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的是杨振宁先生离世,欣慰的是舆论风向变了
这堪称多年来的第一次:一位科学家的去世,媒体报道和民众评论的热度,首次超过“娱乐明星”活动及去世的热度。
这是罕见的舆论风向变化,令人非常欣慰。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尽管杨振宁先生已经103岁高龄,堪称寿终正寝的“圆寂”。但我依然深感遗憾和伤感,这样的人应该至少活到120岁。
很多人并不知道杨振宁是一个怎样的人。但在各大官媒和平台的高热度和多角度报道之下,自媒体也在积极跟进。很多网友才知道,原来我们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之所以如此,情有可原。一方面是媒体过去报道太少了。因为他的事迹,不像那些“娱乐明星”的经纪公司坚持向平台“付费报道”炒作那样,主要是属于记者和平台的“觉悟性报道”,没有收益。二是因为他研究的物理学理论实在太高深了,常人难以理解,只有物理学博士们才能接触得到。
因此,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杰出贡献,就没有必要具体介绍了,因为我也解释不通,没有能力介绍。
特别让我感慨的是,一位网友这样留言说:“我一个初中生,就是物理盲,竟然全部看完了杨振宁对世界物理学贡献的报道全文。”
对于云南人而言,则更是以杨振宁而自豪。因为昆明一中和云南师大是杨振宁的母校。1938年,杨振宁随父来到昆明,在昆明一中的前身昆华中学读高二。同年,杨振宁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录取。而西南联大,是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转移到云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一所临时大学,西南联大也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杨老先生离世的“媒体效应”令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离世的消息热度和评论热度,首次超过了曾经长期“霸屏”媒体的“明星效应”。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
用“娱乐至死”削弱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打击文化传统,是美国在日韩和港台地区推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与价值观战略”之一。随后向大陆地区扩张。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诸多媒体热衷于“轰炸式报道”各类明星的活动以及八卦新闻,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洗脑式的传播,让无数的青少年沉溺于“追星”,荒废了学业和事业,价值观被改写,社会风气严重下滑。甚至,“男不男女不女”的“娘炮文化”一度风行校园,严重扭曲了国人的三观。
事实上,在媒体过去把娱乐界八卦新闻作为报道重点的二、三十年里,革命英雄人物、社会正能量人物和事迹被严重边缘化,杨振宁先生在过去也一度长期遭到恶劣恶毒的“八卦”攻击,甚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等等革命先烈也遭到恶毒的“野史”攻击抹黑。
令人欣慰的是,杨振宁老先生驾鹤西去,这一次各大官媒和平台高密度报道,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作用,让那些居心不良的平台小编和自媒体及水军不敢冒头了,首次出现了科学家离世的报道超过“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
必须高度重视的是,这十多年来,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美欧日系水军自媒体”、“台独系自媒体”及“黑粉”队伍也在同步快速发展,他们从多个方向在互联网上发动舆论战,必须予以打击铲除。
关于杨振宁先生离世的正向舆论,还是给了我们那句老话的启发:“舆论高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敌人一定会抢先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