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羽臣冲刺港股,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撰文 | 陈 述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随着传统货架电商红利渐退,内容电商成为主流,品牌方对代运营商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TP(第三方代运营)企业面临发展转型需求。在此背景下,不少TP企业寻求第二增长曲线,试图从服务驱动向品牌驱动转型,在存量竞争中寻找新解法。
若羽臣,正是这一变局中的代表之一。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专注于电商代运营的公司,其最初凭借与国际品牌在母婴、美妆、保健等多个垂类的代运营合作快速崛起,一度将TP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行业风向的变化也给这家企业带来了持续的转型压力。
近年来,若羽臣大举踏上构建自有品牌之路,推出香氛洗衣液品牌“绽家”与膳食补充剂品牌“斐萃”,收入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2025年上半年,其自有品牌收入已占公司总营收的45.8%。
就在近日,若羽臣披露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上市。其能否成功叩开港股之门,进而成为又一家实现“A+H”双平台上市的企业?
01、增长引擎与平台依存度
若羽臣近年来的业绩增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电商平台生态之上,尤其是在内容电商驱动的背景下,其自有品牌业务显现出一定的平台依赖特征。
据其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自有品牌在抖音渠道的零售额达到人民币506.7百万元,占全渠道零售额的61.5%。
进一步看,其招股书还显示,“在不考虑KOL/KOC所带来的销售的情况下,绽家与斐萃来自抖音的零售额分别占其在该平台上的零售额的约65.1%和83.5%。”
这些数据或说明,若羽臣在零售额结构上对抖音平台占比较高,增长动能与平台分发机制有一定绑定。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一平台驱动的增长是否能有效沉淀品牌资产。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若羽臣两大主力品牌“绽家”“斐萃”虽然在抖音平台形成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若羽臣在商超渠道的收入占比仅为2.8%,零售商渠道为9.5%。
图源:若羽臣招股书
从行业角度看,当前,越来越多新锐品牌通过内容电商渠道崛起,平台本身也更倾向于扶持更多元化的品牌入驻,从而丰富内容生态。这种环境下,原本依赖平台流量红利的企业,其获客成本或将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面临着流量稀释与转化难度提升的双重挑战。
若羽臣在招股书中提到,其“紧抓内容电商崛起与渠道结构重塑的行业机遇,围绕「全渠道共振+内容驱动」,构建品牌的新范式”。
其中,若羽臣的全渠道共振,概括起来便是,依托抖音在流量、算法与心智聚合上的优势,让抖音不仅承担“种草-转化”的关键节点,也成为品牌建设与分发的中枢平台。通过“货找人”机制,内容精准抵达目标用户,并延伸至天猫、京东、小红书及线下等渠道,形成独立又协同的增长闭环。借助DTC模式与数字化运营能力,通过自营渠道带动KOL/KOC增长,加速沉淀用户资产,最终通过“对各生态平台的精细化流量运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渠道共振。”
图源:若羽臣招股书
与此同时,其还注重内容驱动,其在招股书中指出,“凭借强大的内容杠杆能力,我们在产品设计阶段即植入可传播的视觉与情绪元素,持续产出高质量图文与短视频内容,并运营矩阵化直播间,源源不断地产出具有高转化潜力的内容资产。这些内容不仅助力我们在抖音平台实现需求引爆与快速放量,也推动在其他平台的持续转化。”
图源:若羽臣招股书
平台赋能带来的高增速,固然是近年来若干品牌快速成长的关键变量,但也构成了企业基本盘中不确定性的一环。对于一家走在品牌化转型路上的TP企业来说,能否在平台红利之外建立自己的确定性,这对若羽臣的长期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02、自建品牌壁垒如何
若羽臣近年来的收入结构,正发生较为明显的转变。若羽臣招股书数据显示,其自有品牌业务呈现出持续扩张趋势,占比不断抬升,正在成为若羽臣公司增长的重要支柱。
2022年,若羽臣的自有品牌业务收入为1.61亿元,占总营收的13.2%;到2024年,这一板块收入增至5.01亿元,占比提升至28.4%;而2025年上半年则进一步跃升至6.03亿元,占总比45.8%,首次超过品牌管理和电商运营服务两大传统业务。由此可见,自有品牌或已成为其收入结构中的核心板块。
图源:若羽臣招股书
