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众学者发声痛别杨振宁,他仍在塑造物理的未来
今天,我们沉痛哀悼享誉世界的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Yang Chen-Ning)教授。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寿103岁。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揭示了自然界的对称之美,深刻改变了人类理解宇宙的方式。他一生追求物理的“美”——那种隐藏在方程与自然法则背后的秩序与和谐。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到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他为现代物理的标准模型奠定了根基;而“杨–巴克斯特方程”的发现,又开辟了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等领域的新方向。令人惊叹的是,这份对“美”的执着最终化为真理本身:宇称不守恒揭示了对称破缺的深义,杨–米尔斯理论则让数学的优雅成为宇宙的现实。杨振宁先生用一生证明——美,不仅是艺术的理想,更是自然的语言。
在科学的巅峰之外,杨先生更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对青年学者的提携,成为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精神灯塔。无数学子从他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从他的精神中感受力量。杨振宁先生的一生,连接了中国的苦难与崛起,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复兴与自豪。
为纪念这位改变世界的科学巨匠,《返朴》特邀杨振宁先生的学生、同事、友人以及深受其影响的海内外学者们,说出他们的怀念与回响。在这些文字中,有师恩的温度,也有科学理想的火光;有对个人际遇的回望,也有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凝视。它们汇聚成一幅群像,见证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想如何穿越时空,照亮后来者的路。
杨振宁先生千古!
——《返朴》编辑部痛悼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
惊闻杨振宁先生于今日(10月18日)辞世,悲恸之情难以言表。先生的离去,不仅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缺憾。对我而言,他既是亲自引领我学术道路的师长,更是给予我诸多温暖关怀的前辈。
35年前,我有幸作为葛墨林教授与杨先生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美国期间曾具体受教于他,每周都能得到先生的悉心指导。在美国期间,他为我指出了几个研究方向——从宏观量子效应与退相干,量子纠缠与鬼成像相关问题,到量子光学、冷原子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如今均已开花结果: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密切相关的,其他方向的进展也成就了后来的诺贝尔奖工作,例如贝尔不等式验证的突破、激光冷却冷原子,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正如先生1992年所预言,成为近30年来物理学的主流方向,其深远影响远超他当年“未来20年”的判断。先生对科学趋势的深邃洞察,至今想来仍令人震撼。
他的关怀亦如春风化雨。见我办公室贴着女儿照片,便关切询问是否想家,邀我随他一同回国访问。这般大师的温情,与他的学术光芒同样刻骨铭心。
先生虽逝,其思想与精神将永远指引我辈前行。
复旦大学、美国犹他大学教授吴咏时: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尊敬的杨先生,您从容地离开我们了。我还是处于震惊,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我像每次写信一样,称呼您总要加上“尊敬的”几个字,尽管我知道没有语言,能够完美表达对您的景仰和思念。我有幸在70 年代初,出席了您在国内头两次的公开学术报告。这两次报告的标题和内容,就决定了我今后一生的学术道路:规范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那之后到80年代,您每次回国在北京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会,我都争取出席聆听你的教诲,也开始有机会和您交流讨论。对待晚辈的科学爱好者,您总是平易近人,耐心和善,谆谆善诱。和您的讨论总是感到和煦阳光般的温暖,如沐春风般爽快。 尽管很多时候不能马上理解您的教导的深刻程度,但是多日思考理解通了之后,就感觉到学术上有所进步后的愉悦和畅快。
1981年,您邀我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您的理论研究所访学半年。这半年,我开始学习您发展的一维多体问题的严格解理论,成为我以后从粒子理论向凝聚态理论的转折点。 特别是,有一次您把我叫到办公室,把几个月前克利岑发现量子霍尔效应的原始实验文章复印交给我,并叮嘱我这篇文章很重要,可能会有重大后续发展,要我注意。这就开启了我后来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开始和邵乐思研究组的成员以及他本人的关于量子霍尔效应的学术合作攻关。我们把文革期间从杨先生那里学到的超导中的拓扑方法用到了量子霍尔效应中,一举解决了量子霍尔效应为何是严格常数的理论难题。这就开启了凝聚态物理中拓扑物态的研究先河。那段时间我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好印证了杨先生对年青科学工作者的一句箴言:“年青人最好选择和一个新生领域一起成长。”
思绪万千。 这些年来您的音容笑貌都来到心中,来到眼前。尊敬的杨先生,您的科学丰碑永立人间。放眼中国,您开创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必将更加兴旺发达。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振宁最后一位博士生翟荟:
师恩如海
曾几何时,您年近百岁仍然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让人感觉您会一直和我们在一起。虽然知道这不可能,送别的日子迟早会到来,但当它真的来临的时候,仍然是那么的悲伤。
