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行动让俄罗斯大失脸面,无人机攻防再成热点
作者:兰顺正
首发自:《中国航天报》

2025年6月1日,有报道称乌克兰安全局(SBU)对俄罗斯境内五个军用机场发动了代号为“蛛网”(Spider's Web)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行动。据悉此次行动让俄军受损不轻,同时也让有关无人机攻防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蜂群“破网”手段多
未来战争中,无人机能否成功突防将成为作战是否成功的关键。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上的表现愈加抢眼,各方针对无人机的防御也不断提高。以俄军为例,为了应对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俄罗斯已经构建多层了防空体系,由山毛榉、道尔、铠甲等武器对乌军不同类型无人机实施高空远距拦截、低空近程补盲等梯次拦截。
在“蛛网”行动中,乌克兰创新性的采用了“民用伪装渗透+静默潜伏”战术,乌方通过秘密渠道,以商业运输为掩护,将改装后的FPV无人机分批次运入俄罗斯。这些无人机被巧妙伪装在卡车载运的木制结构顶棚下,通过常规检查点进入俄境内并潜伏下来。这种“特洛伊木马”式渗透让俄军的各种防御手段失效,可以说,当这些“木马”被部署到位后,俄罗斯战机的命运就基本被注定了。同时,这样的民间物流渗透方式也彻底模糊了前线与后方的界限,如“蛛网”行动中被袭的俄别拉亚空军基地位于西伯利亚腹地,距乌克兰边境约4000多公里,此前被认为完全超出乌军打击范围。
同时,抗干扰将成为无人机的必备技能之一。现在各方对抗无人机,往往采用软硬杀伤手段协同,对来袭的小型巡飞/侦察无人机,防御方会用电子战系统首先进行大范围GPS导航信号干扰、通信链路阻塞式干扰等,使其失去控制信号,无法执行任务。因此,现在俄乌战场光纤制导 FPV(第一视角)无人机异军突起,这类无人机通过拖曳一根直径不足0.5毫米的光纤实现信号传输,摆脱了传统无线电操控无人机易受干扰的缺点;光纤以光脉冲形式传输数据,不仅抗干扰能力极强,而且带宽更宽,能实时回传高清战场画面,使操控员如同身临其境。而在“蛛网”行动中,乌克兰技术团队对FPV无人机进行了专门改造,增强了信号加密能力和远程控制稳定性,以应对俄方可能的电子干扰,同时利用星链通信确保超视距指挥。
无人机采取蜂群饱和式打击模式将成为常态。现代防空系统对传统战机拦截效率极高,但面大量来袭低空、低速、小目标无人机时,火力通道和弹药储备均不足。无人机饱和攻击既可以利用数量压垮对方防空系统(如胡赛武装的无人机攻击让美国消耗了大量昂贵的“标准”系列导弹),还能够通过去中心化提高抗毁能力(如部分无人机被击落后,剩余单元仍可自主重组网络,持续执行任务)。在“蛛网”行动中,乌方操作员在统一信号下同时激活117架FPV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从沿不同方向、以低空飞行方式靠近目标机场,尽管俄方宣称“成功拦截部分无人机”,但仍有大量无人机突破防线并造成毁伤。
矛盾之争再升级
“蛛网”行动之后各方同样会将反无人机作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思想上的重视是一切的前提。俄罗斯自身战场思维的僵化,虽然一直在提防乌克兰的袭击,但没有预料到乌克兰会通过地面物流系统将无人机运入国内,因此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其次,定向能等新手段在反无人机作战中将更受瞩目。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等具有能量集中、响应速度快、拦截成本低等优点,将成为反无人机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高功率微波武器是一种通过定向发射高功率电磁脉冲来干扰、毁伤敌方精密电子仪器及电子设备的武器;而激光武器的本质就是利用光束输送巨大的能量,与目标的材料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杀伤破坏效应。这些武器可以瞬间破坏无人机的电子设备和控制系统,使其失去作战能力。
现在定向能武器已被逐渐运用于实战中。如今年4月在英国军队举行的大规模反无人机演习中,泰雷兹公司的“快速毁灭者”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统成功摧毁了两组共计100架无人机。而以色列在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行动中使用了“铁束”激光防空系统以对抗真主党武装分子发射的无人机。
另外,廉价制导弹药也是应对无人机袭击的有效手段之一。如鉴于在无人机攻防战中频频被胡赛武装用“石头”换“金子”,美军正努力研发用于反无人机的廉价制导弹药。就在近日,美国空军第96测试联队的一架F-15E被拍到挂载了“先进精确杀伤武器系统II”(APKWSII)。资料显示,APKWSII是美国空军在近些年发展的一款低成本精确制导空对空武器,主要作战目标是无人机、巡航导弹等慢速目标。该火箭弹采用激光制导,由机载的LITENIN吊舱提供激光照射。APKWSII适装性好,只要能使用LITENING吊舱,就能发射该弹。美军各型战机以及各型武装直升机都具备使用该火箭弹的能力。而且APKWSII性价比高,一枚火箭弹价格是2万美元左右,一架战斗机可以携带数十枚,一个拦截架次可以获得更多的交战机会。
无人机攻防将走向何方
未来无人机攻防可能呈现以下的趋势:
无人机“独立成军”。近年来,许多国家在加快生产研发或大量引进新型无人机的同时,加紧组建专业化、规模化的无人机战斗部队,意图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为打赢未来战争做好准备。全球无人机作战力量建设呈现出从“特殊兵种”加速走向“独立成军”。如在今年年初,波兰就宣布组建了无人机部队,不久后俄罗斯也声称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前成立无人系统部队,该部队以无人机为主要武器装备,是俄军一个独立的新军种。

“非对称战争”更受重视。据估计“蛛网”行动中每架FPV无人机的成本可能不超过10000美元,即使加上改装和运输费用,总投入可能仍低于100万美元,却成功摧毁了价值约几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如此之大的成本效益比率正在颠覆传统军事经济学理论。未来小国将更加倾向于通过廉价无人机集群削弱大国军事优势,一些冲突中的弱势方更是会将无人机作为反败为胜的杀手锏(如也门胡塞武装用无人机袭击沙特油田和美军航母战斗群)。而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也可能加速培养自身的无人机作战能力,这对于未来国际安全将造成新的隐患。
人工智能加成。人工智能技术正日益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焦点,并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使未来作战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无人机系统的智能水平和自主能力还比较低,这不仅导致了其对操作员的指控依赖强,链路中断后任务执行能力有限;同时难以有效处理各种突发威胁,也无法根据需要对时敏目标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打击。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机的深度融合是无人机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无人机向集群化、智能化、跨域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俄罗斯“扎拉”自杀式无人机(KUB-BLA)为例,KUB-BLA是俄卡拉什尼科夫公司旗下子公司扎拉于2019年推出的自杀式无人机,融合了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用于对目标进行实时自主识别和分类,可将单次无人机飞行的覆盖面积增加60倍,增强了无人机的实时杀伤力和自主性。
而在反无人机领域,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快速处理来自雷达、相机和其他传感器的庞大数据流,并立即作出响应决策,如自动跟踪、识别无人机类型及其潜在威胁,并实施相应的防御措施,这一能力是传统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同时,通过深度学习,系统可以从过去的数据中学习无人机的飞行模式,并能够识别出与众不同、异常或威胁性的行为。这在识别敌对或非法无人机行为方面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它们试图模仿正常的商业无人机操作或采取隐蔽行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