在自有品牌中,家庭清洁品牌“绽家”算是主力。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绽家”收入为4.44亿元,占总营收的33.7%,稳居若羽臣自有品牌第一梯队。值得关注的是,大健康类品牌“斐萃”则呈现出快速放量态势,从2024年全年0.7%的收入占比,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2.1%,说明其在细分品类中的突破进展。
与此同时,据若羽臣招股书数据显示,其品牌管理业务也持续贡献增长。其从2023年的收入为1.60亿元,至2024年,这一数据则为5.01亿元,占比28.4%;在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收入为3.35亿元,占比25.4%,成为若羽臣多元收入的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电商运营服务业务则出现了下滑。从2022年的10.56亿元、占比86.8%,下降至2024年的7.64亿元,占比43.2%;到2025年上半年则进一步降至3.80亿元,占比为28.8%。
若羽臣招股书数据显示,若羽臣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为12.17亿元、13.66亿元、17.66亿元,虽整体保持扩张态势,但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值得关注。以“绽家”“斐萃”等为代表的自有品牌正逐步成为业务主轴,而传统TP业务比重下降,说明其可能正在从“服务导向”向“品牌导向”模式进行调整。未来,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有待市场检验。
综上,自有品牌的快速起量,提升了若羽臣的营收表现,也为其由TP服务商向品牌生态的调整跃迁创造了空间和可能。但回到增长质量的本质,当下若羽臣的自有品牌根基是否足够牢固?从内容驱动到产品驱动,从流量变现到价值沉淀,若羽臣不只是品牌能否做大,更是品牌能否站稳、走远。这或将决定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与市场信心能否保持同步上行。
03、营销之外,何以支撑增长
据若羽臣招股书,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为13.19亿元;毛利为7.51亿元;经营利润为7910万元;期内利润为7226万元。
不过,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其费用端的上行同样值得关注。销售与管理费用同步扩大;而研发投入虽保持在一定水平。对于一家正试图从代运营向品牌方转型的企业而言,研发投入,或将成为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点之一。
若羽臣招股书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销售及营销开支达到5.99亿元,已基本逼近2024年全年5.26亿元的水平。过去三年,这一项支出从2022年的2.76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3.80亿元,再到2024年的持续抬升,呈现明显的放大趋势。
图源:若羽臣招股书
管理费用方面,若羽臣2022年支出为9433万元,2023年小幅增至9741万元,2024年升至1.17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4878万元。整体走势虽相对平稳,但后续仍有赖于有效的费用管控来降本提质,这也将成为衡量其运营质量的一个基本维度。
研发开支则从2022年的2830万元波动下降至2023年的2404万元,2024年为2574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1644万元。当前研发费用总量在营收中的占比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产品端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下,品牌做强做大的前提是产品力,而产品力则源自研发先行。
从整体结构来看,若羽臣的费用支出结构已经较为显著偏向销售投放与品牌建设,而与之对应的收入增长是否具备足够稳定性,以及高强度投入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重点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在竞争环境趋紧、流量结构持续演变的背景下,若羽臣如何在保增长与控支出之间寻求更稳健的平衡,或也将影响其中长期的发展走势。
随着若羽臣披露招股书,冲刺港股的步伐进入实质阶段。对一家从TP起家的公司而言,此次赴港,既是资本扩张的外延动作,也将是一场增长质量的内在验证。
在资本市场的长镜头下,仅有增长数据或许远远不够。平台依赖、自有品牌护城河、三费投入结构等多个维度的变量,仍待时间给出答案。从服务驱动到品牌驱动的跃迁,从平台放量到用户沉淀的转化,若羽臣能否真正构建出可持续的竞争力,能否匹配A+H资本结构下的市场期待,资本市场终将用定价与反馈来判断。
冲刺已然开始,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