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次被银幕大片亮瞎眼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本月关注度最高的一部进口爽片。

  爽吗?

  睡得那叫一个爽啊......

  创:战神

  Tron: Ares

500

  1.8亿美元的制作成本(不含发行),上映三天后,国内累计票房没过2000万。

  国人不买账?

  老外也打咩。

  全球票房收入仅7千万美元,媒体预估亏损1.2亿美元,或许是迪士尼今年仅次于《白雪公主》的第二年度惨案。

  从评分看,亏得不冤。

  烂番茄52%,MC评分48。

500

  意料之中?

  嗯,有点。

  “创”系列,可能是迪士尼阵营里最“邪门”的大IP......

  系列一共三部。

  票房拍一部赔一部,口碑有一部骂一部。

  但邪门的是,在迪士尼(乃至整个好莱坞)的作品序列中,“创”系列以独此一家的LED赛博美学和电子游戏世界幻想,占据了一个少有竞争者的生态位。

  试问哪个少年,没幻想过钻进游戏机里大杀四方?

  直到《头号玩家》《失控玩家》横空出世,“创”的统治地位才稍稍动摇。

500

  在Sir这种老家伙群体里,的确有一波情怀粉,影响力不小。

  但问问年轻人?

  电影票房总不如周边卖得好,周边又不如主题乐园的过山车排队长。

500

  偏偏在这节骨眼上。

  《创:战神》从创作开始,就没打算打翻身仗。

  呈现的只有——

  杀鸡取卵,然后蛋碎一地。

  看完电影,Sir只想掏出手机。

  “喂?《头号玩家》吗?今晚你有空吗?唉,别提了......”

  01

  先挑亮点说。

  Sir很喜欢的一个细节:

  男女主在数字世界反叛出逃,驾驶滑翔机从高楼一跃而下,降落在水面上,滑翔机瞬间变形为摩托艇,两人在水面疾驰——

500

  水火交融,场面炸裂。

  堪称一连串“!”。

  但真正灵光的,是一滴“水”。

  在仓皇逃亡中,女主攥起一捧溅起的水花,愣住了。

  数字世界里的“水”,不是常规液体,而是一颗颗橡皮糖般的透明正方体。

  这细节妙。

  用诡异的物理规律,展现了数字世界的异世界感。

  更妙的是,它是一个伏笔呼应——

  男主(一个AI程序人)初到现实世界时,也曾凝视屋外的雨水,第一次见识真正的“水”。

  分割两个世界,不需要逆天黑科技,也无需光污染拉满。

  一滴水,足矣。

  好的特效细节不在于让人惊叹,而在于令人遐想。

  比如《阿凡达》。

  潘多拉的魅力,不在蓝皮人从多高的悬崖跳到多炫的龙背上。

  令你心动的。

  是这些“小东西”。

500

500

  但很遗憾。

  除了那滴水,《创:战神》几乎再没有趣的细节刻画了。

  “创”系列最初的亮点,是光带飞车。

  一种角斗场式的竞技游戏,摩托车行驶留下一条坚不可摧的光带,类似“贪吃蛇”。

  这是82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

  很简陋。

500

  这是28年后的《创:战纪》。

  已经很带劲了。

500

  在当年,这就是顶级特效的代表。

  15年过去了。

  有任何提升吗?

  质。量。并。不。明。显。

  除了数量......

  整部电影,就是单一创意的加倍繁殖。

  摩托车保留,装甲车装备,飞机也带上。

500

  甚至近战兵器也装上了.....

500

  Sir困惑了......

  原本这个设定是服务于“竞技场”游戏的。

  Sir一脸问号:

  这设定是为“竞技场”服务的,放到实战(还是数字大军入侵现实)里,明明有生物打印技术,研发部门是裁员裁到大动脉了吗?

  连一款高效热武器都造不出?

  2010年《创:战纪》,在已经有了独特设定的情况下,多少有一点策略性、有一些鬼点子来提鲜。

500

  但到了《创:战神》,只有复制,只能看见这些LED灯条疯狂堆量。

  一个基础常识:

  创意的最大敌人,就是重复。

  有规模效应吗?

  中国人每年春节都这样啊......

500

  动作场面也乏善可陈。

  主角名叫阿瑞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但电影的打斗场面实在谈不上精心设计。

  你只能看到连身材都对不上号的替身演员,进行重复的套招。

  耍帅?

