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又完成“全国首例”:一次手术治3种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肖正华团队完成高难度手术,成功在一次手术中治疗三种复杂疾病。国内新闻、文献未查阅到类似病例报道。
撰文 | 燕小六
特约撰稿 | 古君、李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又一个“全国首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
近期,一名同时患有巨大Kommerell憩室、主动脉根部瘤及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的患者走进华西医院。
主诊医师肖正华做过四五千台心脏手术,从来没遇到过类似病例,“情况棘手,风险很大。”
“医学界”从华西医院了解到,肖正华团队历时9小时,在一台手术中成功开展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Kommerell憩室切除等多项高难度操作,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每项操作单拎出来,都是心血管外科领域公认的“硬骨头”。能同步完成,则堪比给心脏的“生命要道”做“全段大修”,考验医师技术和团队经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肖正华团队和患者、家属等合影/图源:受访者
患有三种心脏疾病,手术治疗难度巨大
2025年6月,28岁的陈先生慕名找到肖正华。此前十多年,陈先生出现运动后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近年来逐渐加重。
陈先生曾在当地医院查出主动脉根部瘤、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前者指主动脉最靠近心脏的部位发生异常膨胀、变薄,形成瘤体。后者则是心脏大门“关不紧”,导致血液倒流,迫使心脏超负荷工作。
基于此,陈先生需手术置换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考虑到手术难度等因素,他听从当地医院建议来到华西医院。
检查显示,病变不止于此。陈先生合并一系列血管畸形,包括右位主动脉弓、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变异等。所谓右位主动脉弓,就是本该向左侧弯曲的主动脉弓,在胸腔内拐向右侧。
更棘手的是,其主动脉弓降部有一个巨大的Kommerell憩室,为先天性发育畸形所致,破裂率为6%。若进一步发展至主动脉夹层,破裂率将高达44%。
根据资料,巨大主动脉憩室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变异的发病率为0.04%-0.4%。而像陈先生这样叠加多种心血管畸形的,则更加罕见。
从医至今,完成过四五千台心脏手术的肖正华都没遇到过类似病例。
“患者的心血管畸形涉及心脏远端、近端,需尽快手术矫治。”肖正华告诉“医学界”,手术可以分期、多次完成,也可以一期手术解决所有问题。两种思路各有利弊。
其中,分期手术绕不开的一点是,前次手术导致粘连会使第二次手术时的血管、骨骼、肌肉等组织不再层次分明,医生要花更长时间完成分离、解剖。
“甚至,有可能第二次再做胸腔手术时,气管插管都难以完成。”肖正华说。
此外,若先矫正主动脉瓣等问题,Kommerell憩室随时可能破裂,患者会快速失血,致死风险极高。若先处理憩室,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相关的心衰风险,会不断增加。
这会提升第二次手术的麻醉风险,增加建立体外循环时的脑保护难度等。
分期手术的另一大问题是费用。“不管先解决哪些病变,每一次手术的花费都不少,整体费用会明显增高。”肖正华粗略估算,分期手术的总费用或达四五十万。据他了解,陈先生的家庭情况一般,治疗费用需亲友支持。
如果采用一期手术,对医护团队的要求极高。手术需反复调整患者体位、体外循环策略,还要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关注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等脑保护策略,兼顾脊髓保护、腹腔脏器保护等。
“主动脉弓降部Kommerell憩室、迷走左锁骨下的解剖位置很深,还很考验外科吻合能力。”肖正华告诉“医学界”。
他把几种手术方案向患者、家属详细解释。医患讨论后决定,做一期手术、力争一次达到根治。
术前CTA提示主动脉窦部动脉瘤、右位主动脉弓、Kommerell憩室以及降主动脉瘤/图源:受访者
还原手术过程,连纹身都缝上了
针对陈先生的情况,术前,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就治疗方案等展开讨论。
期间,他们广泛检索文献。“首先想了解,类似的复杂畸形能采用哪些手术方式,别人有没有做过、怎么做的,术后关键的观察指标、康复重点是什么。我们想制定更完整的方案,确保手术顺畅进行。”肖正华告诉“医学界”。
现实是,国内外未见类似病例报道,无前例可以借鉴。
