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巴基斯坦经济为何长年萎靡?就是因为这22个大家族…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家族企业是巴基斯坦经济的特色和支柱,从大型工业集团到街角的小商店,掌控着经济的方方面面。这些企业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增长,还塑造了国家的商业文化。
巴基斯坦的许多顶尖家族企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可以追溯到印巴分治之前。这些家族与政治精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隐性作用。
20世纪60年代(阿尤布汗统治时期),被称为“22个家族”的企业集团控制了巴基斯坦大部分工业和金融资产,巴经济学家马哈布·乌尔·哈克博士(Dr. Mahbub-ul-Haq,1934年2月-1998年7月16日)曾指出,当时这22个家族拥有该国66%的工业资产、70%的保险业和80%的银行业。
他的名单包括Dawood family Group、Saigols、Adamjees、Colony、Fancys、Valika、Jalils、Bawanys、Crescent Group、Wazir Ali Group、Gandhara Group、Ispahanis、House of Habibs、Khyber Group、Nishat Group、Beco Group、Gul Ahmed Group、Arag Group、Hafiz Group、Karim Group、Milwalas和Dadas。
这些名字在巴基斯坦的商业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最初以贸易起家,随后逐步涉足纺织、银行、水泥、能源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国家工业化的关键力量。
这22个家族都是如何发家的呢?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一)
Dawood Group:孟买发家,巴基斯坦扩张
达伍德集团:由艾哈迈德·达伍德(Ahmed Dawood,1905-2002)创立,他来自印度卡提阿瓦(Kathiawar)。
达伍德15岁时父亲去世,后来他移居孟买并开始创业。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他在印度各城市设立了26个办事处和商店,并与当时印度教工业巨头Nagin Das Phool Chand建立合资企业,共同建设一个粘胶厂。
1947年,巴基斯坦、印度先后独立。
42岁的达伍德移民巴基斯坦,并与三个兄弟——苏莱曼(Suleman)、西迪克(Siddiq)和阿里·穆罕默德(Ali Mohammed)——以达伍德公司(Dawood Corporation Ltd.)的名义在卡拉奇的老商业区新查利(New Chali)开设办事处开始商业活动。
达伍德在巴基斯坦创办了多家企业,涵盖棉花、纺织品、纸张、消费品、石油、物流、保险、黄麻、化学品、摩托车、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和化肥等行业。
1960年,他在卡拉奇成立达伍德基金会(TDF),并建立了达伍德工程与技术学院(后于2013年被授予大学地位,并更名为达伍德工程与技术大学Dawood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随着1971年孟加拉国的独立,西巴居民在东巴基斯坦的资产和财产被没收并国有化。
达伍德和他的家族失去了位于达卡和吉大港的工厂——包括卡纳普利造纸有限公司(Karnaphuli Paper Mills Limited)、卡纳普利人造丝和化学有限公司(Karnaphuli Rayon and Chemical Limited)、达伍德黄麻有限公司(Dawood Jute Mills Limited)和达伍德航运有限公司(Dawood Shipping Company Limited)——这些占他们工业项目的60%。
1972年1月,67岁的达伍德和其他工业家被阿里布托软禁。同时,布托领导的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当地私营公司进行国有化,这一过程影响了许多行业,包括达伍德和他的家族的产业。达伍德失去了价值20亿卢比的盈利工业项目,即Dawood Petroleum Limited和Centr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
