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三阅兵看现代战争体系(3)- 防空反导群(下)

红旗-9C:末端反导+远程防空

在第二篇从九三阅兵看现代战争体系(2)- 海上作战群里介绍了海红旗-9C,它的陆基版红旗-9C只展示了导弹发射车,看不到弹。不过从发射筒的长径比看海陆C型的构型是相同的,都采用微型侧推火箭发动机精确控制的动能杀伤机制,但陆基版不含助推器。C型的主要任务从A/B型的防空转向反导,射程据估计达到300公里以上(出口型的红旗-9BE射程260公里),前一篇写过就不累述了。

500

500

500

> 海红-9C裸弹,带大型助推器

有一个细节是海红旗-9C上看不到的,那就是红旗-9C的发射筒底部安装了缓冲垫,可以无依托垂直发射,这是S-300和红旗-9A/B都不具备的能力,不用预设发射阵地反应速度更快,适应性更强。

500

央视采访时解说到红旗-9C具备多弹共架、可远可近的特点,说明它可以像爱国者2/3那样混装红旗-9B/C,同时打击飞机和导弹目标,提高了单一系统的作战效能。

美国陆军和红旗-9C对标的就是爱国者-3了,主要承担反导任务,采用动能杀伤机制,体积缩小,重量仅为PAC-2的1/3,PAC-2的发射筒可以一坑四弹,一部M903发射架可搭载16枚导弹。升级版PAC-3 MSE体积略大,一部发射架只能搭载12枚,或者和PAC-2/3混装,其射程比PAC-3增加50%,对空中目标拦截距离达到120公里,对弹道导弹目标为60公里。

500

> 混装PAC-3和PAC-3 MSE的爱国者发射架

【 红旗-19:战区高层反导 】

红旗-19是对标萨德的战区级反导导弹,2024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央视报道该弹不仅可以拦截传统弹道导弹,还具备在大气层内对抗滑翔机动突防高超导弹的能力(这几乎就是世界首例了),拦截速域广、范围大,是守护祖国天空的“擎天巨伞” - 美国的高超滑翔弹还没入役,大洋对岸的拦截弹倒是先服役了。

500

红旗-19体积并不大,泰安5380 8X8军卡可搭载6枚,但得益于采用了战略导弹级别的碳纤维壳体和N-15B固体推进剂,两级发动机(很可能都是双脉冲)和小尺寸的KKV动能杀伤弹头,它的射高据说达到600公里,超过了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400公里的运行高度,射程为500公里级。

它的拦截半径、射高、速度都远超单级发动机的萨德,比研制中采用两级发动机的增程型萨德-ER还要强(拦截半径400公里,射高240公里),萨德只能拦截进入末段俯冲加速的弹道导弹弹头,红旗-19则能在来袭导弹进入俯冲之前展开拦截,具有多轮拦截机会。

500

> 左边是传说中红旗-19发射的照片,其一级助推器直径较粗,和萨德-ER很像,而萨德弹头底部比发动机段还要粗一点。

红旗-19的雷达系统也比萨德更豪华,萨德就一部AN/TPY-2雷达,红旗-19除了自己的探测雷达和上篇提到的610A情报雷达负责超远程预警探测,还有一部780目标指示雷达用于提供目标跟踪、识别、精确修正飞行轨迹,保证拦截精度,并能同时引导6枚导弹。

500

> 左侧为780雷达,右侧为610A雷达

红旗-19采用接近于垂直的大倾角冷发射,发射筒底部也安装有缓冲垫,面积比红旗-9C大不少,扩大受力面积,减缓发射时的冲击,可以在各种地形无依托发射,有利于隐蔽待机、随时发射,这也显示出导弹的发射质量和冷发射冲击力相当大。

500

> 红旗-19发射筒缓冲垫特写,底部带有一点斜切角度

而萨德是不具备无依托发射能力的,发射筒底部没有缓冲垫,进驻韩国之前必须在星州高尔夫球场内铺设硬化场坪,在其它地区也只能部署在预设场地上。

500

> 2022年3月部署到关岛以北罗塔岛机场的萨德发射车,右边圆球装的是T2C2可移动战术指挥通信节点(卫通终端)

【 红旗-29:中段反导与反卫星 】

红旗-29也是首次露面的型号,为什么已经排到了29?红旗-22之后除了传说中对标标准-3的红旗-26舰载中段反导导弹外,红旗23、24、25、27、28是跳过了还是没有公开?

