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研究必知要点:2332年前的黄华之谋,“长城+胡服骑射”政策的出台

现代中国,有不少朋友自诩为长城专家,或自谦为长城爱好者。

其表现往往是,或打起背包走万里长城迂回路;或拿起相机无人机捕捉山峦长城云霞;或者踯躅于断壁残垣青砖条石型制,或者醉心于沿途古堡碑幢匾额漫漶石刻,或者皓首群经梳理考证某条长城线路或墩台口隘。。。。。。

这些局部级别的基础功夫,对于研究长城者来说,当然是必修课。但,研究长城之最根本处,还是要“深入思考”,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其修为永远将停留在皮毛的“砖家”水平尔!

   我们发现许多研究长城者(包含不少专家或爱好者)不知道长城总规划会的真正起点,即在于赵武灵王的“黄华之谋”(或黄华会议),也没有深究过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这如同,谈三国不知道“隆中对”,谈红军长征不知道“遵义会议”一样,问题严重而可笑!

      而一些人即便知道赵武灵王“黄华之谋”这个事件的大概,也没有更多的关注,甚至不清楚“黄华”到底在哪里?

500

黄华山,即今山西朔州山阴县之黄花梁,一座并不很高的山梁。

正因其并不很高,又近乎于盆地中央,所以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登上过这座山梁,也包括这位以胡服骑射而著名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他正是在这座山梁,召开了一次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会议——黄华之谋!

      黄华之谋:“长城+胡服骑射”政策的出台

公元前476年,赵鞅(赵简子)去世,其子赵毋恤(赵襄子)借机灭代,势力范围跨过常山(今恒山),而伸至雁北盆地。赵襄子,立长兄——赵伯鲁之子赵周作为这里的负责人,即代成君。看来是赵周在这里干的民族融合工作还过得去,谥号曰成。

自赵襄子灭代,其后遵襄子遗嘱,赵氏家主之位,终落入其兄赵伯鲁一脉(世系是: 赵伯鲁-代成君赵周-献子赵浣-烈侯赵籍-敬侯赵章-成侯赵种-肃侯赵语-武灵王赵雍)。

赵襄子之兄赵伯鲁一脉的子孙赵籍,最终走通了周天子仪轨认可形式,正式成为一路独立国家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赵武灵王,战国赵的第六任君主(公元前325年 - 前298年在位),公元323年因“五国相王”的国际形势而自称赵王,死后谥号“武灵”。

正是祖先的累积式努力,到了赵雍这一代,有了修建战国(北方)赵长城的能力和战略意图。

公元前323年(赵武灵王三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结盟,相互承认对方是王,对抗秦、齐、楚三个大国,这是赵雍称赵王的开始。

公元前318年(赵武灵王八年),公孙衍又发起楚、魏、赵、韩、燕五国合纵伐秦的实际军事行动。这一“五国合纵攻秦”事件,实际出兵的只有三晋联军,楚、燕没有或没有来得及发兵。

此战,虽然结果是,三晋(魏、赵、韩)一方大败,先败于函谷关,再败于韩国修鱼(今河南原阳西),被斩首8万余人,但也透露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在《史记-秦本纪》中:明确记载了“(秦惠文王)七年(即公元前318年),乐池相秦。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这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匈奴部族参与中原战事的重要历史事件。

此战,北方匈奴第一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其联系比较紧密的友军,只能是赵国,而非燕国或他国。

说明此时,匈奴一方与赵雍的赵国关系良好,甚至能到助战出兵的程度。匈奴骑兵的战场行动迅速而机动,且因失败也跑得快,战损率也比较小。匈奴骑兵,遂得以在中原战争中初露头角,给战争双方(秦、三晋联军)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正是有了这种实际战场的军事文化交流基础,才有了赵雍学习和借鉴草原骑兵战术的可能性。无论是匈奴,还是东胡,都成了赵雍学习的老师。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史记-赵世家》记载,赵雍登黄华(在今山西山阴县黄花梁,桑干流域学者很熟悉,其他地区学者容易弄错),与大臣楼缓等人试探性讨论“胡服骑射”的施行问题,得到楼缓的迅速认同。赵雍会议发言中,明确提到两个关键词:长城、胡服。

赵雍的完整说法是:“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籓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

从这个时间段来判断,林胡、楼烦在赵国国境之西,赵国国境还在将近未到黄河一带;而胡在赵国国境以东,以此时黄花梁的位置和方向判断,东胡民族控制的地盘当在今张家口一带。中山国在腹心,即今石家庄地区。北有燕国,即燕国已经通过燕国上谷郡为跳板,先于赵国控制了部分草原地区,与赵国形成北方的竞争。

     进一步详情虽然史书失载,但是否也在北境修建长城,以及胡服骑射具体的军事改革细则,绝对在此次黄华会议中得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结论。是赵国军事谋略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原王国处理北境管理的一次开创性尝试。

赵武灵王的得算和失算

 

公元前304年,赵雍大修阴山赵长城,主要是对付林胡、楼烦,而非匈奴。而胡服骑射,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时赵国几成北方盟主!

但仅仅又过了半个世纪,也就是50-60年后,到战国赵名将——李牧(?-前229年)时代,代郡之雁门(非今雁门关)之外的匈奴骑兵,已经成长为赵国的噩梦。尽管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弹压,但是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的匈奴骑兵,已经极难对付。使得赵国不得不长期陷入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窘迫之中,这是一种巨大的失算。终赵国于公元前222年灭亡,也没有解决!

那么,赵国是如何让匈奴在自己手中失控,而得以逐步坐大的呢?

我们认为,就与赵武灵王修建的这一段赵长城高度相关!

桑干学派,曾研究明朝200余年长城戍边史,得出一个惊人结论:

草原大军南下,长城基本无大用;长城只有治安级别能力;长城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封锁。

正是由于赵长城,乃至秦长城,这种比较严重的经济封锁,反而刺激了草原各股势力的联合和壮大。

赵国打压了一方,如林胡、楼烦;出于战略需要又曾扶持了一方,如匈奴。

这样的案例其实挺多,如金朝之扶持成吉思汗,明朝之扶持努尔哈赤;而多年以后,一旦壮大和利益破裂,就又面临新的一次翻盘!终至失控!

后   记

本文,本为2025年9月乌拉特前旗“赵长城”会议所作,结果石沉大海,应该是会议组织者没看上,说明不大同频,未获共鸣。

但因本文涉及问题重大,为免信息湮灭,特删节精简后,发于此!

尤其提醒家乡朔州、大同长城研究者,要重视自己身边的长城之母IP,要有自己独特发现的眼睛,不要迷信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及著作。其固有狭隘视野局限性下,尤其妨碍我们发现家乡的亮点!

朔州和山阴,尤其要重视黄华梁的保护,以及黄华之谋(或黄华会议)的宣传,它某种意义上,要比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还要有更加重大的独特价值,因为它是北方长城建设之母,是长城规划产生的原点,也是历史深处的唯一。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