对国有化政策感到失望,达伍德和妻子于1975年移居美国。但他不喜欢在国外的生活,于1977年返回。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达伍德与兄弟们产生分歧,集团被拆分,他的兄弟苏莱曼·达伍德(Suleman Dawood)和西迪克·达伍德(Sidiq Dawood)分别经营着迪斯康(Descon)和BRR集团。迪斯康集团在拉扎克·达伍德(Razzaq Dawood)的领导下发展得尤其好。加尼集团(Ghani group),由艾哈迈德·达伍德的姻亲组成,也从主要集团中分离出来。
达伍德于2002年在卡拉奇去世,达伍德赫尔克里(Dawood Hercules,DH)集团由他的儿子侯赛因·达伍德(Hussain Dawood)领导。
除了在许多子公司的资本投入外,侯赛因·达伍德还积极投资本地的公共股票和货币市场。上市公司达伍德赫尔克里公司(Dawood Hercules Corporation Limited,DH)是该集团的投资控股平台。DH集团是巴基斯坦为数不多的成功家族企业之一。
侯赛因·达伍德也是恩格罗公司(Engro Corporation Limited)的主要股东之一,恩格罗公司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工业集团之一,通过合资企业来扩大业务并提升处理复杂绿地项目的能力。
(二)
The Houses of Habibs:银行大亨
在巴基斯坦看到的Habib Bank,就是由哈比卜家族在1941年创立。(1970年代阿里布托国有化运动中,Habib家族失去该银行控制权。)
Habib家族也来自印度,1841年,一代创始人以贸易发家,他的儿子创立了Habib家族的标志, 阿里之狮和阿里之剑(the Lion of Ali and the sword of Ali, Zulfikar)。
哈比卜家族在商业上的扩张,开始于1931年,由该家族第三代穆罕默德・阿里・哈比卜(Mahomedali Habib)为首的四兄弟经营,他们搬到了巴基斯坦卡拉奇。
穆罕默德・阿里・哈比卜曾应巴基斯坦创始人真纳的请求,把此前总部设在孟买的银行迁至卡拉奇,据说他甚至给了巴基斯坦一张空白支票,真纳填写了8000万卢比。
20世纪60年代,哈比卜家族创办了全球银行苏黎世哈比卜银行(Habib AG Zurich)和塔尔黄麻公司(Thal Jute),70年代又成立了Pakistan Papersack Division。
1970年代布托国有化之后,哈比卜家族成员发生了分裂。
20世纪80年代末,哈比卜家族重新进入私营部门。这一代的主要人物阿里・苏莱曼・哈比卜(Ali Suleman Habib),曾是巴基斯坦银行委员会主席(Pakistan Banking Council,PBC),与前文达伍德家族的侯赛因·达伍德,都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上积极推广巴基斯坦。
哈比卜家族在教育上被认为做出极大贡献,哈比卜教育信托基金出资,在卡拉奇建立了哈比卜男子公立学校和哈比卜女子学校(Habib Public School for boys and the Habib Girls Schools)。
(三)
Crescent Group:巴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之一
20世纪初,来自巴旁遮普省奇尼奥特(Chiniot)的沙姆斯・丁(Shams Din)和他的四个儿子在印度阿姆利则(Amritsar)创办了一家小型制革厂。1847年,他们已在印度的马德拉斯(Madras)、贾朗达尔(Jullundur)、加尔各答和德里设有办事处。
巴基斯坦成立后,四兄弟中的三人回到巴基斯坦,并于1951年注册了一家名为穆罕默德・阿明・穆罕默德・巴希尔有限公司(Mohammad Amin Mohammad Bashir Ltd)的贸易公司,从事棉花出口和进口业务。
四兄弟中,巴希尔(Bashir)定居在卡拉奇,阿明(Amin)在拉合尔(Lahore)管理业务,沙菲(Shafi)则在萨戈达(Sargodha)的一家轧棉厂工作。
作为在印度遗留财产的补偿,该家族获得了费萨拉巴德一处占地125英亩的工业用地,这里成为他们发展和多元化的跳板。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四兄弟中的法扎尔・卡里姆(Fazal Karim)也回到巴基斯坦,兄弟四人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商。
如今,Crescent集团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资产超过100亿卢比,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之一,在过去50年中历经大企业兴衰起伏,却始终团结如一,堪称叔叔、表亲与侄子们共同经营的典范合资企业。
