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时代,中欧如何共存?——田德文解析“三重缓冲”(五十·晤实系列)
Club提要: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北京对话携手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于2025年9月共同举办“战争、和平与和解”国际专家论坛。该论坛系北京对话“五十·晤实”(L·Amicitia Sinensium Europaea)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推动中欧双方在新的历史节点深化交流、拓展合作、共促理解,以对话助力全球文明互鉴、政策互通与利益共享。北京对话获授权发布论坛部分专家的重要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田德文指出,尽管中欧政治矛盾不断,但合作能延续,得益于“三重缓冲机制”——议题分层协商、跨国利益纽带与第三方合作。中欧关系在“大争时代”展现规则化与理性管控差异的智慧,不仅关系双方利益,更关乎世界和平。他强调,管控差异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正如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倾听和包容,在国际关系中也需要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一个具备积极思维的国家,将更有助于世界和平。
Club Briefing:As we mark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as well a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 Institute of Joint European Studies affiliated to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o-hosted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Forum on “War,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 in September 2025.
As part of the Beijing Club’s “L·Amicitia Sinensium Europaea” series, the forum aims to deepen China–EU exchanges, expand pragmatic cooperation, and foster mutual understanding at a new historical juncture — advancing global cultural dialogue, policy connectivity, and shared interests through open dialogue. Beijing Dialogue is authorized to publish selected key remarks from the forum’s distinguished experts.
Tian Dewe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ted that despite ongoing political fri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cooperation has persisted thanks to a “threefold buffering mechanism” — layered consultations across issue areas, transnational interest linkages, and third-party cooperation.
In what he calls an “age of great rivalry,” China–Europe relations have demonstrated a rational and rules-based wisdom in managing differences — a quality that not only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global peace. He emphasized that managing differences is a mark of civilization: just 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require listening and tolera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ll for a constructive and positive mindset. A nation capable of positive thinking, he argued, is mo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world peace.

(图源:北京对话)
今天报告的是一个具有一定技术性的题目,它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与欧共体建交的50年中,双方在政治上的矛盾和冲突从未停止。当然,每个阶段有所不同,但是当前阶段的政治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维护和推动中欧合作的发展,成为一个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次会议实际上选择了当代的重要议题,即战争与和平。
曾经有人说过,贸易的结束就是战争的开始。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在发展。仅在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仍达到7,850亿欧元,同比微增0.4%。这一成绩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取得的,实属不易。当前国际环境中,若要发生争执,从来不缺少话题,几乎任何问题都可能引发分歧。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他远赴万隆,并非为了争吵,因为若是为争吵而来,大可不必来。正是在此次会议上面,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概念。
正因如此,中欧关系在长期争议不断的情况下,仍维持着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未曾中断。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为三重缓冲机制的作用。
第一层缓冲机制是议题分层协商。当高政治领域出现冲突时,应保持低政治领域的沟通。例如,双方可以就一些具体细节或低敏感度的技术标准展开讨论。以当前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激烈争端为例,尽管在整体产业政策上分歧明显,但在电动汽车电池接口等具体技术问题上,双方仍保留了对话空间。通过在此类低政治领域保持交流,可以避免因技术性分歧而进一步加剧高政治层面的矛盾。
第二层是建立跨国利益集团的纽带。中欧当前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矛盾,但同样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例,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议题,但资金始终是关键瓶颈。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主张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所谓跨国利益集团,不应仅仅理解为因市场利益而结成的小范围商人群体,或是亲欧的利益集团,而应是在全球围绕不同议题层面、基于共同诉求形成的跨国集团纽带。这样的纽带越紧密,高政治领域的矛盾就越难被触及,并推向失控。否则,一旦矛盾在缺乏合作意愿的情况下不断升级,结果必然是冲突,而冲突的最终走向只能是战争。而战争违背了所有相关方的根本利益。

(图源: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
第三层缓冲机制是通过第三方合作构建缓冲区。例如,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与欧洲长期保持着广泛合作。在这些地区开展的合作为双方关系提供了稳定支撑。当中欧在双边关系中出现矛盾时,这类在第三方地区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合作机制不因冲突而完全中断。
中欧建交50年来的长足发展,充分体现了双方在管控差异上所展现出的智慧。所谓管控差异,并不意味着消除分歧。中欧之间现在存在分歧,未来也必然还会存在分歧。然而,关键在于如何在分歧之中维持合作,并推动关系不断前行。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欧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规则化的互动机制,使双方能够在非对抗性的轨道上实现关系的演进。如果缺乏此前所提到的那些机制,中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或许会比当下更加严峻。中欧合作不仅对双方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样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已进入“大争时代”,竞争日益激烈、战争随时可能成为一种选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欧合作对于世界和平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图源:今日头条)
管控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差异始终客观存在。在面对差异时,关键在于应当如何应对。以人际关系为例,是应当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还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否定对方?显然,如果一个人总是选择后者,他将难以拥有真正的朋友;而如果能够采取前者的方式,朋友只会越来越多。在国际关系领域,同样存在着与人际交往相通的规则。例如,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是否应当是积极和正向的?我认为,一个具有正向和积极思维的人,或是国家,都将更有助于世界和平。



北京对话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