  只能靠慢动作和慢动作重播。

500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被浓墨重彩宣传的,是由Nine Inch Nails负责的原创配乐。

  通篇工业电子。

  重音轰炸、合成器的确能给你一些视听快感。

  但就Sir的个人口味,上一部里Daft Punk电子与管弦乐的混搭,更加张弛有度一点。

500

  这么说吧,《创:战神》的整体视听体验,就像走进一家网红夜店。

  装潢有风格。

  音乐不间断。

  光污染拉满。

  一切元素都在激发你:

  快,快点嗨起来。

  但你嗨不起来。

  感觉就像你从舞池这头,逛到那头,转来转去才发现,这夜店拒绝售卖任何酒精饮品。

  这么一个寡淡如水的故事,你怎么可能会上头?

  02

  除了IP、视觉、九寸钉(配乐)。

  电影的最后一个卖点:

  杰瑞德·莱托。

  少爷演疯子、演文艺,绝对牛。

  《正义联盟》里作为小丑短暂出场,气势不落希斯·莱杰。

500

  但。

  在一个大爆米花片里,演一个反抗军主角?

  这妆造。

  呃......

  直觉上不适合干仗,更适合被钉十字架上。

500

  这是一个浑身散发着弥赛亚气质的,在举手投足间映射着“to be or not to be”的深度焦虑的中年白人气质型长发男。

  好忧郁。

  好深刻。

  淡淡地有点想死......

  评论几乎一边倒,认定此为选角失误。

  但Sir觉得,不能全怪他。

  故事和剧本给了他多少发挥空间?

  零。

  太空洞了。

  《创:战神》压根不是科幻片。

  连青少年科幻文学都算不上,《安德的游戏》在它面前深奥得像《战争与和平》。

  它没有作为机器人的存在主义焦虑;没有造物主与造物之间的对话与挑战;没有穿梭在数字、现实之间的迷失;也不太在乎所谓的后技术时代加速显现的阶级矛盾......

  觉醒?

  没有。

  丫一开始就很清醒,主人在那边聊生意时,他就已经被外界所吸引,在雨中开始沉思,差点没有念起诗来。

  那一刻起,他已经注定撂挑子了。

500

  没有惊喜,没有转折,没有弧光,挑子一撂到底,从出场就是自由的鸟。

  “自由意志觉醒”?

  压根没这回事。

  围绕着阿瑞斯的主线有且只有——

  主人:你是程序,乖乖听话。

  阿瑞斯:但是妈妈,人生是旷野!

  最后的结尾。

  这个长发文艺男真的脱下战甲,穿上花衬衫,跨上复古摩托,如愿以偿地消失在西欧小镇和煦的阳光中。

  是的。

  对,这就是一篇深夜爆款鸡汤文,花哨的视觉,矫情的文字,表达的主题就一个:

  不想上班。

  我,机器人——

500

  科幻故事?

  这是童话故事,是《美女与野兽》。

500

500

  “创”的前两部中最重要的概念:电子游戏乌托邦。

  它由两部分构成——

  只要你技术过硬,手段高超,就能生存甚至成为英雄。

  在此基础上,也意味着掌握力量,便能成为绝对的统治者。

500

  同时,在《创:战纪》中,这个乌托邦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性的结构生态。

  贵族们的娱乐是会所夜店;平民们的娱乐是竞技场“斗兽”;独裁统治者却会亲身参与激烈厮杀,收获拥戴和掌声。

  一个圈,划出权力一体两面。

  他坐上王位的原因,正是他名义上结束了玩家(User)主宰程序(Programs)的局面。

  力量是为王的理由。

500

  到了《创:战神》呢?

  世界观全面崩塌。

  不再具有社会性质,没有任何隐喻。

  整个数字世界,即是二百五CEO的技术产品,更主要的职责是安保部门,这个被命名为“战神”的男人,是保安队长而已。

  故事中作为主线的“入侵现实”的概念,也不是什么“自由引领机器人”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无非是一个企业,为了女主发现的核心技术,于是抢。

  是商战。

  最无脑的那种。

  中国著名企业家李国庆,早就拍过现实版。

500

  “入侵现实”?