(四)
Saigols:昔日巨头
赛戈尔家族来自巴基斯坦旁遮普的Khotia,现更名为Saigolabad。
但该家族初期商业活动在印度,1930年在加尔各答建立了一家橡胶鞋厂,二战期间,该公司作为亚洲战场加尔各答的后勤中心民用承包商发了大财。
巴基斯坦成立时,赛戈尔家族还计划在加尔各答建立家族第一家纺织厂,但在真纳干预下,这些及其被转移到巴基斯坦,在费萨拉巴德建立了科希努尔纺织厂(Kohinoor Textile Mills )。
赛戈尔集团由创始人三个儿子共同拥有,其第四个儿子1947年留在了印度。1976年,赛戈尔集团在十余个男性后代中分裂,据悉分为四个不同的集团,即纳西姆(Nasim Saigol)领导的赛戈尔集团、拉菲克(Rafiq Saigol)的莫希布集团(Mohib group)、塔里克・赛义德(Tariq Sayed Saigol)的科希努尔集团(Kohinoor group)以及一个小型的伊克巴尔・赛戈尔集团(Iqbal Saigol group)。
尽管众多赛戈尔集团仍然是商业巨头,但已不再拥有昔日的主导地位。
(五)
Adamjees:缅甸发家
阿达姆吉集团,由巴基斯坦运动(Pakistan Movement)的积极分子、巴基斯坦商人及慈善家赛义德・阿达姆吉・哈吉・达乌德・巴瓦尼(Sir Adamjee Haji Dawood Bawany,1880–1948)创办。
1880年,阿达姆吉出生自英属印度印度杰特布尔(Jetpur),来自梅蒙社区(Memon,一个信封穆斯林的社区)。
他的商业生涯最初开始于缅甸,在仰光创办了商贸公司。57岁时,阿达姆吉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一家黄麻厂,并掌握着庞大的工业企业、大米和黄麻出口贸易,在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
布托国有化中,阿达姆吉集团被分给了创始人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阿达姆吉集团后来的命运起起落落,从黄麻和银行业的企业集团,扩展到其他行业,如茶叶、纺织、火柴、糖、纸板、化工、工程和保险。但整个集团被多次出售和拆分,该集团的整体实力也被削弱,落后于其他21个家族。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六)
Bawany Group:热衷慈善
巴瓦尼家族王朝由初代创始人两兄弟成立,二人先后于1882年、1890年出生自印度。
19世纪末,兄弟二人移居缅甸,据传最初靠骑着自行车在乡村间走街串巷卖布料积累了第一桶金。他们在仰光注册了第一家公司Ahmad Violin Hosiery Works,并逐渐成为进出口商。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二战后,他们回到印度开展业务,1947年又移居巴基斯坦。在卡拉奇,一家为纪念仰光针织厂而以相同名称注册的公司至今仍生意兴隆。
巴瓦尼也是个大家族,一代创始人的儿子们都至少独立掌管一家工业企业,后来巴瓦尼家族资产被不断拆分。
如今,巴瓦尼家族成员主要活跃在纺织、黄麻、制糖、皮革、服装、制革和电缆等行业,但没有一个分支能成为堪比Dawoods或Habibs家族的大型集团。努尔(Al-Noor)集团是巴瓦尼家族的分支,两者在多家公司中拥有共同利益。
巴瓦尼集团也热衷于慈善事业,孟加拉达卡(Dhaka)著名的baitul Muqaram清真寺的主要资金就来自他们。
(七)
Colony Group:昔日纺织龙头
科洛尼集团由穆罕默德・伊斯梅尔(Mohammad Ismaeel)创立,1945年在木尔坦(Multan)启动了科洛尼纺织厂(Colony Textile Mills)。在科洛尼纺织厂建设期间,伊斯梅尔(Ismaeel)已在运营14家轧棉厂和4家面粉厂。
他有四个儿子,科洛尼集团后分裂成三个分支。
科洛尼集团的成员也积极涉足政治,持有报纸的股份并参与选举。一代创始人的四个儿子中,纳西尔・A・谢赫(Naseer A Sheikh)曾是《军民公报》(Civil and Military Gazette,后于1963年停刊)和《时代之声》(Nawa-e-Waqt)的董事会成员,而法鲁克・A・谢赫(Farooq A Sheikh)则在1970年竞选过国民议会议员,同年,科洛尼集团跻身巴基斯坦十大集团之列,旗下拥有多达12家制造公司。
(八)
Valika:来自孟买,支持巴基斯坦的实业家
卡姆鲁丁・瓦利拜(Kamruddin Valibhai)是“瓦利卡”家族王朝创始人。他是孟买的穆斯林实业家,因坚定支持巴基斯坦事业而闻名,他与穆斯林联盟的核心人物关系密切,并为他们的政治活动慷慨捐款。
