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市内阁的对华政策,不如多看看特朗普看日本的眼神

  10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东京,盛赞"美日伟大友谊"。

  在外交辞令背后,是一份沉重的账单,清晰地展示了日本的"回旋余地"究竟有多小。

  1、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2025-2029年),包括在美国本土建设造船产能。

  2、接受15%的美国关税。虽然比威胁的25%低,但对出口形成压力。

  3、将国防支出提前提高到GDP的2%,比原定目标提前一年多。

  4、被要求停止进口俄罗斯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尽管这是日本最近、最便宜的能源来源,满足了日本9%的天然气需求

  5、大幅增加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JERA已签订20年合同,每年550万吨,并在路易斯安那州投资15亿美元

  6、稀土供应链和核电技术领域锁定在美国主导的框架内,进一步削弱了日本能源和技术独立性。

  面对这些要求,东京几乎没有说"不"。当然,也不敢说“不”。

  这就是日本外交的真实图景:不是在"对华强硬"与"对华和解"之间做选择,而是在美国的指令面前,连讨价还价的空间都在迅速消失。

  美国对中国采取什么行动,日本就会相应地紧随其后。出口管制、"印太战略"、供应链脱钩、稀土供应链多元化——东京顺应华盛顿的压力,表面上"追随盟主",实际上却在持续压缩自己的自主空间。

  当日本一步一步地沦落为俯首听命于美国的“侍从”,它还有什么底气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外交呢?中国还会真拿日本的外交政策当回事吗?

  日本不仅在安全上依赖美国,还在先进技术、能源供应和经济战略上全面依赖美国。

  另一方面,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约20%。日本的汽车、化工、电子等整个产业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这种"双重挤压"——夹在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和服从于美国的要求之间——已成为日本的结构性困境。

  媒体热衷于讨论高市的对华强硬政策是否会导致"冷和平"。

  媒体讨论的"冷和平"——政治冷漠、经济合作、军事戒备——可能确实会成为中日关系的新常态。

  但这只是表象。

  问题本身就暴露了一种认知误区:似乎日本还真有能力搞出个什么独立的外交政策来。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地缘政治现实。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华盛顿的遏制战略而动摇。

  随着美国对华竞争态势的加剧,华盛顿需要东京在对华竞争中更多地发挥“前线作用”,会越来越不在意日本为此付出多大代价。

  东京越是严格遵从华盛顿的对华战略,就越难与北京保持必要的外交经济联系;而一旦经济联系受损,日本自身的繁荣就会受到威胁。

  这不是"强硬"或"软弱"的问题,而是日本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下,已经失去了独立制定对华政策的能力。

  所以,在这个时候,讨论所谓的“冷和平”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日本的对华政策不是东京确定的,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高市的政治基础——保守派和联盟伙伴日本维新会——恰恰是最致力于"无论如何都坚持美国"的团体。这意味着,即使高市本人想要寻求更多战略自主空间,她的政治支持者也不会允许。

  从长远来看,这种对美国的依赖远远超过同盟的逻辑。

  自二战后在美国占领下被改造以来,日本的制度、安全学说甚至国家身份认同都与美国紧密交织在一起。日本公众信任并依赖美国,将亲美视为安全的保障。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为此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沉重。

  所以,谁坐上首相的椅子并不重要,真正的外交自主仍是一个神话。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更多的国家在考虑对日政策时,不会更多关心东京首先想要什么,而是关心“华盛顿允许东京做什么,或者阻止它做什么“。

  日本面临的真正考验,不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地缘政治现实,而是在美国日益强硬的压力下,日本还能保留多少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对华政策?

  the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