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两年后,冀光恒如何带领平安银行走出“最难一年”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当前,平安银行仍面临息差下行空间逼仄、零售复苏前景不明、房地产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等多重挑战。
2025年,平安银行的转型阵痛持续深化,这家曾以零售为核心优势的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显著放缓。
中期报告显示,平安银行资产总额增速仅1.8%,营收同比下降10%,净利润下降3.9%。利润降幅收窄离不开“节流”与“拨备反哺”,业务管理费下降9%,减值损失计提减少16%。
图源:平安银行2025年中期报告
但这些财务操作难以掩盖根本困境:净息差已下滑至1.8%,拨备覆盖率三年间累计下降超50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个人贷款余额收缩2.3%,而企业贷款增长4.7%。
回溯2023年6月,冀光恒接任平安银行行长后,开启了一场大转型,将六大行业事业部及3个区域零售片区销售推动部合并或撤销,18个月内通过压缩新一贷、信用卡等高风险业务,零售贷款规模大幅减少;同期对公信贷大幅投放,对冲了零售收缩带来的资产缺口。
这套“组合拳”虽实现了零售风险初步出清和对公利润反超,但也付出不少代价,如今,平安银行营收依然处于大幅下滑态势,市值较2021年高点蒸发过半。
2025年,平安银行已收到超10张罚单、罚款超800万元,暴露出内控建设略滞后于业务转型的严峻问题。当前,平安银行仍面临息差下行空间逼仄、零售复苏前景不明、房地产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等多重挑战。
8月25日的业绩会上,冀光恒曾将2025年称为平安银行“最难的一年”。在“最难一年”,平安银行这场转型已行至深水区,不仅需要完成业务结构的调整,更需跨越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之间的鸿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01
盈利靠“省”出来,风险用“拨备”缓冲
在股份制银行中被称为“零售标杆”的平安银行,上半年依然承压前行。
从规模与盈利两个维度来看,平安银行上半年的“收缩”态势明显。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5.87万亿元,较上年末仅增长1.8%。
图源:平安银行2025年中期报告
盈利压力更为直接,平安银行上半年营收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尽管降幅较一季度略有收窄,但双位数下滑的趋势仍未改变;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248.7亿元,同比下降3.9%,利润降幅显著低于营收,主要得益于“节流”与“拨备反哺”的共同作用。
具体来看,“节流”体现在费用端的持续压降,上半年其业务及管理费192.06亿元,同比下降9.0%,其中员工费用下降3.5%,一般业务管理费用下降15.0%。
而“拨备反哺”则更为关键,上半年平安银行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94.5亿元,同比下降16.0%,在不良率微降的背景下,拨备计提的减少直接增厚了利润,成为净利润降幅收窄的重要推手。
图源:平安银行2025年中期报告
然而,盈利端的缓冲难以掩盖息差持续承压的现实。上半年,平安银行净息差为1.8%,同比下降16个基点。
结构上看,资产端贷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降76个基点至4.03%,尽管负债端存款成本也有所下降,但仍难以抵消资产端收益率的更快下滑,息差“剪刀差”持续扩大,成为拖累营收表现的核心因素。
资产质量方面,表面平稳之下仍有隐忧。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05%,较上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但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仍达0.79。
更值得警惕的是风险抵补能力的减弱,其拨备覆盖率达238.48%,较上年末再降12.23个百分点。若回看2022年末,三年间累计降幅已超过50个百分点,利润“安全垫”持续变薄,应对未来风险的缓冲空间正在收窄。
在业务结构上,零售“失血”与对公“托底”形成鲜明反差。
作为传统优势板块,零售业务持续收缩,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3%至1.73万亿元,信用卡流通户数较上年末减少3.3%,消费贷与经营贷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仅住房按揭贷款保持6.2%的正增长,显示出零售资产组合仍处于“去风险”调整阶段。