已故的Fakhruddin Valika(左)和真纳为Valika纺织厂揭幕。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他曾向真纳提出在孟买建立纺织厂的想法,真纳建议他选择未来的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于是,瓦利卡家族迁至卡拉奇,在拉拉扎尔(Lalazar)的新皇后路购置了土地,如今这里仍是瓦利卡家族后代的居住地。
“瓦利卡”家族为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经济增长期的快速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第一家纺织厂Valika Textile Mills、Valika Art Fabrics(生产聚酯及相关产品)、独立后第一家水泥厂Valika Cement、采用世界级德国技术建造的Valika Chemical、Mohammadi Shipping Company(在1967年实现了巴基斯坦航运业的里程碑,该国第一艘本土建造的船舶“Al-Abbas”号投入运营),以及专注于特种不锈钢制造的Valika Steel。
瓦利卡家族业务涉及航运、银行、保险、棉纺织和水泥等领域。1971年时,来访的外国政要都会参观他们的工业设施。
一代创世人去世后,长子法赫鲁丁・瓦利拜・瓦利卡(Fakhruddin Valibhai Valika)接管家族事务,他是卡拉奇证券交易所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体育事业(尤其是板球和曲棍球)的赞助人。
瓦利卡家族深度参与社区慈善活动,惠及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项目,以及主要在卡拉奇开展的教育和救助贫困群体的慈善信托基金。
国有化运动导致瓦利卡家族企业分裂,但也促使集团涉足贸易和为各类商业活动供货,例如为巴基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巴基斯坦钢铁厂、发电站及多家水泥公司提供进出口服务。
尽管许多家族成员已移居国外,集团仍在卡拉奇运营着两家老旧的纺织厂。他们还成立了一家金融机构,投资于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房地产、债券及股票市场。“9・11”事件后,Valika Projects涉足房地产投资和建筑领域。
如今,这个家族曾经的商业影响力已大幅减弱,虽然家族成员个人仍很富有,但已远不及昔日的瓦利卡家族。
(九)
Fancy:巴基斯坦国有化浪潮中损失巨大
范西集团(Fancy Group)的历史可追溯至1880年,从印度迁移到东非,在那里开设了贸易公司。1947年,家族移居巴基斯坦。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旗下企业包括:巴基斯坦钢铁公司(更名为 Metropolitan Steel)、卡拉奇燃气公司(现更名为Sui Southern Gas Company)、商业银行(Commerce Bank)、Pakistan Chrome Mines、Pakistan Fisheries、Corning Glass、New Jubilee Insurance,以及FIAT motor vehicles等。
范西家族在巴基斯坦国有化浪潮中损失巨大。该家族先是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后,失去了大部分业务。1972年政府将重工业国有化,1974年将银行国有化,1976年甚至将大型私营企业国有化。
尽管家族成员个人仍富有,但他们的企业已不再拥有昔日的商业影响力。
据该公司网,Fancy集团目前业务涉及工业水处理、食品加工、教育、工业管理和慈善事业等广泛领域。
(十)
Gandhara:家族成员多投身于巴军事系统
1963年2月,巴退役中将哈比布拉・汗・哈塔克(Lt Gen Retd Habibullah Khan Khattak)收购通用汽车在卡拉奇的分销公司,并将其更名为甘达拉工业有限公司(Ghandhara Industries Limited)。1972年,该公司旗下的Bedford Vehicles和丰田(Toyota)特许经营权开始生产巴士和汽车。
1972年至1977年间,哈比布拉的大部分产业被国有化,甘达拉工业公司更名为National Motors Limited。
之后他通过Bibojee Services开展业务。1992年,Bibojee公司重新收购了国家汽车有限公司。如今,Bibojee旗下的公司由他的儿子们持有。2017年,甘达拉工业公司入选《福布斯亚洲》“亚太最佳中小上市企业200强”榜单。
哈比布拉家族多人曾从事于巴基斯坦军事系统,但都未有进一步发展。
(十一)
Wazir Ali:国民食用油品牌
