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Q3营收近乎零增长,利润增速超20%,有什么秘诀?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三季度海康威视出现增利不增收的业绩“反差”。
在安防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关键转折期,10月17日晚间,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交出了一份“反差感”十足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增20.31%,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单季营业收入同比仅微增0.66%,总资产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63%、2.82%。
图源:海康威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这份看似“盈利亮眼、现金流充裕”的财报背后,实则隐藏着传统安防龙头在行业困局中的被动防守姿态,短期业绩的光鲜,更多依赖非经常性收益、成本优化与回款政策收紧,而非主营业务的实质性扩张;长期发展层面,资产缩水、战略投入保守、新兴业务乏力等问题凸显,海康威视正面临“增长质量不足、转型动能缺失”的双重挑战。
01
营收增长近乎停滞:
基本盘承压,行业转型期的“增长天花板”显现
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成色的核心指标,营业收入的增长态势直接反映业务扩张能力与市场需求热度。然而,海康威视2025年第三季度的营收表现,却暴露了传统安防巨头在行业转型期的增长困境。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海康威视单季实现营业收入239.40亿元,同比仅增长0.66%;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营业收入657.58亿元,同比增长1.18%。
这一增速远低于2020-2023年期间年均15%以上的营收增长水平,回溯海康威视的营收增长轨迹,2021年公司营收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8.21%。
彼时安防行业受益于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传统硬件产品(如监控摄像头、网络硬盘录像机)需求旺盛。
2022-2024年,随着行业渗透率逐渐见顶,营收增速逐步回落至10%-15%区间;2025年第三季度,增速进一步降至1%以下,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营收增长停滞期”。
据了解,海康威视的核心业务仍集中于传统安防硬件,其中监控摄像头、存储设备、门禁系统等产品贡献了超过60%的营收。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安防硬件市场渗透率已超过70%,政府、交通、金融等传统大客户的需求趋于饱和,新增采购以替换升级为主,而非增量需求。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加剧进一步挤压了增长空间。一方面,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国内竞争对手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部分监控摄像头产品价格较2024年下降10%-15%;另一方面,小米、360等互联网企业跨界入局,以“高性价比+智能化”产品分流消费级市场客户,导致海康威视在中低端硬件市场的定价权减弱。
财报中“营业成本同比微降0.33%”的背后,除了成本控制因素,也反映出公司通过降价促销维持市场份额的无奈之举。
据了解,为应对传统业务增长瓶颈,海康威视近年来提出“AIoT转型”战略,将智慧交通、智慧园区、工业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然而,从2025年三季报数据看,这些新兴业务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在研发投入上,2025年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费用为87.38亿元,与上年同期的87.36亿元基本持平。
图源:海康威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此外,财报未单独披露新兴业务营收占比,但结合整体营收增速与传统业务下滑趋势推测,新兴业务营收占比不足20%,且部分项目依赖政府补贴与政策支持,市场化盈利能力较弱。
以智慧交通业务为例,海康威视虽参与了多个城市的“智慧交管”项目,但项目周期长、回款慢,且面临华为、百度等企业在车路协同、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难以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工业物联网业务则受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影响,企业客户对智能化改造的投入意愿下降,导致相关产品销售不及预期。
海外市场曾是海康威视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达35%。但2024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海外业务增长放缓。
2025年三季报虽未披露海外营收具体数据,但从投资支付现金同比增加,结合长期借款下降,公司对海外市场投入策略调整,趋于谨慎。
02
净利润高增“含金量”:
非经常性收益与成本优化撑起表面繁荣
与营收增速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康威视2025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表现堪称亮眼。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海康威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62亿元,同比增长20.3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4.82亿元,同比增长19.73%;基本每股收益为0.399元/股,同比增长17.70%。
图源:海康威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无论是净利润增速还是每股收益增速,均远超同期营收增速,形成了“营收微增、利润大增”的背离态势。
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3.19亿元,同比增长14.94%;扣非后净利润为89.71亿元,同比增长10.06%,同样保持双位数增长。
这种“营收与利润增速背离”的现象,在成熟行业的龙头企业中较为常见,但通常意味着企业盈利增长更多依赖成本控制与非经常性收益,而非营收规模的扩张。
根据财报披露,2025年年初至报告期末,海康威视非经常性损益合计3.48亿元,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73%。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5.34亿元。
在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中,约2.1亿元用于AI技术研发,1.8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基地建设,1.4亿元用于海外市场拓展补贴。
这些补助虽符合公司业务发展方向,但属于一次性或阶段性收益,不具备可持续性。若剔除政府补助的影响,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增速将从10.06%降至7%左右,与营收增速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25年年初至报告期末,海康威视财务费用为-6.3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3亿元大幅改善,进一步下降376.69%。财务费用的优化主要得益于利息收入的增加与利息支出的减少。
财务费用的优化属于“节流”而非“开源”,虽能短期提升净利润,但无法替代主营业务增长对盈利的核心支撑作用。若未来公司扩大投资、增加借款,财务费用或将重新回升,净利润增速也将随之承压。