500

红旗-29体型巨大,采用和东风-26相同的6轴发射车,双联装发射筒长度达到11米多。东风-26长14米,重20吨,这是否意味着红旗-29单枚重量接近10吨?即使如此,红旗-29发射车仍然具备良好的战术和战略机动能力,全车长度约15米,完全能够装入长20米、宽高4米的运-20货舱。

500

500

> 东风26发射车,最后2个车辆的轴距略宽

官方并未公布任何具体的性能数据,不过从历次中段反导试验看它的拦截距离达到4000公里级。央视专栏节目《制胜未来》中介绍红旗-29采用动能拦截方式,在大气层外中段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在这一阶段弹道导弹飞行轨迹比较固定,还没有进行机动变轨并释放诱饵弹头,可预测性高,摧毁后导弹残骸对地面造成的附带损伤小(尤其是核弹头或者生化武器弹头),拦截难度相对较低。

其它防空导弹发射车的驾驶室顶部安装的都是空调机组,而红旗-29安装的是一个巨大的圆柱形卫通天线罩,十分醒目。在红旗-29的作战距离上普通的地面雷达已经无法胜任探测任务,必须依靠“铺路爪”这个级别的巨型相控阵雷达和预警卫星等跨域探测平台提供远程情报支持,因此没有配套的机动式雷达,而是增强了通信能力。

500

> 2021年中国第五次中段反导测试留下绚烂壮观的尾迹云

美国唯一的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BI拦截弹长16.6米,直径1.28米,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射重量21.6吨,射程5500公里,射高2000公里。它只能部署在发射井内,不具备机动性,单价高达9千万美元,15年间仅分两批部署了44枚,计划到明年再增加20枚。

500

> 2004年阿拉斯加格里利堡运输中的GBI拦截弹测试弹,采用的是6轴平板车

为了防御GBI的拦截薄弱方向,美国在2000年代初还研制了具备公路机动能力的缩小版KEI动能增强拦截器,弹长11.8米,直径1米,也是三级固体火箭,没有弹翼,射程超过5000公里,射高2500公里,半挂拖车搭载双联装发射筒,从尺寸到性能可能都和红旗-29比较接近。但KEI只进行过4次第一级火箭发动机试射,2009年因为技术和财务原因项目被取消。

500

> KEI和它的发射装置

美国折戟沉沙的装备项目再次由中国军工变成现实,凭借十多年来在火箭飞控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推进剂等方面的飞速发展,红旗-29肯定能超越KEI的性能指标达到GBI的水平,而机动性、生存力和装备数量比GBI更胜一筹。这次阅兵式上解放军就一次展示了8枚红旗-29,是美国GBI总数的18%。面对任何核威慑和核讹诈,红旗-29就是中国的底气。

对空抗击方队6型红旗导弹,红旗-11、20、22A以防空为主,红旗-9C、19、29以反导为主,构建起层层外延的对空防御圈。除了参加阅兵的新型装备,解放军野战防空的现役装备还有近程的红旗-7和红旗-17,中程的红旗-12和红旗-16,防空导弹家族型号繁多、各司其职,射程互有重叠,防空、反导、反隐身目标兼备。

500

> 美国的野战防空系统就是毒刺、NASAMS、爱国者2和爱国者3,再加上战区级专职反导的萨德和战略级的GBI

500

反无人机方队

经过乌克兰战争的洗礼,所有国家都知道无人机的不对称优势,也深感反无人机能力的重要性,开始研发各种反无人机装备。但是真正投入使用、能够高效对抗的装备还是凤毛麟角,能成体型公开展示系列反无人机装备的目前仅有中国一家,谁让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和产量一骑绝尘呢。

500

这个方队中出现了2型高能激光武器,都没有公布型号,而且相隔2个排面,这样的安排有点奇怪。看一下新华社的的报道就可以理解了:反无人机方队由陆军某合成旅和空军地空导弹某旅混编,这两支部队都是经过战火硝烟淬炼的英雄部队。解读一下,这些都是作战部队抽调的现役制式装备,根据搭载平台的尺寸、机动性和数量大致可以看出装备归属的军种。