相比之下,对公业务成为平安银行当前阶段规模增长的重要引擎,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7%至1.68万亿元,主要投向制造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但过度依赖对公托底,也意味着业务结构“失衡”短期难以逆转,零售业务的持续收缩或将影响其长期竞争力。
02
冀光恒上任两年,平安银行的“换引擎”阵痛
2023年6月,平安银行正深陷一场零售危机。信用卡逾期率攀升至近年高点,主力个贷产品“新一贷”不良率突破1.45%,首次超过零售贷款整体水平,净息差单季度环比收窄19个基点。
市场开始质疑这家银行长期坚持的“高定价、高风险”模式是否已走到尽头。就在此时,原行长胡跃飞退休,中国平安集团调派时任陆金所控股董事长的冀光恒“驰援”,一场“在高速行驶中换引擎”的深度转型拉开序幕。
冀光恒上任后的第一步,是启动“刮骨疗毒”式的组织重构。面对事业部制长期形成的“部门墙”与协同效率低下问题,他一次性裁撤多个总行一级部门,将运行十年的零售条线从事业部制拉回“大总行、大分行”架构,并削弱对高成本外部渠道的依赖。这场调整,旨在缩短决策链路、贴近前线,为后续资产结构清理扫除障碍。
资产端的变革更为彻底。针对高风险零售资产沉疴,冀光恒主动压降相关规模,暂时放弃信用类高收益零售业务,信用卡整体授信额度较此前收缩约15%,主动退出高风险客群。
与此同时,负债端同步推进降本,全面下架高息存款产品,结构性存款规模压缩过半,推动负债平均成本率下降46个基点,为净息差企稳争取到关键窗口。
在零售业务主动“踩刹车”的同时,对公业务被推上“补位引擎”的位置。冀光恒牵头组建战略行业部,聚焦制造业、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三大赛道。2024年,全行对公贷款新增2400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93%,其中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6%,绿色贷款也保持双位数增长,有效承接了零售收缩留下的规模缺口。
历经这两年的密集调整,转型已显现阶段性成效。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减值占全行减值总额的97%;对公业务利润贡献首次超越零售,成为净利润的“顶梁柱”;净息差降幅逐步收窄,负债成本优化速度领先同业。
图源:平安银行2025年中期报告
只是零售业务依然承压,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同比减少约80亿元,同比下降20%以上,净利润仅有10亿元左右,占比只有4%。
03
“最难一年”的未解难题
最近一个月,平安银行东莞两家支行因小微贷款数据造假与贷后管理不到位,被处以45万元罚款,为平安银行这一年的罚单履历添上了最新一笔。
今年以来,从1月惠州两家支行率先领罚,到3月总行因并购贷款、理财投资等业务“三查”失职被重罚300万元,4月两家分行及信用卡中心被罚超80万,再到7、8、9月连续三个月接到罚单,平安银行今年累计收到的罚单已经超过10张,被罚超800万元。
这些罚单的背后,平安银行业务转型艰难“止血”的同时,内控体系的“补位”或存在滞后态势。
合规存在的漏洞,也是冀光恒所称“最难一年”中平安银行面临的一些现实难题的集中外化。
首当其冲的是息差持续承压的“地板之困”。2025年上半年1.8%的净息差已连续第6个季度下滑,冀光恒曾坦言“要争取维持一个健康的息差,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控制付息成本。到今年年底的时候,如果能稳定在1.6%、1.7%以上,就是健康的。”
图源:平安银行2025年中期报告
负债端,平安银行通过全面下架高息存款产品、将结构性存款规模压缩过半,负债平均成本率虽已下降46个基点,但进一步压降空间日益逼仄。
零售端,高收益信用产品大单被叫停后,高定价资产规模显著收缩;对公端,为填补零售收缩留下的缺口而扎堆进入制造业与科创赛道,却在同业激烈竞争中被迫以价换量,上半年对企业贷款收益率同比下降56个基点。
这种为维持息差而生的“抢资产”冲动,直接诱发了风控松懈,3月总行那张300万元罚单,正是因并购贷款与固定资产贷款“三查”全线失守。
零售业务“失血”后的复苏难题更为棘手。冀光恒虽表示零售“已过最灰暗时期”,但核心“造血”能力的恢复仍无明确信号。在此背景下,基层机构面临的业绩压力极易转化为合规风险。
此外,房地产风险的“表里夹击”持续加剧整体转型难度。2025年上半年对公房地产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42个百分点,表明风险敞口尚未完全出清。
正如冀光恒所言,在逆周期时,银行没有三五年的定力,很难爬出“坑”。然而,不断出现的罚单、持续承压的息差与尚未恢复元气的零售业务,无不表明这家银行的转型阵痛远未结束。真正的破局,有待于其在业务狂奔与内控坚守之间,找到那个更稳固的平衡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