最终,经过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反复论证,陈先生的手术方案确认:进行一期外科矫治,完成Bentall(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手术、巨大Kommerell憩室切除、右位主动脉弓后半弓及降主动脉置换、迷走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手术。
手术当天,肖正华早早地招呼麻醉团队、体外循环团队、重症监护团队、手术室护士等,齐聚在手术室内。按计划,整台手术分四步进行。
术前,多学科团队在手术室内,再次讨论手术方案等细节/图源:受访者
第一步,精选联合切口,充分显露术野。手术之初,患者呈左侧半卧位。经右前外侧切口,手术团队充分游离降主动脉及主动脉憩室。
随后,肖正华团队调节手术床,将患者转为仰卧位,经正中开胸,通过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管,建立体外循环。横断升主动脉、顺灌停搏心脏后,可见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明显扩张,主动脉瓣冗长、脱垂、重度关闭不全。
肖正华团队切除残破的主动脉瓣膜,游离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开口,体外循环持续降温。
“体位、联合切口,都是术前讨论中大家关注较多的。”肖正华告诉“医学界”,团队选择经正中开胸联合右前外侧切口,像一个T字型,能充分暴露视野。
第二步是摘除憩室“炸弹”,移植左锁骨下动脉。这也是整台手术中最关键的一步。
患者再度转为左侧半卧位。手术团队游离、结扎、离断奇静脉,在降主动脉远端插管,逐步降温至鼻咽温度20度左右。
在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灌脑保护下,手术团队切除巨大Kommerell憩室、部分右位降主动脉弓、远端增粗降主动脉,采用四分支血管与主动脉弓近端进行端端吻合。
“缝合时,第一针下去,就遇到麻烦了。”肖正华告诉“医学界”,患者的血管壁组织因为憩室扩张、增粗,像纸一样又脆又薄。采用常规的连续吻合技术时,一缝一拉,缝合线的张力如同锯子,瞬间“勒破”血管壁。
“当场,我有很短暂的怔愣,心里一咯噔。”肖正华明白,这个吻合位置极深,若不快速缝合,患者有大出血风险。
他当机立断,改用全间断的吻合方式。
不同于连续缝合的一气呵成,完全间断吻合的每一针都是独立的,需单独打结。它更费时,但风险可控,安全性更高。即使一针没缝好,仅影响一个点,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按照手术方案,第二阶段的吻合时间本应持续半小时左右。因为采用全间断吻合,该过程持续了约50分钟。
而在重建迷走左锁骨下动脉时,麻烦又来了。该结构位于食道正后方,位置非常深,根本看不见。肖正华灵机一动,让人找来一个尿管球囊,塞进食道后侧、实行腔内阻断,以充分暴露迷走左锁骨下动脉。
“我们依然采用间断吻合的方式,吻合结束后严格止血,逐步复温至鼻咽温34度。”肖正华说,外科的魅力或就在于此,“上了手术台,尤其是这种复杂手术,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事,还是蛮刺激的。”
第三步是置换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最后体外循环停机,止血关胸。
所有病变解决后,手术团队开放患者的主动脉,心脏自动复跳、恢复为窦性心律。体外循环逐步撤离后,患者心率、血压稳定,食道超声显示心脏收缩功能良好,主动脉瓣开闭良好。
这里有个小插曲。“患者前胸有大面积纹身。我叮嘱团队成员,要核对图案、缝得仔细些,确保纹身完整性。”肖正华笑着说,这是医学人文的一部分。
术后复查时,肖正华发现,纹身处的疤痕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患者前胸开过刀。
参与手术主要人员合影/图源:受访者
心脏大修后,7天下床活动
历经9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陈先生转入重症监护室,经曹舸副主任医师、范景秀副主任医师等多人照料,当晚就顺利苏醒,四肢活动正常,引流量仅300ml。术后第二天被拔除气管插管。
术后第7天,陈先生转回普通病房,无相关并发症,当天能下床进行少量活动。术后复查胸部血管CT提示,主动脉根部瘤、Kommerell憩室完美切除;心脏彩超显示人工主动脉瓣功能良好。
8月1日,陈先生顺利出院。其全部手术费用约为十多万,远低于分期手术。
截至本文发布,陈先生完成3次门诊复查。他自述已正常上班,面色红润,步履轻盈,看不出曾患重疾。
“最理想的情况下,希望他能终身随访,到10年、20年后,我们能通过他的恢复情况、验证手术的远期效果是否稳定。”肖正华说,本例手术体现出术前病例讨论、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由此,华西团队证明一期手术在多种复杂心血管畸形中的可行性,相关的体外循环、脑保护等策略亦被验证安全、有效。肖正华和团队正在整理病例、撰写报告,“我们详细写清楚具体流程、细节,方便同行借鉴。”
他强调,医学的进步需要每个医生勇于尝试,分享更多成功或失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