500

【 “猛士”轻型激光防空车】

采用CTL-181A“猛士”三代6x6高机动车,一个排面4辆,这是陆军轻型合成旅的标准平台。“猛士”三代加长版战斗全重10.5吨,可装置重量3.65吨,说明这全套激光发射器、雷达、储能供电设备和控制系统的重量只有3吨左右,激光武器小型化水平非常高。轻量化设计可以伴随轻装快反部队迅速推进,深入城市街道或者崎岖山地等复杂地形,拦截无处不在的无人机。

500

在车顶的转塔上集成了左侧的激光发射器、中间的相控阵搜索雷达和右侧的光电瞄准设备,车尾安装了可伸缩的圆形天线罩,内部可能是全频段无线电探测器,用于探测无人机的遥控信道和数据链。从“猛士”三代2.38米的车宽推算,光束定向器孔径直径约为30厘米,比之前推出的“低空卫士”和出口版“寂静狩猎者”激光武器的孔径都要大。

500

> 今年2月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展出的“寂静狩猎者”,同样采用“猛士”三代平台,车顶平台四角有4部小型相控阵雷达

去年珠海航展中介绍过OW5系列激光武器,包括“猛士”平台的A10,6x6中型军卡平台的A30和8x8重型军卡平台的A50,A后面的数字代表功率。

500

其中的OW5-A10和阅兵款的构型非常接近,发射功率10千瓦,有效距离2公里。这3型激光武器都可以和专门针对“低慢小”无人机优化的RT-9低空监视雷达搭配组合,掌握更大范围的空中态势。

500

不过OW5-A10的外观还是有一点不同,后车厢前高后低。激光系统转塔安装在后部,不用时车厢护盖向两边翻开,降下转塔后再合拢将其完全收纳在内。它的光束定向器封装在方形护罩内,直径略小。而阅兵激光防空车的激光系统转塔安装在后车厢前部,靠近重心,车体平衡性更好。光束定向器突出在护罩外,车尾圆形天线罩的高度有所增加,看来自用型又已迭代改进。

【 陕汽重型激光防空车 】

第四排面的3辆大型激光武器应该就是OW5-A50A的自用改进型,安装在陕汽HMV3 8x8重型军卡上,可能属于空军地空导弹旅。

500

OW5-A50A发射功率50千瓦级,作用距离5公里,车体空间大,先进能源管理系统控制的发电机组可以供电48小时。它的激光系统转塔布局和OW5-A10相似,不过光束定向器在右侧,光电瞄准系统在左侧,相控阵雷达的阵面尺寸也增大了很多,可以同时跟踪10个以上的空中目标,打击目标不局限于无人机,也包括巡飞弹、迫击炮弹和轻型直升机。OW5-A50A还配备了电子战组件,可以在10公里范围内干扰无人机的数据链和导航系统,软硬杀伤双管齐下。

500

今年7月21日在内蒙古进行公开实战演示之后,研制单位北方工业公司称OW5-A50的激光发射激活时间最长达到3分钟,两次发射之间的冷却间隔时间为8秒,一次激活可连续打击22个空中目标。多部激光器分散配置可以形成交叉火力。以极低的作战成本有效抗击低成本无人机蜂群的多向饱和攻击。

500

阅兵款重型激光武器外观上和之前央视报道的OW5-A50A也有所不同,光束定向器和光电系统的安装位置相反,白光、微光、红外、激光4个光电通道分为2组布置,转塔伸缩装置的顶盖厚度明显缩小,从向前平移开启改为向后开启,全车高度有所降低。

500

OW5-A10和OW5-A50,轻型和重型激光防空车,前者突出机动灵活性,为一线陆军部队提供小型无人机防护能力;后者突出作战持续性,保护导弹阵地、指挥所、弹药库等重要目标,是上面提到的红旗-11、红旗-16等地空导弹系统的有力补充。