另外,2025年年初至报告期末,海康威视销售费用为88.49亿元,同比增长3.57%;管理费用为22.28亿元,同比下降1.49%。两项费用增速均低于营收增速,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
图源:海康威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销售费用增速放缓,主要因公司减少了线下渠道投入,2024年以来,海康威视逐步缩减了部分低效经销商,优化了终端网点布局,同时加大线上销售力度,通过电商平台与直播带货降低渠道成本。
财报显示,公司线上渠道营收占比已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18%,线上销售费用率较线下低5-8个百分点。
管理费用下降,则主要因公司推行“数字化管理”,通过ERP系统优化、人员精简等方式降低了行政运营成本。
但需注意的是,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优化空间已逐渐见顶。随着线上渠道竞争加剧,平台佣金、广告投放等费用逐步上升;研发投入虽增速放缓,但为维持技术优势,研发费用仍需保持一定规模。
03
资产与权益双缩水:
股东回报与长期发展的失衡
2025年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海康威视总资产为1298.63亿元,较2024年末的1320.16亿元下降1.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783.94亿元,较2024年末的806.69亿元下降2.82%。
流动资产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与运营能力的核心体现。2025年9月30日,海康威视流动资产合计988.42亿元,较2024年末的1024.81亿元下降3.55%,主要受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与衍生金融资产收缩影响。
图源:海康威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应收账款的减少虽体现了公司回款政策的收紧与催收效率的提升,但也反映出下游客户付款能力的减弱,部分政府与企业客户因财政压力或经营困难,延长了付款周期,公司为降低坏账风险,不得不收紧信用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销售。
非流动资产的规模与结构,直接反映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2025年9月30日,海康威视非流动资产合计310.22亿元,较2024年末的295.36亿元增长5.03%,增速虽为正,但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被动增长,主动投资意愿明显不足。
固定资产从150.64亿元增至167.87亿元,同比增长11.44%。固定资产增长主要因2024年投产的智能制造基地逐步达产,设备折旧增加,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仅30.85亿元,较2024年的33.88亿元下降8.93%,反映出公司对产能扩张的谨慎态度。
另外,所有者权益的缩水,主要源于公司2025年实施的“股份回购注销”与“中期分红”两项举措,这两项举措虽短期提升了股东回报,但也消耗了大量自有资金,削弱了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
2024年12月,海康威视审议通过股份回购方案,计划以20-25亿元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用于注销减少注册资本。截至2025年8月28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6832.68万股,占注销前总股本的0.74%,回购总金额20.28亿元,随后于9月4日完成注销手续。
股份回购注销的直接影响是缩减股本,公司总股本从92.33亿股降至91.65亿股,减少0.68亿股。股本的缩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每股收益(从0.878元/股增至1.014元/股),但也导致所有者权益中的“股本”科目从92.33亿元降至91.65亿元,同时“资本公积”科目因回购溢价从61.82亿元降至43.03亿元,直接减少所有者权益约19亿元。
2025年8月,海康威视董事长提议实施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随后经董事会与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以公司现有总股本91.65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00元(含税),合计现金分红金额36.66亿元。
此次中期分红是海康威视自上市以来首次在中期实施分红,反映出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但从财务影响看,36.66亿元的现金分红直接从“未分配利润”科目中扣除,导致未分配利润从609.60亿元降至601.83亿元,减少7.77亿元。
叠加股份回购注销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减少约27亿元,直接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同比下降2.82%。
海康威视在资产与权益管理上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度侧重短期股东回报,而忽视了长期战略投入。
一方面,股份回购与大额分红消耗了近57亿元自有资金,占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的41.6%。
另一方面,公司对新兴业务、海外市场、技术研发的投入却逐步保守,导致长期增长动能不足。
从行业对比看,同为安防龙头的大华股份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增速达12%,海外市场投入增长15%,虽短期净利润增速低于海康威视,但长期发展潜力更具优势。
华为、百度等跨界企业在AIoT领域的年投入超百亿元,技术壁垒与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对海康威视形成持续竞争压力。
若海康威视继续维持“高分红、低投入”的战略,未来或将面临“增长失速、份额下滑”的风险。传统业务的价格战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新兴业务因投入不足难以突破,海外市场拓展滞后于竞争对手,最终导致公司在行业转型中逐渐丧失龙头地位。
04
现金流暴增背后:
回款改善难掩终端需求疲软
2025年三季报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无疑是最亮眼的数据之一。
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36.97亿元,同比激增426.06%,远超营收与净利润增速。然而,深入分析现金流构成不难发现,这一增长更多是“销售回款改善”带来的阶段性成果,而非终端需求回暖的真实信号,可持续性存疑。
图源:海康威视2025年三季度报告
财报明确指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销售回款增加”。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达783.69亿元,同比增长16.32%,远高于营收增速。
回款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举措:一是收紧信用政策,将客户信用期从原来的90天缩短至60天,对新客户要求预付30%货款;二是加强应收账款催收,成立专门的催收团队,对逾期账款采取法律诉讼、资产抵押等方式追偿。
海康威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的“分化”表现,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安防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的缩影。
在传统硬件市场见顶、新兴业务尚未破局、海外市场拓展遇阻的多重压力下,海康威视的短期业绩虽通过非经常性收益、成本控制与回款优化得以支撑。
对于整个安防行业而言,在增量时代,企业可以通过规模扩张与价格战抢占市场。但在存量时代,唯有技术创新、业务升级与全球化布局,才能在变革中寻得新的增长空间。
海康威视作为行业龙头,其转型路径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将影响整个安防行业的未来走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