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蜈蚣”被拆了,网友们又在吵些什么?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刷到这个游乐园——云南的“荒野之国”。
不少网友一开始看到这些设施,都觉得很诡异、怪诞,直呼这不像是个游乐园,不适合小孩去玩。
还有一些年轻网友觉得可以接受,本身定位就不是温馨治愈向的。
一开始只是小范围的吵吵,结果游乐园发布声明说要拆除部分设施,舆论愈演愈烈,直接引爆了互联网。
大家到底在吵什么?
怪诞游乐园,观感不适?
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些短视频。
他们爆料云南荒野之国艺术园内有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等造型诡异的雕塑。
令人观感不适的东西长啥样呢?
如图:
而后,网上有了更多的视频和图片。
他们的镜头刻意聚焦于雕塑扭曲的形态,加上昏暗光线和暗黑调的滤镜,再配以恐怖音效,迅速的为这个游乐园定了性——一个不适合小孩去的、非常惊悚的游乐园。
不少家长在质疑园区的尺度和初心,甚至还有网友说自己san值狂掉,比恐怖片还恐怖。
毕竟“人体蜈蚣”这个词条本身拥有的意象,足以让未亲临现场的人们在脑海中完成一场恐怖片的想象。
实际上,这个是艺术家乔小刀耗时七年,为女儿构建的童话王国。
里面的作品多以废铁、旧轮胎等废旧材料创作,融合蒸汽朋克与废土美学风格。
单看可能确实很诡异,但放在整个园区内来说,其实也很正常。
如果不配上阴暗滤镜,反而有种宫崎骏的感觉。
工作人员出来解释:网上讨论最多的人体蜈蚣,其实是乔小刀为二手玫瑰主唱梁龙所做的。这也是当地火把节定制的艺术装置,原本就是限定艺术展的一部分。
但一些网友根本不买账,园区目前已致歉并拆除了部分争议作品。
乔小刀也出来回应:“因为观众反馈‘观感不适’,我们及时去为褪色的作品增补颜色。实际上观众的整体感受是非常好的,都认为这是中国风的童话世界。今后的设计和制作方向会朝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去探索。”
不少人在惋惜的声浪中迎来了一场关于审美自由的集体反思。
一部分人认为:比丑更恐怖的是我们只能接受一种美。为何一种风格仅仅因为不符合最普世的温馨,就要在众口铄金中消失?
持反对意见的则认为:把丑硬说是美,比丑本身更恐怖。他们坚守着公共空间的边界,尤其是可能涉及儿童场所的审美安全区。
问题来了,大家吵了那么久到底在吵些什么?
我们究竟在争论什么?
争议中最核心的点,在于艺术与公众接受度的断层,大众思维和艺术家思想明显有着认知错位。
在我看到的不少帖子里都能发现这样一句话:“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有趣的是,艺术家乔小刀的创作初心恰恰是“为女儿打造童话王国”。
在大众固有的印象里,游乐园该是一个甜美乌托邦的形象,治愈、温馨、梦幻,“让孩子快乐”是不可动摇的核心。粉色城堡、卡通形象、零负面情绪的体验设计,成为了一套可复制的审美模板。
但荒野之国的设计和风格显然打破了这份铁律。
不少家长和网友无法接受这些雕像,所以任何非传统、非正向的元素都会被贴上有害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荒野之国几乎没有用“适合亲子游”来营销过。
毕竟游乐园并不是小孩的专属。
其次是公共空间的审美边界。
一方面,游客有选择权,决定自己去不去,带不带小孩去。
另一方面,作为景区的荒野之国,其作品天然承担着大众接受度的考验,这并不是私人艺术的自由创作。
当一件强烈的、个人化的艺术作品,毫无铺垫地被投入公共视野,它就像一本没有前言、没有注释的天书,观众只能凭借自身有限的经验和直觉去猜。
景区游客并非专业艺术受众,他们对造型、雕塑、风格的解读更多停留在直观感受层面,而非艺术的隐喻层面。
光明网也发表了评论:“艺术创作的自由应该得到尊重,但“艺术的阐释”也不能缺席。”
仅靠拆除并不能完全的解决矛盾,公共艺术创作者需要表达观点,让游客和观众理解自己的创意。
正如网友所说的一样,将这些观感不适的雕塑换个名称,类似“奇异探险国”“机械幻想国”等等,说不定大家的接受度更高。
它在游客踏入园区之前,就成功地进行了预期管理。
你即将进入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甜美童话镇,而是一个需要一点冒险精神、包容奇思妙想的异想世界。
这一点点的心理滤镜,足以消除很多争议了。
自说自话的方式,无法弥补艺术表达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断层。
最终陷入“艺术家觉得被误解,大众觉得被冒犯”的僵局。
现在争议作品已被拆除,但荒野之国依然开放,景区承诺未来将广泛吸纳公众意见,这像一个微妙的妥协。
说到底,艺术的自由与公众的接受度,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公众也要在获得充分知情后,给予更多更多的理解与耐心,而不是直接宣判审美的死刑。
参考文章:
1.网红景区惊现“人体蜈蚣”,被骂到拆除到底冤不冤 vista看天下
2.让人观感不适的“荒野之国”景区,到底错在哪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