瓦齐尔・阿里工业有限公司(Wazir Ali Industries Limited)最初由集团董事长赛义德・瓦吉德・阿里・沙阿(Syed Wajid Ali Shah)于1953年6月在卡拉奇注册成立,工厂位于海得拉巴。
在那个草蜢时代,Wazir Ali和主要竞争对手Dalda一起成为人造酥油生产领域中的领军企业。
Wazir Ali旗下食用油品牌Tullo在巴基斯坦家喻户晓。“妈妈,用Tullo(酥油)烹饪,让我们健康成长” 这句歌词广受欢迎。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1973年9月,与其他酥油企业一样,瓦齐尔・阿里工业有限公司被国有化,后在国家管控下,公司累积的巨额亏损达1.33亿卢比。
在1992年私有化进程中,原业主向私有化委员会提交了最高报价,并于当年12月根据销售协议重新获得了瓦齐尔・阿里工业有限公司(Wazir Ali Industries Limited)的控制权,后来该公司在巴基斯坦成功上市。
不过,在2008年,瓦齐尔・阿里工业被其老对手达达食品收购(Dalda Foods (Pvt) Limited),Tullo仍作为独立品牌被整合进Dalda体系。
Dalda也有着有悠久历史,起初一家名为达达(Dada)的荷兰公司与伦敦的利华兄弟公司(Lever Brothers,现为联合利华)合作,将廉价的凡纳斯帕提酥油(vanaspati ghee)以Dalda品牌进口到印度次大陆。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在巴基斯坦,最常用的是凡纳斯帕提酥油——远远多于大多数上层阶级家庭在烹饪中使用的食用油。由于人口增长驱动、饮食偏好等因素,巴基斯坦人均食用油量仍大幅增长,位居世界前列。
印巴分治后,联合利华继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拥有并经营达达品牌。直到2003年,联合利华把达达给西伯里集团(Westbury Group)。
西伯里集团由来自卡拉奇的两兄弟巴希尔·詹穆罕默德(Bashir Janmohammed)和拉希德·詹穆罕默德(Rasheed Janmohammed)经营,是一家总部位于卡拉奇的大宗商品交易公司,也是当时巴基斯坦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商。
Dalda品牌后来打入了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巴基斯坦侨民社区。还推出了新的食用油品牌曼帕桑德(Manpasand),以开发中等收入群体潜力。收购Tullo后,Dalda在巴基斯坦食用油市场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
此外,Dalda还在烹饪原料和乳制品等其他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不过,该公司多次IPO均未果,据悉,其IPO筹集资金的主要目主要是扩大其在卡西姆港的炼油厂和种子压榨厂产能。
(十二)
Gul Ahmed:次大陆的纺织史,巴第一款全国饮料推出者
集团于20世纪初开始从事纺织品贸易,也代表了南亚次大陆的纺织史。1953年建立了如今标志性的古尔・艾哈迈德纺织厂有限公司(Gul Ahmed Textile Mills Ltd.),进入制造业领域。
卡拉奇Dolmen Mall的Gul Ahmed商店。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1970年在卡拉奇证券交易所(KSE)上市后,该公司一直在快速发展,在纺织界占据领先地位。
集团还推出了巴基斯坦第一款全国性品牌饮料帕科拉(Pakola)。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十三)
Ittefaq:谢里夫家族领头创立
Ittefaq Group of Industries最初是由七兄弟合资创立于1939年,当时是一家小型铸造厂。其中一个创始人,是巴基斯坦前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父亲米安·穆罕默德·谢里夫建立(Mian Muhammad Sharif)。
谢里夫家族是19世纪末从克什米尔移民到旁遮普的移民。在分治时期从印度阿姆利则迁往拉合尔后,在拉合尔定居并开始从事钢铁行业。
1974年,巴国有化铸造厂后,米安·谢里夫创立了谢里夫工业集团(Sharif Group of Industries)。不过,1978年,齐亚·哈克将军未经招标,把伊特法克铸造厂交还给了谢里夫家族。
随着伊特法克集团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后该集团管理着16个钢铁、纺织、糖业和工程领域的工业单位。后来7名创始人的上百名后代在法庭上争夺伊特法克集团资产的分配。