  不如说。

  一场119分钟的官方出品的同人漫展。

  《创:战神》最令人失望的一点,是它放弃了让那个电子世界的任何可能性,或者说,放弃了幻想。

  作为一部爆米花科幻。

  幻想,允许片面,可以幼稚,甚至可以不遵循现实逻辑。

  唯一的禁忌是:

  不能为了不幼稚,就变得无聊。

  反之。

  不然你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

  当初“创”是凭什么火的,你忘了吗?

  03

  一个暴论:

  很多上世纪留下的经典IP,他们的历史地位恰恰来自历史进程本身,是垄断了某些生态位。

  不恭敬地说。

  《星战》系列,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属性。

  别误会。

  Sir不是说它们名过其实。

  70-90年代,就是特效电影的大航海时代,谁率先发现新大陆,谁就能获得那份“永久”殖民地。

  值得。

  做到从零到一,便该享受作为冒险家们的奖品。

500

  1982年第一部《电子世界争霸战》,某种角度上,它就是想复制1977年的《星球大战》。

  你那边有光剑,我这边有光盘。

  你去浩瀚宇宙,我去赛博空间。

  你看看这海报。

  我们把人往好了想:

  啊,正面对决的信心。

500

  一场豪赌。

  不只是当时1700万美元的投资,在电脑动画尚未成熟、连《星战》都在靠微缩模型制作特效时,它开创性地使用了计算机图形图像(CGI)技术。

  标志迪士尼从“手绘动画王国”向“科技驱动真人+特效电影”的转型尝试。

  但输了。

  “还是太超前”......

  1、过于标新立异的邪典美学。

500

  2、时代运气。

  这部1982年的电影最重要的元素:

  电子游戏。

  但在1983年,美国迎来了游戏迷们众所周知的“雅达利大崩溃”,说简单点:游戏太烂了,没一个好的,没人玩了。

  48年加入国军的“创”,濒临被劣币摧毁的市场。

500

  △ 臭名昭著的,工期仅为6周的同名改编游戏《ET》

  那问题来了:

  土壤都没有,《电子世界争霸战》凭什么传承下来?

  当时业内专家分析美国游戏市场没有20年不可能恢复元气,但这帮人没想到。

  一条“黑船”驶向了美国。

  任天堂来了。

500

  重整游戏山河?

  远远不止。

  马里奥改变了娱乐业。

  当时北美任何一个商场,都要像请神一样卑躬屈膝,求来任天堂的代理权;到了80年代末,任天堂一年的零售收入接近整个玩具业收入的1/4,甚至凭借垄断地位,强势改变了多年来玩具业“先货后款”的结算规则。

  随着游戏浪潮到来。

  那部原本预冷早早收场的《电子世界争霸战》,突然在院线之外,具有了强大先发优势。

  “去游戏的世界里冒险”。

  这一诱人概念,会强烈吸引两种人。

  1.玩游戏的孩子。

  2.想玩但玩不了的孩子。

  不想玩游戏的小孩?

  当时可能没有......

  80年代北美,游戏几乎成为了刚需。

500

  △ 纪录片《剑指高分》任天堂世界锦标赛现场

  还是那句话:

  试问哪个少年,没幻想过钻进游戏机里呢?

  这,是“创”系列的核心情怀——

  那个孩子们憧憬过无数次的游戏世界。

  就像当时的游戏明明只有线条和色块,却能激发孩子们、我们无尽的渴望与想象。

  如今看来。

  《电子世界争霸战》特效滑稽,故事也空洞,但,它就是“兔子洞”一样的存在,能通向另一个世界。

  至少它肯定了孩子们的幻想:

  恩,那个幻想世界,有可能存在。

500

  Sir也是个玩家,也做过这种白日梦。

  所以极能体会这部《创:战神》,或许就是冲着砸招牌去的,是对这个本就不兴盛的IP进行一场断舍离。

  很失望。

  早已失去先发优势,失去投资规模的它,也放弃了幻想这一最后的阵地。

  ——而这本是我们之间最后的联系。

  这种失望就像,你高高兴兴地参加老朋友的派对。

  你带着热情。

  灯光明灭,音浪轰鸣。

  但主人收了你的份子钱之后,说了两句吃好喝好,就在一直看表,准备随时抽身而去。

  当低音再轰鸣也盖不过心跳的沉重。

  我的老朋友,我们不如不见。

500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