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连锁交出高质量三季报:数字化重塑社区零售新秩序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2025年消费市场仍处于结构性复苏阶段的背景下,中国零售行业整体依旧低温运行。面对复杂环境,不少企业选择收缩战线、谨慎观望,而西南零售龙头——红旗连锁,却以稳健的财务表现、强劲的现金流与持续深化的数字化转型,为“社区零售如何穿越周期”提供了一个鲜明样本。

稳中有进:扣非净利润、毛利率逆势上扬

最新出炉的三季度财报显示,红旗连锁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含税销售额79.6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3亿元。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后净利润为3.68亿元,同比增长3.96%,显示出在整体低迷环境中逆势提质的能力。与此同时,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9.36%,同比提升0.23个百分点。据财报披露,红旗连锁单店销售稳定增长,有效抵消了门店结构调整带来的短期影响。而供应链效率提升、商品结构优化及议价能力增强,则是红旗连锁毛利改善的核心驱动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经营质量的提升。报告期内,红旗连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78亿元,是同期净利润的两倍,显示出强劲的资金回笼能力与健康的经营循环。期间费用同比下降11.53%,管理成本进一步压缩。报告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44.40%,较年初下降1.72个百分点,财务结构持续优化,为后续稳健增长提供了安全边际。

品牌力强化,稳居西南零售“第一阵营”

稳健的财务表现背后,是红旗连锁持续巩固的品牌与区域优势。

今年6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发布“2024年中国连锁Top100”榜单,红旗连锁凭借稳健业绩与数字化创新成果再次上榜。10月23日,公司又荣膺“2025四川企业100强”“四川服务业100强”,连续22年入选,彰显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业务端,公司始终坚守民生主业,聚焦“川字号”品牌建设,通过签订农超对接协议、设立本地产品专区等举措,扩大本地农产品在供应体系中的比重,并打造高性价比自有品牌,稳定供给、惠及消费者。

此外,公司持续拓展社区服务边界,与成都市家政协会合作推出数字化家政平台“蓉优爱家”,整合保洁、养老、母婴护理、适老化改造等20余项服务,覆盖全市3000余家门店网络。平台还专设“银发专区”,提供助浴、代购、康复护理等个性化服务,打造更加完善的社区“15分钟生活圈”。

这种从“零售网点”向“生活服务节点”的延展,标志着红旗连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形成差异化优势。

数字化提效,驱动内生增长

如果说品牌与渠道构建了红旗连锁的“基本盘”,那么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其新的增长引擎。公司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在运营、供应链、商品管理等环节全面提效。例如,红旗连锁积极推广的“24小时云值守”门店模式,拓宽了服务半径、延长了门店营业时长,目前已初见成效,计划年底前扩展至300家。这不仅让夜间经济焕发新活力,也提升了门店资产利用率。

在经营层面,红旗连锁通过数据中台打通线上线下体系,实现夜间直播、电商引流与线下核销的协同联动,推动客单价与复购率双提升。

在组织结构上,红旗连锁持续推进扁平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快速响应与高效决策,显著降低管理成本。公司聚焦优质业务、剥离低效资产,短期看对规模略有影响,但从长期看,这种聚焦将推动经营质量和资本效率的双提升。

坚守民生初心,企业温度贯穿始终

作为四川本土龙头企业,红旗连锁的“稳健”,不仅体现在经营数据,更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持续履行。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红旗连锁配合相关部门连夜紧急装运近500吨救灾物资运往灾区。2月,宜宾筠连山体滑坡灾情发生后,红旗连锁第一时间参与救援,捐赠包括矿泉水、方便面、面包等物资,总价值超20万元,展现出民生企业的责任与温度。

不仅如此,年初至今,红旗连锁总经理、党的二十大代表曹世如多次以个人名义向慈善机构捐赠,用于教育助学、乡村振兴与特殊群体帮扶,总额超360万元。

从精准扶贫到灾害援助,从助学帮困到社区服务,红旗连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生企业的另一面——责任与温度。

当零售行业仍在寻找新的增长逻辑时,红旗连锁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稳健并不意味着保守,提效同样是一种增长。强现金流、强执行力、强本地化运营,让红旗连锁在消费低温期中保持了清晰的方向。未来,随着数字化零售和社区服务的融合加深,这家“西南样本”有望继续定义区域零售的新边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