伊特法克如今分为三个独立的集团:Ittefaq group、谢里夫集团(Sharifs)和Habib Waqas group of Industries。
谢里夫家族现已在英国立足,Nawaz Sharif和Shahbaz Sharif的儿子们拥有各自的企业,彼此相互独立。
(十四)
Dada:长期在卡拉奇证券交易所任要职
达达商业公司(Dada Commercial House)是梅蒙族人(印度古吉拉特邦和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一个穆斯林社区,其中大多数人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哈纳菲教法)最古老的商业实体之一。
早在巴基斯坦成立之前,就在印度、缅甸、南非和近东国家建立了一系列贸易和工业企业。1947 年巴基斯坦成立时,达达家族是主要的进出口商之一,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他们在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商业利益。
达达家族在巴基斯坦创办了大量工业企业,包括卡拉奇、海得拉巴和吉大港的石棉水泥厂、三家纺织公司、油厂、棉花厂和化工厂。达达家族成员长期在卡拉奇证券交易所担任要职,是众多巴基斯坦和外国垄断企业的合作伙伴。
(十五)
Hashwani Group和Hashoo Group:二代成功接班的案例
20世纪初,哈什瓦尼家族(Hashwanis)跟随第三代伊斯玛仪派伊玛目阿迦汗(Aga Khan)从波斯迁徙而来,定居在俾路支省的拉斯贝拉(Lasbela)。
哈什瓦尼家族后来在信德省卡拉奇开启商业活动。
20世纪中期,穆基・阿卜杜拉・哈什瓦尼(Mukhi Abdullah Hashwani)和他的儿子侯赛因・A・哈什瓦尼(Hussain A. Hashwani)进入大麦、棉花和糖贸易领域,并成为英国拉利兄弟有限公司(Ralli Brothers UK Ltd.)的代理商,哈什瓦尼集团(Hashwani Group of Companies)的基础由此奠定。
巴基斯坦成立后,侯赛因・A・哈什瓦尼(Hussain A. Hashwani)与长子阿克巴・A・哈什瓦尼(Akbar A. Hashwani)着手通过各类商业和工业项目进一步多元化发展。
目前,哈什瓦尼集团该业务范围包括商品贸易、纺织品、房地产、采矿、各种产品的加工和营销,如喜马拉雅粉红盐和矿物,包括缟玛瑙、大理石、石灰华、铅、铬、重晶石、铁矿石和喜马拉雅粉红岩盐。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哈绍集团(Hashoo Group)由哈什瓦尼家族的萨德鲁丁・哈什瓦尼(Sadruddin Hashwani)于1960年创立,从棉花贸易业务起步。
如今,业务包括酒店、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信息技术、投资、矿产、陶瓷制药、旅行和旅游、房地产(是Pearl Continental Hotels的所有者和运营商)等。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哈绍基金会(Hashoo Foundation)在教育和慈善领域成就斐然,尤其在吉尔吉特 - 巴尔蒂斯坦(Gilgit Baltistan)。
(十六)
Nishat
1947年,快30岁的米安・穆罕默德・叶海亚(Mian Muhammad Yahya)在印度加尔各答经营皮革生意。目睹了席卷印巴次大陆的独立运动后,他选择移居巴基斯坦。
1951年,他创立尼沙特集团,总部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从一家棉花出口公司起步,很快扩展到轧棉、棉花、黄麻、纺织和化工等领域。他还曾当选为全巴基斯坦纺织厂协会主席。但他在1969年英年早逝,年仅51岁。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集团现投资领域涉及银行、水泥厂、保险公司等。
(十七)
Ispahani:来自伊朗,主要业务在孟加拉国
1820年,穆罕默德・哈希姆(Mohammed Hashim,1789–1850)从卡扎尔王朝时期的伊朗伊斯法罕迁至印度孟买,创立了伊斯帕哈尼集团(Ispahani Group)。19世纪30年代,业务扩展至当时孟加拉的加尔各答。
哈希姆是阿萨姆茶叶公司加尔各答委员会中的首位穆斯林,家族业务随后扩展到印度南部的马德拉斯(Madras)和东部的缅甸(Burma)。
