月活商户最多的物流交易平台。

财务数据印证了其规模扩张成效。据招股资料数据,2022年至2024年,货拉拉年度营收分别为10.36亿美元、13.34亿美元和15.93亿美元;同期净利润则分别为-4909.1万美元、9.73亿美元和4.34亿美元,整体呈营收稳健扩张、盈利加速向正规驱使的趋势。

该周期内货拉拉GTV、营收和净利润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最近两年新开拓的跑腿业务等持续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零担、企业版这样的多元化物流业务,以及海外业务增长带来的贡献。2025年上半年其在中国境内多元化物流服务收入占比达40.1%,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10个百分点。

事实上,从成立后的6、7年中,货拉拉的成长潜力就可以从资本方的支持中看出明显的端倪。

在2015—2021年,货拉拉已相继获得顺为资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等投资方累计8轮融资。截至此次IPO前夕,货拉拉主要股东包括高瓴、红杉、概念资本、顺为、清流资本、襄禾等;其余还包括光源资本、Epic Faith、Aplex Capital、腾讯、D1 Capital、博裕、Tiger、中银香港、中国平安、美团等股东。

这种资本背书既用真金白银支持了货拉拉早期的增长扩张,也印证了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长期认可。

监管常态化下,共赢意味着利益重新分割?

尽管货拉拉在业务规模和市场地位上表现突出,但其港股上市之路却异常坎坷。前后五次递表未果,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在监管合规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方面的深层挑战。

监管压力是货拉拉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近年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多次约谈货拉拉等货运平台,指出存在随意调整运营规则、侵害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潜藏安全稳定风险隐患等问题。

为此,货拉拉在算法透明化、司机权益保障和业务多元化三大维度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事实上,货拉拉自2024年以来就在不断发起为司机降费的动作,且持续在司机权益保障上加大主动投入。2025 年 3 月,货拉拉进一步发布《关于推动算法公开透明、向上向善机制的公告》,首次公开核心算法规则,明确承诺定价不采用 “杀熟”机制,并加大订单补贴和降抽佣力度。5 月的算法专题研讨会上,货拉拉再度宣布2025年以来平台拼车、用户出价订单抽佣比例平均降低6%,100公里以上长里程订单抽佣比例平均降低4%,预计2025年将降低抽佣共2.3亿元。

除持续降抽佣外,司机权益保障的投入力度显著加大。货拉拉在 2025 年 7 月签署《保障货车司机合法权益自律公约》,宣布投入不少于 5000 万元用于低流水司机的减佣卡折扣。8 月再发公告,明确长里程订单降抽佣方案,设定抽佣金额上限,并对部分城市暂缓上线收费减佣卡;在社会保障层面,公司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至 17 省市,扩围后将覆盖货拉拉平台80%以上的司机,而此前三年已累计投入 1.5 亿元覆盖 170 万名司机,试图缓解“平台与司机对立”的舆论困境。

这一系列动作直击此前被约谈提及的“规则随意调整”问题,也是对监管“推动平台规则和算法公平公正”要求的直接回应,更是直接表明了司机权益保障投入力度加大的态度。

然而,即便如此,监管压力至今并未完全解除。2025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再次约谈货拉拉。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商人”,这些监管动作除了反映平台经济治理的大趋势,也直指货拉拉商业模式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保持平台盈利的同时,平衡司机、货主和平台三方的利益。

抽佣降低、投入持续增加……这些举措显示了货拉拉改善平台生态的努力,但也增加了运营成本,影响了短期盈利能力。2025年上半年,货拉拉毛利率为52.3%,较上年同期的59.4%下降了7.1个百分点,部分反映了这种平衡策略的成本。

由于主动调整佣金策略,货拉拉贡献九成以上收入的国内市场变现率近两年持续在下降。招股书数据显示,货拉拉在中国内地的货运平台服务变现率由2023年的10.3%微跌至2024年的9.6%,并由2024年上半年的9.7%减少至2025年上半年的9.2%。

这一变化虽然幅度不大,但经GTV折算后影响显著。2025年上半年货拉拉在中国境内的货运平台服务GTV为45.67亿美元,如果以2023年的10.3%变现率计算,1.1个百分点的下降导致收入减少近5000万美元(约合3.57亿元人民币)。

至于海外市场的变现率虽然高达15.9%且持续提升,但 2025 年上半年收入占比仅 9.5%,难以对冲国内市场压力,全球化故事尚未形成说服力。

这些大概就是货拉拉此番上市路上的最大拦路虎了。

短期承压淬炼,长期筑基增长

短期面临挑战,货拉拉的长期增长逻辑依然清晰。一方面,监管趋严的本质是为了构建更健康的业态,而作为龙头玩家,货拉拉具备比同行玩家更强的调整韧性,长期能极大程度受益于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企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扩张和全球公路货运数字化渗透率的提升,构成了公司未来增长的双引擎。

货拉拉的国际化战略始于2014年,首先进入东南亚市场,2019年拓展至拉美地区。截至2025年6月,货拉拉的全球业务已覆盖14个市场超过400个城市,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孟加拉、日本、土耳其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海外市场不仅变现率更高,市场规模也更为广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GTV计,2024年境外同城公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同类市场的三倍。2024年,东南亚及拉美合共录得的GTV为1243亿美元,预计将以4.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9年的1517亿美元。

货拉拉在海外市场的拓展策略颇具章法。以东南亚市场为例,公司最初专注两轮车配送服务,凭借当地对两轮交通工具的高接受度,快速建立市场地位。随后,货拉拉效仿在中国内地的成功经验,逐步拓展四轮车配送服务,完善业务布局。这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做法,提高了海外拓展的成功率。

同时,全球公路货运行业的数字化渗透率仍然偏低,这为货拉拉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公路货运总交易额中仅有2.4%通过数字平台完成。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这一比例到2029年将达到3.4%。这种低渗透率、高增长潜力的市场特征,将继续为货拉拉等平台型企业提供了远期发展空间。

货拉拉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正以试验性方式拓展新市场,并计划进一步渗透东南亚及拉美的现有市场”。目前其海外市场收入占比绝对值不大,但增长潜力可观。

除了地域扩张,货拉拉还在不断拓展业务边界。近年来,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推出了跑腿业务、零担运输、企业版物流服务等新业务线。2025年上半年,中国境内多元化物流服务在货拉拉收入中的占比从2024年同期的30.5%升至40.1%,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种业务多元化策略有助于降低对传统货运平台的依赖,创造新的增长点。

短期,货拉拉在招股书中也给出了积极的业务展望:“基于当前市场条件和运营情况,预计2025年的全年包裹量将在388亿至401亿件的区间,同比增长14%至18%。”指引增速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预期。

从财务指标看,货拉拉2025年上半年营收9.35亿美元,同比增长31.9%;经营利润2.67亿美元,经营利润率28.5%;净利润2.44亿美元,同比增长32.6%;经调整净利润为2.72亿美元,增长27.7%。这些数据表明,尽管面临变现率压力,公司整体仍保持健康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5年6月30日,货拉拉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81亿美元,显示出相对健康的现金流状况。这种资金实力为其持续扩张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资源储备。

结语

货拉拉此次IPO若成功,关键不在“第六次”的执念,而在其能否证明:在监管常态化下,数字物流平台如何在增长、盈利和责任中达到有效的平衡。换句话来说,货拉拉第六次递表背后,是降低抽佣、公开算法、拓展海外的一系列转型努力。

未来,全球公路货运数字化的大潮仍在前行,货拉拉能否借此次上市实现蜕变,市场正在拭目以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