反无人机方队的第2和第3排面是两型弹炮合一防空系统。

【 PLB-625近程防空系统 】

625弹炮合一系统于2021年首先装备西藏军区中型合成旅,2022年在珠海航展上公开展出,已经大规模装备陆军合成旅防空营并可供出口。

500

该系统采用基于一汽MV-3军卡衍生的8x6中型轮式高机动底盘,越野性能优秀,陶瓷复合装甲提供了较好的防护能力。陆军中型合成旅拥有08式步战、10式轮式装甲运兵车、11式装甲突击车、09式火力支援车、14式核生化侦察车、架桥车、装甲抢修车、救护车、光电侦察车、通信车、电子战车、排雷车等轮式装甲车辆(新一代大八轮也已面世),625防空系统具备相同的机动性能,可以全程提供伴随野战防空。

500

> 11式装甲突击车和08式步战车

625防空系统的探测设备和武器全部集成在炮塔上。炮塔后部是可以向前放倒的相控阵搜索雷达,负责探测低空飞行的固定翼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巡飞弹和制导炸弹,发现目标后炮塔左侧的跟踪雷达和右侧的多通道光电系统共同跟踪、测距,互为备份提供精确的火控数据。

500

炮塔正面安装了一门6管25毫米加特林机炮,初速超过1150米/秒,射速每分钟3000-5000发,射程3500米。在央视的报道中配备可编程电子引信炮弹的625近防炮只需短暂射击就能击落1架无人机。自用型在炮塔两侧安装了双联装红缨-6B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红外/紫外双色导引头,射程6公里,射高3500米,能够拦截1.76马赫速度的空中目标。

500

500

出口型625E配备的是2座四联装FB-10红外制导导弹,尺寸更大,射程10公里。弹炮相结合,导弹远攻,机炮近防,形成梯次火力,适应更多样的作战场景。

美国海军陆战队曾装备过17门LAV-AD弹炮合一防空系统,是在LAV-25 8x8轮式装甲车上搭载一门GAU-12/U 5管25毫米加特林机炮(射速1800发/分)和2座四联装“毒刺”防空导弹。其火控系统只有光电跟踪设备和激光测距仪,没有雷达。

500

对野战防空一向心不在焉的美国陆军直到2018年才开发了M-SHORAD快速机动短程防空系统,采用斯崔克底盘,配备一门XM914“大毒蛇”30毫米单管链炮(初速805米/秒,射速只有200发/分)、1座4联装“毒刺”导弹发射箱和双联装“长弓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用于打击低空慢速目标)。它在车体四角各安装了一台小型相控阵MHR“多任务半球雷达”用于探测空地目标,炮塔上的光电和红外传感器作为补充。今年5月初,驻德陆军第4防空炮兵团5营开始接收第一批M-SHORAD,全营共装备32套。

因为外置的“地狱火”容易磨损引发安全隐患,美国陆军已计划取消“地狱火”,全部采用“毒刺”导弹,今后将升级为2座四联装NGSRI短程拦截导弹,射程8公里,机动性更高,2028年才开始低速率生产。

500

【 FK-3000防空系统 】

FK-3000弹炮合一防空系统最早亮相于2022年珠海航展,展板标明是反集群反弹药防空武器,可拦截各类无人机、弹药类目标和武装直升机,用于要地防空和伴随防空。阅兵中一个排面3台车,应该是属于空军防空旅的装备。

500

它是FK系列弹炮合一防空系统的第三代了,2014年露面的第一代FK-1000配备的是2门单管23毫米机炮和2侧各1具六联装无线电指令制导FK-1000导弹发射筒。其作战能力低于俄罗斯“铠甲”-S1防空系统,只能同时对抗2个空中目标,导弹射程22公里,射高1万米,机炮射程2800米。

500

2021年公开展示的FK-2000采用新型8x8底盘,换装了2门630近防炮,雷达升级为有源相控阵体制,增加了多模光电探测系统,可在40公里/时速度下行进间完成搜索、跟踪、射击的全过程,单车防御半径25公里,射高1.2万米。系统信息化水平高,可对威胁排序,提供辅助决策,光电操作员、雷达操作员和发射控制员3人就可完成全部操作任务。

500

500

> FK-2000配用的导弹仍然是FK-1000

FK-3000进一步迭代,体积更紧凑,换用陕汽SX2220型6x6高机动卡车底盘,增强了越野性能。在驾驶室顶部也安装了一个大型天线罩,可能是无线电干扰器,炮塔布置在后车厢平台上。

