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1万亿估值,吴泳铭将阿里云逆天改命

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风云动荡。

阿里云,这个曾经的行业“领导者”,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博弈中陷于困局。

从2023年开始,阿里云历经最高层人事动荡。最终,在“技术老兵”吴泳铭的带领下,演绎了一场从“老态龙钟”到奔赴万亿的传奇故事。

500

01 意气风发吴泳铭,爆改老态龙钟阿里云

时间回到2022年12月18日,因机房制冷设备故障,阿里云香港 Region 可用区C出现了大规模服务中断。

这场被称作阿里云十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故障,映射出平台史无前例的“中年危机”。

这一年,阿里云营收增速下滑至20%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去LOE”“城市大脑”等战略项目回报迟缓,市场份额被腾讯云、华为云步步紧逼。更致命的是,内部臃肿僵化、创新乏力,“老态龙钟”的标签被贴在阿里云身上。

阿里迅速响应,一场人事大调整2022年底被启动了:时任集团CEO张勇兼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原阿里云总裁张建峰转任达摩院院长,周靖人接任阿里云CTO并兼达摩院副院长。与此同时,其他集团核心岗位进一步调整,原CPO童文红、原CTO程立卸任,分别由蒋芳、吴泽明接任。

阿里素有年底重大人事调整的传统。2021年底,张勇曾分设四位总裁分管核心业务。但分管云业务的张建峰一年后便草草收场,这为后续云业务动荡埋下了伏笔。

张勇的“救火”之路,满是荆棘。具备丰富的电商管理经验的他,对云计算底层技术逻辑与落地细节缺乏足够把控。战略上,他延续了“规模扩张”的粗放思路,也加剧了资源浪费;执行上,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团队士气低落,战略落地屡屡受挫.......

更尴尬的是,2023年阿里云启动的“史诗级变革”,让张勇无暇“云”顾。极短的半年主政期,终难挽业务颓势,待其黯然卸任,阿里云再次陷入动荡之境。

2023年9月,阿里4号员工、首个程序员——吴泳铭,以阿里云董事长兼CEO身份接棒。这位技术出身的“老兵”,自创业初期便深度参与阿里技术架构搭建,其上任被内部视为“技术派”对阿里云的重新接管。

上任后,吴泳铭首封全员信呼吁“重启创业心态”,加大AI投入推动生产力革命.......阿里云再次凝聚起实干之风,并被插上了技术的翅膀。

这年云栖大会,吴永铭与蔡崇信、王坚等阿里高层迈入会场的一幕,被摄影师捕捉。吴泳铭展现的风发意气与坚定目光,让市场感受到一份久违的新气象。

一场23分钟的简短演讲,阐释了阿里云的迭代方向与商业思考,再次锚定了阿里以技术破局的全新征程。以一句“让技术回归技术的本质”,吴泳铭宣告了阿里云新时代的开启。

这一刻,意气风发的吴泳铭为老态龙钟的阿里云,浇灌了全新的血液。

500

02 全面押注AI,吴泳铭的一号工程

尽管历经动荡,阿里云始终是阿里集团的“一号工程”。无论是张勇时代还是吴泳铭时代,这一定位从未动摇。

张勇曾多次强调“云计算是数字经济的水电煤,是阿里未来20年的核心基础设施”。至吴泳铭上任后,他给云业务赋予了新的内涵:“阿里云不仅是阿里的一号工程,更是集团AI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AI要靠云来承载,云要靠AI来升级。”

吴泳铭将阿里云的技术能力与集团AI布局深度绑定,提出“以云为基础,以AI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将AI全面融入阿里的各项业务。

在此导向下,阿里云的调整围绕两个核心展开:一方面,技术层面加速“云与AI的深度融合”,将大模型、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整合进云服务体系,推出面向企业客户的AI原生云产品,比如支持大模型训练的高性能计算集群、基于AI的行业解决方案,让客户能直接在云平台上快速部署AI应用。

另一方面,阿里云业务层面聚焦“核心场景深耕”,收缩非核心业务线,将资源集中到企业级服务、政务云、工业云等高价值领域,同时优化全球节点布局,提升对海外客户的服务响应效率,让阿里云的增长更具质量与韧性。

