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不想让短剧赚辛苦钱了
文源:源Byte
作者:柯基的柯
百度终于要对AI短剧下手了。
10月16日,百度搜索宣布旗下AI短剧生成平台正式开启公测,将通过亿元创作基金、百亿流量扶持、长期IP变现等方式,为创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相比友商仅强调创作者补贴、平台导流、IP赋能等传统AI短剧叙事,百度因背靠文心一言等百度系AI技术,还为旗下AI短剧生成平台叠了一层技术Buff。
百度方面介绍,百度搜索AI短剧生成平台具备自动生成、人机协作等不同模式,可辅助创作者完成80%以上的内容创作。创作者只需在AI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和优化,即可快速生成高质量的短剧作品。并且在保障风格统一的同时实现批量生产,提升创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
短剧有着基础流量大、被算法浇灌而天生与AI匹配、存在降本增效等特征,可作为百度在AI商业化探索的重要场景,将AI从技术狂欢转化为产业落地。
对于百度而言,短剧土不土已经不重要了,得抓住这个新型娱乐方式的风口。
01
短剧很火
对于百度而言,加码短剧能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
2024年,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财报会上喊出了“AI-first”战略,随后,百度新旧业务的比重改写加速, AI新业务为代表的非在线营销收入比重加大,去年二季度,在线营销和非在线营销业务收入比例为7:3,而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变成了6:4。
李彦宏也在最新的财报会上表示,新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不断增强的AI能力以及端到端AI产品与解决方案,有助于缓解在线营销业务的短期压力。
短剧,这个脱胎于互联网、成长于算法的新型娱乐方式,以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的方式,快速刺激用户的大脑,目的就是要让你上头。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过电影票房总收入。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图片来源于艾媒咨询
倘若实时切入其中,短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助推百度完成新旧业务的过渡,一方面,短剧流量可反哺搜索、信息流等传统业务,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另一方面,短剧的广告加载效率高于传统图文内容,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而优化整体营销业务的变现效率。
今年以来,横店已经接待了超600个竖屏微短剧剧组,曾经以拍摄传统影视剧闻名的横店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作“竖店”。
西安、郑州、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不甘人后,加入到“短剧第一城”的竞争之中。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少有17个省市发布了明确的短剧扶持政策。
2024年,西安的短剧承制量位居全国第一,上半年承制短剧超过300部,占全国总产量的22%,投流总量超16亿元,热力值突破2亿。
用户的心态,更是彻底拥抱短剧,此前,当人们谈论短剧时,还带着某种猎奇和鄙夷,标签是“土味”、“下沉”、“无脑”。在办公室里,你或许只能偷偷刷“战神归来”,但绝不会在午餐时与同事公开讨论,多少是有损自己作为都市白领的品味。
现在,整个叙事逻辑都变了。
“我,一个985毕业生,昨晚为了看一部叫《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充了39.9元,不后悔,甚至觉得很值,它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样的自白,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甚至带着一种“终于不用再装了”的豁然开朗。
在抖音各类短剧的切片留言之下,总是会刷到一句:“我是土狗,我喜欢。”
就这样,用户下班回家的地铁上,午休吃饭的间隙里,睡前放空的几分钟,这些曾经属于在线音乐、播客、游戏,或者干脆就是发呆的碎片化时间,最终成就了短剧。
02
降本的诉求
如果说,电影、游戏、小说等内容载体,对于AI的介入还有所排斥,那么短剧几乎从诞生伊始就对AI有天然好感。
“人工智能正以可感知的速度和温度,重新定义内容创作的可能性,尤其是短剧这个鲜活、直观又充满情感张力的领域。”百度副总裁、百度信息分发平台总经理李小婉表示。
短剧与算法就是天然适配,它不追求让你思考,不追求让你回味,只求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头。
根据相关媒体披露,多家头部短剧公司的投流成本占比从30%左右飙升至80%的预算,而后续回款周期却从2周拉长到2个月甚至更久。柠萌影视年报显示其微短剧营销成本占比超80%,投流费用激增使销售及分销开支同比增长70.7%,高达1.58亿元。
如果跟AI进行结合,势必进一步放大短剧的上头能力,甚至是指数级别的增长,直接提升短剧的投流效率。
从内容制作本身出发,AI带来的效率革命,更是让从业者看到“降本增效”的希望。
多方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一部短剧的制作成本约为70万元,这一数字如今飙升至200万元以上。再考虑后期的投流成本,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今年上海电视节的微短剧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甚至表示,“今年整个市场上还会量产两三百万元成本的微短剧,在我的视角看来,未来一段时间成本还会增长。”
一方面,“剧情反转+情绪钩子”的公式已不足以留住用户,粗制滥造的短剧开始被社交平台主动“排斥”;另一方面,广电总局自2024年底起强化了微短剧备案管理与上线审批制度,粗放型制作团队遭遇“限流”与“清退”,平台也趋向只与正规持证机构合作。
目前AI虽然已经渗透至短剧创作,但很难替代复杂剧情与人物情绪建立。尤其在“AI转绘”类动画剧中,用户留存偏低、复播率不及真人短剧。至于AIGC短剧,更多沦为了抖音和快手的AI文生视频工具即梦AI和可灵AI的技术试验场。
对于行业而言,需要一个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AI平台。
毕竟行业内卷严重,短期内增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连出海这条曾经的淘金路,也挤满了各种同行和友商。况且,海外市场尚未形成国内一样稳定的推广机制,平台推广大多需要依赖自己制作的应用,这一方面降低了推广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推广成本。
03
盯上AI短剧的人很多
AI短剧大有可为,自然引得不少资本驻足。
除了百度之外,不少大公司、大资本都在提速和加码。
2025年10月,芒果TV面向全行业启动“AIGC微短剧创作者生态计划”,将提供百部微短剧、漫剧版权IP、AI工具及资金流量扶持,邀请全国各AIGC制作机构、高校、个人等全球创作者加入共筑AIGC内容生态。
9月,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联合著名电影人、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鲍德熹共同宣布,推出了国内首个AI剧场——“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剧场将面向全球征集内容创意和团队,并为创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及创作补贴。
图片来源于爱奇艺官方宣传图
相比之下,百度在技术上存在优势,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百度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已超1800亿元,并提前完成此前设定的500万AI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IDC发布的《AI搜索产品评估,2025》报告显示,百度AI搜索在中国通用型AI搜索类产品中总分排名第一,其中用户数据、技术能力两个指标均排名第一。
整体趋势表明,大模型市场正从“通用竞争”迈入“行业深耕”阶段,技术实力与落地能力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
因此,除了与其他家同样强调创作者补贴和生态构建,百度还加了一条技术流的路线。
毕竟,AI在创作领域,已经开始渗透其中,且百度已有成功案例。
去年,央视频AI频道上线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则由智谱AI和百度文心一言参与编剧,主要负责文本生成和主题提炼。据悉,该作品创作中,AI编剧占比高达80%。
AI在生成视频上,也迎来了技术爆发点。
9月30日,OpenAI的新一代多模态AI视频生成模型Sora 2正式登场。Sora 2在视频生成的物理精准度、真实感和可控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让AI应用大有可为。
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8月,即梦AI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500万至1000万,同比增长约10.8%。与此同时,可灵AI的全球用户规模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从4月的2200万猛增至7月的4500万。
此前,百度在AI领域做过很多尝试,先后基于AI发布了互联网NMT系统、小度机器人、百度大脑、自动驾驶“Apollo计划”、文心大模型等产品,但大多尚未进入到回报期。
立足现实,百度这一次在短剧领域释放技术优势,或许真的立于风口之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