500

FK-3000的探测系统非常豪华,在炮塔后部的升降基座上安装了1大3小四部相控阵雷达,作战时可升起扩大探测视野,360度覆盖战场空域。公开资料介绍该雷达系统最小探测距离150米,最大距离30公里,可锁定飞行速度9-1480公里/时的空中目标,并通过AI技术快速识别海量目标。

在火炮前方两侧分布安装了大型多通道光电转塔和一个差不多尺寸的方盒装置,可能也是电子战设备。光电探测设备科精准识别0.001平方米的微型空中目标,电子战系统可以干扰无人机的通信链路实施软杀伤,据测算电子战模块能削弱敌方40%的作战效能。

500

炮塔中央是一门30毫米单管机炮,射程2500米。火炮两侧各安装一组模块化防空导弹发射箱,在珠海航展上两侧是不同配置,一侧是12枚射程12公里的FK-3000导弹,针对常规中低空目标;另一次是一坑四弹的12组共48枚微型FK-3000/L,阅兵时两侧安装的都是小导弹,备弹量达到96枚。

500

FK-3000/L被定义为反集群无人机弹药,采用红外制导,具备拦截微型无人机、迫击炮弹、火箭跑弹、空地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

阅兵只展出了FK-3000系统的主车,它其实是一个“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系统,可以配备2辆无人僚车。履带式的无人僚车配备有光电探测转塔和一部小型相控阵雷达,最多搭载6具四联装发射筒,采用的导弹是体积更小的FK-3000/S。

500

无人僚车与主车的最大距离为10公里,既可以前出扩展探测、防御范围,保护主车安全,又可以水平展开,以主车为态势感知节点和控制中心,覆盖20公里以上的营级战场正面。这种有人/无人、主车/僚车协同防空系统属于世界首创,将分布式机动杀伤、无人作战和低成本对抗蜂群/弹药的概念首次引入到陆军一线,极大提高了防空作战的效能。

500

美国目前没有类似的武器系统,连规划都没有。

【 FK-4000高功率微波武器 】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进入现役的微波反无人机武器,2024年首次在珠海航展上露面,是非动能防空装备发展的里程碑。

500

FK-4000使用陕汽SX2306型8x8军卡底盘,背负一块宽约8米的大型平面阵列天线,通过定向发射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大范围直接毁伤微型无人机的电子设备,其作用距离约2-3公里。

上面提到的所有反无人机手段都存在不足之处:普通的机炮和导弹都是一对一的点杀伤,受载弹量、探测能力、射击精度、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抗饱和攻击能力永远无法跟上无人机发展的步伐;无线电干扰面对不需要无线电传输指令的光纤FPV无人机已经无能为力;激光武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冷却间隔时间长、小型装置作用距离短、受天气影响大的缺点。

只有高功率微波武器是真正全天候全空域覆盖的面杀伤,无论来袭的无人机有多少数量,只要机上安装有芯片、控制电路、传感器等精密电子元器件,进入作用范围就会被烧穿失能,就好比是一台巨大的微波炉对所有特定类型的空中目标“一锅炖”,没有弹药消耗也没有延迟时间,另无人机蜂群成为不对称作战中弱势的一方。

500

FK-4000既可以单独部署,也可以和其它防空武器构建多层防空体系,作为最后的反无人机屏障保护高价值的中远程防空导弹、雷达系统、指挥中心等关键目标免遭无人机打击,各类防空反导系统则可以保护FK-4000,拦截反辐射导弹、巡航导弹、远程火箭炮对其的攻击。

这就是体系作战的力量,多种类型装备相互支持,高性能雷达探测目标,远中近程导弹和反无人机系统协同作战,补足所有短板,令对手难以找到薄弱环节,进攻的成本越高于获得的收益就越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美军从80年代就开始研发微波武器,但一直没有实用化。国防初创公司Epirus和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最近联合推出了Leonidas自主机器人,成为全球首个集成高功率微波武器的自主地面平台,它采用通用动力的TRX混合动力电动履带式无人车辆平台,搭载氮化镓体制微波武器系统,可根据不同类型无人机释放精确调节的微波频率和功率。

500

它还有更大尺寸和功率的版本,搭载在拖车平台或者斯崔克底盘上,但目前都仍处于研发和演示阶段,尚未正式装备部队。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