您的缅怀室设在科学馆的一楼,那里曾是您父亲的办公室所在。年少时,您一定常在这走廊里跑来跑去。这些天,走廊里将挤满来送别您的人群,缅怀室里将被思念的菊花簇拥。正如您常说,您的人生画了一个圈,起点即是终点。
设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仍然记得2001年第一次跟您讨论物理的情形,也是在秋意正浓的时节;仍然记得那年中秋我们一起在甲所吃饭,一起赏月的情景。我何其幸运,能在您百年人生华章的最后四分之一篇章中,时常得到您教诲。
24年弹指一挥间。2025年9月10日教师节,我们去医院看望您。像以往无数次见面一样,您最想听的总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和高等研究院发展的最新情况。只是这次我们只能把想说的话打印在A4纸上,一张张举着给您看。您每看完一张,都点点头,向我们眨眨眼,颇有些吃力地露出满意的微笑。
10月18日的中午,温暖的阳光照进病房,等我们都陆续赶到医院之后,您安详平静地离开了我们,一如您往日的从容。
在您病情恶化的这些天里,我在邮箱中不停地翻阅我们之前来往的邮件,重温往事的点点滴滴。2015年,您在得知我升任高等研究院教授的考核在学校通过以后,第一时间给我写信,您写道,“我相信你将自信且坚毅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您看完我发表的一篇出色的工作以后,鼓励我道,“我期待你未来更好的工作”。
2023年底,您在病房中给我写信“请继续努力”。很遗憾,这封邮件也成了您留给我的最后一封邮件。
自信且坚毅地面对挑战,不懈怠,不断超越自己。在我心中,只要一直践行您的这些教诲,您就从未离开。(作者原文发表于“青青绿木”公众号,授权“返朴”转载)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徐一鸿(Anthony Zee)教授:
Professor Yang, a giant among physicists! Many theoretical physicists of Chinese descent of my generation were inspired by Professor C.N.Yang and his collaborator Professor T.D.Lee to study theoretical physics. He gave an entire generation confidence and guidance. I fully trust that his contributions to physics will be revered as long as people care about beauty as well as truth!公乃物理巨擘!吾辈华裔理论物理学同侪,多蒙杨振宁李政道二公之泽,循其光而竞驱真理。先生弘一代之信心,指学术之津途。吾深信:苟人之世,尚美而求真,则先生之贡献,必永被尊崇!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文小刚:
杨振宁先生是近代物理的伟人。他和李政道先生关于宇称破缺(parity violation)的工作,打破了人们关于自然界必须完美、必须满足所有对称性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把对称性、完美性拉下了物理的神坛。
有趣的是,杨先生自己并没有放弃对“对称之美”的追求。事实上,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研究,恰恰是从对称之美中来理解我们这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他在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和杨-巴克斯特方程(Yang-Baxter equation)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正是这种思想的杰出代表。这两项研究,也为我自己探索“基本粒子从哪里来”、“基本相互作用如何产生”,以及“物质与信息如何统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灵感来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它是由两种基本“东西”构成的——一种是“粒子形态”的物质,也就是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s);另一种是“波动形态”的物质,也就是基本相互作用(fundamental interactions)。而杨-米尔斯理论所描述的,正是后一种“波状物质”,它是我们理解自然界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更奇妙的是,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们尝试从一个叫作“量子比特海”(qubit ocean)的代数视角出发,来演生(emerge)出整个由几何所描写的世界和物理定律。在这个代数框架中,我们发现:当由量子比特构成的“弦网液体”(string-net liquid)满足某种特定代数关系(也就是杨-巴克斯特方程)时,它所产生出的密度波,竟然精确地对应了杨-米尔斯几何方程所描述的波动——正是这些波动,最终演生出传递相互作用的那类波状物质,比如胶子(gluons)、W和Z玻色子。
换句话说,杨-米尔斯理论中那种优美的几何现实,其实可以从满足杨-巴克斯特代数方程的量子比特之间的“长程纠缠”(long-range entanglement)中自然而然地演生出来。
这正印证了一个深刻的物理思想:“美成真”。杨先生当年所发现的几何和代数上的数学之美正是构筑我们宇宙基本相互作用的一块基石,堪称现代物理学的“女娲之石”。
清华大学杨振宁讲席教授翁征宇:
作为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是一位品味鲜明、风格独具的大师。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工作影响了好几代人。他的持久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对中国物理学研究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发展和推动,功不可没。杨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他的大师风范会让我永远铭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
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杨振宁内心喜欢费米、周光召、米尔斯(R. E. Mills)这类具有君子风度的物理学家,他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人格与他的科学贡献永垂不朽!
