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并没有二度获得诺奖,是遗憾吗?
杨振宁35岁拿诺奖,凭借的是,弱关系中的宇称不守恒。但其实他更高的学术成就是——杨振宁-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可以捧得两个诺贝尔奖的人。
现实的答案却是并没有。
澎湃新闻昨天在杨振宁逝世后刊发的一篇报道《友人追忆杨振宁:他其实还有一个遗憾》↓↓
在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逝世当日,杨振宁的友人王征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杨振宁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史诗,极少有遗憾,“然而,他其实还是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如果二度获得诺奖,将是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获得,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可以说,与第二次获得诺奖已经很近了,但最后依然失之交臂。”
王征曾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是前亚洲电视主要投资者,也是杨振宁先生的朋友。王征认为,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远不止于为他赢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发现。真正奠定其科学史地位、并持续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与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于1954年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一理论无疑极具获得诺奖的资格,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杨振宁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
“我有一次曾经问先生,诺贝尔奖是不是不可以第二次获得?他淡然地回答说:没有这个规定,只是他们还没给我。”王征对澎湃新闻回忆说,杨振宁先生当时回答时有着充分的自信,然而却又有着一种低调与豁达。
事实上,获得过两项诺贝尔奖的有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巴丁(1956年、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化学家鲍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1958年、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 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了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朋友之间听闻这一消息都非常激动,十分期待先生再次获奖,然而,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布后并没有他的名字,去年、今年依然没有,与他过从亲密的朋友都难掩失望,不过,翁帆却比较淡泊。其实如果杨振宁先生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与第一次的意义是不同的,第一次获奖时他其实也是中国籍,后加入美国国籍,十多年前年他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如果第二次获奖,那么,他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老人家当时已近百岁,错过了,无疑是十分遗憾的。”王征说。
“杨-米尔斯理论”本身因其基础性和开创性一直被学界认为具备再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潜力,虽然不无遗憾,但杨振宁先生本人常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自勉,这种脚踏实地、追求本质的治学精神,正是他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的内心驱动力。他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通过科学成就“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