哈希姆的后们在孟加拉进一步扩大业务,还在伦敦设立了分支机构。1947年,公司总部最终迁至吉大港(Chittagong,现属孟加拉国),至今仍位于此地。集团在茶叶、纺织、房地产、薯片、家禽、航运和互联网服务等多个领域活动。该公司在加尔各答作为外国公司持续运营至1965年,之后其在印度的业务被印度政府接管。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Ispahani茶叶公司。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印巴分治后,家族迁至东巴基斯坦,在达卡的Maghbazar地区购置了大片土地,该区域被命名为Ispahani Colony,至今仍是家族在达卡市中心的产业基地。
在孟加拉国,伊斯帕哈尼家族在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间曾主导商界,但如今已被众多孟加拉国商业集团超越。在巴基斯坦,他们虽仍富有且经营尚可,但已无法与1971年之前的地位相提并论。
(十八)
Fecto
费克托集团由来自印度卡提阿瓦杰特布尔(Jetpur, Kathiawar)的古拉姆・穆罕默德・M・阿达姆吉(Ghulam Mohammad M Adamjee)创立,最初是孟买的一家鞋类经销商。
1951年,他在吉大港建立了穆罕默迪油厂(Mohammadi Oil Mills),并创办了东巴基斯坦第一家艺术丝绸厂东方纺织厂(Eastern Textile),还与一家日本公司签订了收音机和晶体管组装协议。到1970年,他已担任多家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这些公司涉及收音机、电视机、电子设备、农具、化肥、生铁、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制造或分销。
1971年,费克托集团将总部从东巴基斯坦迁至卡拉奇,并收购了阿达姆吉糖厂(Adamjee Sugar Mills)。之后,集团去掉了“阿达姆吉”这个名字,古拉姆・穆罕默德・M・阿达姆吉也更名为古拉姆・穆罕默德・M・费克托(Ghulam Mohammad M Fecto)。
(十九)
Saif group:巴基斯坦首位女性联邦部长经营
1964年,库勒苏姆・赛义夫拉赫・贝古姆(Begum Kulsum Saifullah)丈夫去世,彼时她已嫁入富裕的马尔瓦特家族(Marwat,即马尔瓦特可汗家族),因此她不得不接手生意,同时抚养五个年幼的儿子。
库勒苏姆・贝古姆是巴基斯坦首位女性联邦部长。她是三位杰出人物 —— 阿斯拉姆・汗・哈塔克(Aslam Khan Khattak)、优素福・哈塔克(Yusuf Khattak)和退役中将哈比布拉・汗・哈塔克(Lt Gen Habibullah Khan Khattak)的妹妹,在很多方面都与他们不相上下。
Saifullah家族不在22个大家族之中,但在油气勘探、纺织、房地产领域颇具影响力,而其最大的创业举措是在电信领域。
(二十)
Beco(Peco):主营钢铁厂
1932年,乔杜里・穆罕默德・拉蒂夫(Chaudhry Mohammad Latif)在英属印度东旁遮普的巴塔拉创立了巴塔拉工程公司(Batala Engineering Company,BECO),分治后总部迁至拉合尔。
1947年12月,贝科集团获得了穆坎德钢铁厂(Mukand Iron & Steel Works Ltd.)的所有权,这是一家废弃的工厂,需要大规模修复。历经3年时间,穆坎德工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贝科工厂。贝科集团下设八个部门:钢铁厂、钢铁铸造厂、轧钢厂、铁及有色金属铸造厂、机床车间、柴油机车间、结构车间和通用工程车间。
1972年,贝科集团被国有化;1998年更名为巴基斯坦工程公司(Pakistan Engineering Company,PECO)。在国家管控下,公司公认的累积亏损达7615.8亿卢比。
图源:“打工牛马的狂想”微信公众号
这些大家族中,Milwalas、Hafiz Karim、Rangoonwala、Fancy、Valika、Ispahani、Beco、Arag、Milwala、Khyber和Hyesons的集团主要历史课本中被记载,尽管有些成员仍然富有,但已不再是一个集团。
如今,这些家族的后代大多属于富裕阶层的中下层,有些甚至处于中上层阶级的顶端,但已不再是20世纪60年代那些富有的工业巨头。一些无法承受国有化冲击的家族几乎销声匿迹。
不过,国有化意外促成了奇尼奥特商业社群在巴基斯坦的崛起,尤其是在旁遮普省,得以涉足此前因梅蒙族垄断而被禁止进入的领域。
分裂后的大家族集团中,有15个奇尼奥特家族(Chiniotis)、9个梅蒙家族(Memons)、2个伊斯玛仪派家族(Ismailis,什叶派分支)、1个霍贾家族(Khoja)和3个普什图家族(Pathan)。
布托的国有化运动催生了一批新家族,在后来齐亚哈克以及古拉姆・伊沙克・汗(Ghulam Ishaq Khan)时期,官僚在商业和工业领域大肆敛财,系统性地掏空了一些曾经利润丰厚的金融、商业和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