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拿盖革计数器上街,竟在一位老头身上测出超高辐射!这怎么回事?

(图源:网络)
撰文 | 苏澄宇
不久前,一篇笔记在小红书上引起不小的波澜。

图源:xhs by quan
起因是有人拿着一个手持式盖革计数器在街上行走(带着纯好玩),当他靠近一位老爷爷时,屏幕上的数字从正常的背景值迅速飙升。1米处20多uSv/h, 贴近好几百。
后面问了老人,才知道这位老人刚刚吃了碘131。博主一开始没大信,选择了报警处理,也没啥问题。结果确认老爷爷没有携带放射物。

图源:xhs by quan
那问题来了,这位老人是移动的污染源吗?与他擦肩而过是否意味着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碘131是什么。
碘131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普通碘元素的一个“高能量”亲戚 。它有一个独特的物理特性,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两种射线。

碘131 图源:wiki
一种是β射线,能量高但穿透力很弱,在人体组织里只能前进不到1毫米。正是这个特点,让它成为一种精准的科学工具。
另一种是γ射线,它的穿透力很强,可以轻易穿透人体,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也是中盖革计数器能够探测到的信号来源 。
这种特性,让碘131成为应对某些甲状腺问题的有效手段。人体的甲状腺有一个生理特性,就是对碘元素有很强的亲和力,会主动从血液中大量吸收碘来合成甲状腺分泌物。

图源:farrer paker hospital
当当事人服用含有碘131的制剂后,这种放射性碘同样会被甲状腺细胞精准地吸收并聚集起来。随后,碘131在甲状腺内部释放出短程的β射线,像微型工具一样,定点破坏病变的甲状腺细胞,而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很小。
这项技术已经有超过80年的应用历史,是某个科学领域内一项成熟且有效的干预方法。
盖革计数器显示的是一个叫作“剂量率”的物理数值,单位是微希沃特每小时(µSv/h),它衡量的是辐射的瞬时强度,类似于降雨的速度。而真正评估健康风险的,是“有效剂量”,单位是毫希沃特(mSv),它衡量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累积吸收的总辐射量,类似于总降雨量。

碘131药剂 图源:radqual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天然的背景辐射中,其剂量率大约是0.1到0.3微希沃特每小时。这件事中,虽然在一段距离测得的数值虽然远高于背景值,但对于一位刚接受完干预的当事人来说,这个读数基本在科学预料和管控的范围内。
例如,一些专业机构允许当事人离开的标准之一就是其在1米距离处的辐射水平低于50微希沃特每小时。对于街上的路人来说,与当事人接触的时间只有几秒钟,累积的总剂量很小,远低于我们乘坐一次长途飞机或做一次胸部X光检查所接受的辐射量。
关键在于,点状辐射源的辐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快速衰减。简单来说,如果你和辐射源的距离增加一倍,你受到的辐射强度就会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如果距离增加三倍,辐射强度则会降至九分之一。

点状辐射源的辐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迅速减弱 图源:firetrak
当然,接受碘131干预的当事人并非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返回社会。根据相关指导原则,单次干预剂量超过400兆贝克勒尔,就应为其建立辐射隔离区,辐射隔离的时间通常不低于48小时。
同时,由于碘131会通过尿液、汗液和唾液等体液排出,当事人还需要遵循细致的卫生习惯,比如坐着小便以防飞溅,每次便后冲两次厕所,使用独立的餐具和洗漱用品,并单独清洗衣物。这些措施的持续时间根据干预剂量的不同,从几天到几周不等。

图源:giphy
一项英国的研究发现,在遵循建议的情况下,97%的成年家属和89%的儿童所受的累积剂量都低于对应的防护标准。
因此,对于街头偶遇接受干预的当事人的场景,公众无需过度担忧。
参考资料:
https://www2.hnsyu.net/fsdeyy/jkyd/202303/t20230331_129474.htm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039881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A2%98-131



把科学带回家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