战略调整的效果很快在财报中显现。2023年第三季度,阿里云营收达到270.4亿元,同比增长12%,较上一季度提升了7个百分点,这是自2022年以来首次实现双位数增速;第四季度,营收进一步增长至285.7亿元,同比增速提升至13%,同时经调整EBITA利润率回升至4%,较上半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

2024年上半年,阿里云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第一季度营收302.1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季度营收320.5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连续四个季度回升。

更关键的是,2024年上半年,阿里云的付费客户数同比增长18%,其中年付费额超100万元的大型客户数增长25%;AI相关业务的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10%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8%,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今年8月底披露的2025 年二季报显示,阿里云为核心的云智能集团单季收入达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这一增速创下近三年来的各报告期最高纪录。

数据背后,吴泳铭让阿里云重新找回了“技术驱动增长”的新逻辑。

正如他之前所说:“阿里云的增长,不能只看数字,更要看数字背后的技术含量和客户价值。只有把AI做深、把核心业务做透,才能让‘一号工程’真正扛起阿里的未来。”

03 阿里云,迈上万亿台阶

2024年云栖大会,吴泳铭已经不再是“救火队长”角色,而是坚定的“变革推动者”。

在彼时云栖大会上,吴泳铭明确提出了阿里云的“未来三年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AI原生云服务商,服务超1000万家企业客户,AI相关业务营收占比突破30%。

在吴泳铭眼中,“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而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

对于AI的行业进化,吴泳铭的理解也在不断迭代。

500

2025年云栖大会,吴泳铭又喊出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他认为,时下火热的Agent作为AI的“操作系统”,不仅能连接不同工具、理解指令,自主完成任务,更能通过与物理世界持续交互,自主收集数据、优化决策模型,这是通往ASI“自我迭代阶段”的关键载体。

不只是口号,吴泳铭AI投入不设上限的战略导向,也加速了云上冲锋。

2023年,阿里云技术研发投入同比35%增长;2024年阿里云技术研发投入再次大幅度提升,单年投入约1380亿元,远超此前年度水平。

进入2025年,阿里云在AI领域投入持续加码,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聚焦AI芯片、数据中心、能源基建及大模型研发等领域。估值方面,2025年其合理估值区间达9600-15000亿元,虽与AWS仍有差距,但在国内已远超腾讯云,市场地位持续提升。

在战略压胜与资金涌注下,阿里云终于迎来了估值大爆发。

三方机构显示,2023年上半年,阿里云的估值约为6000亿元人民币,不不只有腾讯云估值的80%,更是远低于AWS(亚马逊云服务)估值的1/10。

但随着2023年下半年以来业绩的持续反弹,以及AI战略的逐步落地,阿里云的估值开始快速回升:2024年第一季度,估值升至7500亿元;第二季度升至8800亿元;截至2024年10月云栖大会后,多家机构将阿里云的估值上调至1.1万亿元,破了“万亿大关”。

04 吴泳铭:让技术归技术

回顾吴泳铭接掌阿里云的短短两年,“内敛务实”的他重塑了阿里云的技术基因。“让技术回归技术”这一核心逻辑,既是对阿里云发展路径的纠偏,更是对技术价值本质的一次重新定义。

吴泳铭上任后,没有急于追求营收,而是助力阿里重新回归“技术驱动”的初心。

相比较张勇掌舵阿里期间因过度追求营收而陷入商业优先的误区,张勇虽试图以管理经验盘活阿里云,但缺乏对技术细节的把控,导致战略执行与技术落地脱节;加之主政时间短,后期被集团变革分散经历,最终未能破局。

这种“技术归技术”的逻辑,不仅让阿里云重新找回了增长动力,也让阿里集团的“技术基因”得以回归。

在阿里的发展历程中,技术曾是其核心优势——从早期的电商交易系统,到后来的移动支付技术,再到阿里云的飞天操作系统,都是技术驱动的结果。

如今,两年过去,阿里云已经从“老态龙钟”的困境中走出,步入了“AI驱动、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吴泳铭,成了中国科技企业“技术破局”的一个典型。

万亿估值只是开始,搭乘AI战略基因的阿里云,注定还有未完的抱负与野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