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的终极,是「不辜负」
文 | 阑夕
上个周末,微博开完了每年一次的创作者大会,先说几个不一样的感觉吧:
大会IP从红人节又重新变回V影响力大会了,老用户应该都还记得这个名字,有种返璞归真的意思,这么改来改去产生的传播成本其实还挺高的,但网红这个概念其实不太受欢迎——太功利也太容易过气了——微博出走半生,最后还是选择回归服务创作者的立身之本;微博今年在产品层的改动力度其实很大,主要是在打通内容消费的不同入口,这个也是在服务于影响力,因为影响力不是凭空产生的,用供给学派的理论来看,创作反馈不足,或者摩擦过大,影响力就会受阻;现场的博主有很多新面孔,这对内容平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流动性,有活水才有活人,能持续长出新的大V至关重要,但确实微博的造血机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渐进解决。
再就是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微博这款产品已经经营16年了,按平均预期寿命来算,我们终其一生,也只会经历4到5个16年,这个尺度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仿佛弹指一瞬,但对每个经历者而言都有如山海万里。
比如从数据来看,30岁以下的用户依然是微博的主要构成,占到70%以上的比例,但31岁到40岁的用户,占比增长其实是最高的,平台固然希望用户永远年轻,但那些从青年到壮年的必然结果,总要有平台可以承载。
在这方面我觉得微博是做得不错的,一方面在微博追星的年轻人还是乌泱乌泱的成群结队,另一方面老登们也没有被排挤出去,显得「好为人师者众」,这其实是很健康的画面,只是描述起来反差太大。
我倒是对主流叙事里的所谓「老登羞耻」不以为然,老登刻意去扮年轻只为融入圈层的不适感,并不亚于给小孩子浓妆艳抹以求取悦观赏审美,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年龄的事情,没有必要对抗天理。
所以微博回归影响力这条创作者服务路线,也不会太难理解,不擅长的方向,可以有所不为,但最拿手的技能,是能吃一辈子的。
什么是影响力呢,前段时间我在一场活动上说过,要让微博为一家公司拉高100亿的市值,很难,但用微博给一家公司打掉100亿的市值,emmm⋯⋯都不用假设,现成的例子就太多了。
芒格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的西奥迪尼写过一本同名畅销书,他说影响力的具象化就是:
「一旦我们做出某个决定,内心与外部压力会迫使我们对后续行为保持一致。」
换句话说,微博的创作者很少有「皮下」的概念,表态也必须经得起公共检验,这和很多人在其他平台可以躲在流量背后「起号」不同,在微博如果没有连贯性的人设,就很难有理有据的建立说服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微博的创作者生态时至今日还是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微博的KOL几乎不可能被工业化生产,不被扒掉几层皮,也做不了微博的大V,权责对等是最大的特点。
这就是影响力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它一定是真实且稀缺的,所以微博特别在意大V的差异化运营,不管是跨域项目让汽车博主去生活区露脸,还是组织和协办了大量地方探访活动,帮助大V扩大公共影响力,都是在增强「实名上网」的话语权。
我自己也很多次参加微博科技组织的连麦,预计新浪新闻的「赛博对话」,能感受到整个运营趋势的变化,纸片人可以造人设,但不能当博主。
微博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分享了一组数据:全站每天新增1.05亿条博文、6300万条评论、1.97亿次互动,很明显,这种分配关系就不可能UGC,而是一个标准的集中化结构。
是让优质内容得到大多数流量的结构,这个目标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判断和找到优质内容?
这是所有平台的共用母题。
微博的解决方案还是从产品入手,流量分配的管道现在是三条信息流,第一个是关系流,就是基于关注列表的时间线,第二个是推荐流,即微博主界面顶部Tab提供的算法线,第三个是热点流,是在热搜下新建的一条发现线。
从我的感知来看,无论是我作为用户还是博主,第三个热点流的存在感是一直在变强的。
我自己今年有不少上了热搜的博文,都是先在热点流里得到了比较大的曝光,然后沿着登上实时热点、进入热搜榜单这条路线被推得越来越广,从读者的来源也能看出,热点流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形成。
它有点像给那些有可能火、但还没有火的内容提供第二次冷启动的机会,用新增流量再推一把,如果数据超出预估,就有概率进入热搜,反之则降低推荐,最后再把数据都训练到模型上,提高预判的准确率。
热点流也是对热搜滚动过快的回调产品,让那些不追实效性的内容可以在一个节奏更慢的场景里接受检验,从短跑冲刺变成马拉松续航,对垂直领域和中长尾博主是相当友好的待遇,少了焦虑,多了沉淀。
数据能反证这一点,垂直兴趣内容的消费量,今年涨了24%,听起来像股市里不起眼的阳线,在在一个广场媒介里却是很难得的,发出的信号是,「你不必再把自己削成梗,也能被对的人认领。」
包括微博今年也还改了铁粉标准,在原本的转评赞标准之外,将深度阅读行为也视为有效指标,阅读博文/视频超过30秒也算作一次互动,如果说铁粉资源对于金V博主而言是影响力的「资产负债表」,那这么一茬就是给它来了一次定向的「量化宽松」。
所有的目标都是在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好的内容和好的创作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响可以在热点流的新池子里,也可以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还要将之转化为博主的影响力资产。
我的评价是,能走多远不好说,但路应该是走对了。
变则生,固则亡,眼瞅着隔壁推特同样动作频频,马斯克刚刚宣布要用Grok大模型来替换掉推荐算法,重新打造全站推文的分发逻辑,作为曾经开启了社交媒体时代、现在却位于古老级生态位的产品,怎么适应与时俱进的内容消费链路,是一个可能需要花上多年时间才能解开的猜想。
这已经不是给用户拉一个宝藏博主的清单——相信你们在很多平台都被推送过这类页面——出来就能解决消费通畅问题的场景了,遑论这份清单的存在本身就是悖论:
如果分发机制足够合理,那么用户就应该能在刷信息流时自然看到并关注这些宝藏博主,当需要额外的运营去像带货那样下场干预匹配,就意味着自然发现的机制已经失灵了。
产品的问题,产品来解决,流量的供给,留量来满足。
最后的体现在变现层,也能体会到微博躬身下场的必要性,广告共享计划的成本涨了42%,对应的是定向任务占比多了40%,就是说微博在参与刺激投放市场的活性,用更多的成功样板,去证明微博的商业价值。
所以这又回到了,虽然微博容易打掉企业100亿的市值,但迟早还是要补上为企业增加100亿市值的那一课,破坏可以是影响力的A面,唯独不能只有A面,要构建,要创造,要绿树成阴。
微博的进化,无关数据有多漂亮,而在于「不辜负」——不辜负用户对获得感的期待,不辜负创作者对有影像的追求,不辜负品牌商对讨论场的投入,飞轮真正自然的转动起来,其实不需要人力去推,好的架构,胜过苦干。
我很喜欢这次V影响力大会的主题——「尽兴分享,自成影响」——说自己想说的话,它会自己找到回报。
话说回来,微博在推「活人感」,老胡在谈「宽容度」,这是今夕何夕,又是何意味⋯⋯
总之,珍惜这么一个还能让人好好说话的平台吧,都说长情是最好的告白,慢慢的写,慢慢的看,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