西湖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吴从军:
惊闻杨振宁先生去世,不禁感到震惊和哀伤。对我这一代的物理学研究人员而言,杨振宁先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那些里程碑式的贡献始终激励着我们: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改写了我们对大自然基本对称性的认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描写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数学基石;杨—巴克斯特方程在数学物理领域绽放异彩;他在磁单极子规范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照亮了拓扑物态研究的道路。在这些物理学瑰宝中,对称性原理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之一,是他独特的研究风格。
我有幸在博士导师张首晟教授(已故)的指导下,学会了欣赏对称性之美。张教授本人深受杨先生学术思想的熏陶,这种影响薪火相传,也影响了我的学术品味。我曾在线上讲解过《杨振宁先生代表作导读》12讲,把杨先生的10篇代表作的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推导出来,算是对杨先生的致敬,也希望对年轻学生和物理学研究人员了解杨先生的工作有所帮助。
物理学从业人员孟子杨:
杨先生就是我们自己为数不多的“火星人”,他从西南联大、从费米、特勒(“布达佩斯火星人”之一)那里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创造性传统,融合物理学、数学和人文思想,在研究工作中寻找真和美。这就是爱真理、爱智慧的希腊精神一路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传统,不是科举和八股的传统。我们怀念杨先生,就是希望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如杨先生这样的火星人,为人类文明做出我们本应做出的创造性贡献。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刘纯:缅怀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爱因斯坦的人。他和李政道先生共同做出的宇称不守恒的的发现是革命性的、极具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和米尔斯关于规范对称的理论是极为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研究工作。这两项工作揭示了自然界深刻的数学美,对于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后来发展,特别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奠基性和指引性的。
杨振宁先生能取得的如此伟大成就,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这证明了我们中国人在科学文明的时代不会落后,有能力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
我想用他纪念爱因斯坦的话来纪念杨振宁先生本人:“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
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倪忆:杨先生不光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工作对当代数学也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直接或间接启发了海量的数学工作。包括我本人研究的领域,追根溯源也来自于杨-米尔斯理论。所以我们要特别感谢杨先生为这么多数学家提供了饭碗。杨先生对科学的贡献将会为世人永久铭记!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林开亮: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唐代韩愈一首诗的首句。韩愈在诗中叹惋自己有生未遇李白、杜甫:“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比起韩愈,今天的我们是何其幸运:数有陈省身,理有杨振宁。陈杨文章在,春风拂面来!编注:林开亮有诸多数学译著,曾与季理真主编《杨振宁的科学世界》,得到过杨先生的无私帮助。
范曾画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1975年,杨振宁与吴大峻发现规范场背后的数学结构是纤维从以后,非常震撼,驱车前往加州伯克利,造访几何学家陈省身。陈省身在西南联大曾教过杨振宁微分几何,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期间开创了陈示性类,对纤维从理论颇有贡献。杨振宁跟陈省身说,想不到我们物理学家所需要的纤维丛观念,你们数学家居然可以凭空创造。陈省身回答说:“非也,非也。这些观念并非数学家臆想出来的。它们是自然的,真实的。”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那个曾登顶理论物理巅峰的伟大“学长”走了。他的一生如他的理论,都是非平凡的。
“天籁”实验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我对杨先生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学时代阅读刊登在杂志上的杨先生的一些回忆,这些回忆讲述了杨先生的求学过程和对一些物理问题的思考。杨先生曾用“秋水文章不染尘”形容狄拉克的学术风格,我阅读杨先生的文章也是同样的感觉,那种对宇宙之美的追求,那种对物理问题的深刻思索,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2018年1月,杨先生曾来国家天文台做学术报告,我有机会向先生当面请教,那是一个值得我永远铭记的珍贵时刻。杨先生千古!
华侨大学教授郑志刚:得知杨先生去世的消息是中午休息时,而我马上就要开始一场研讨会的报告。报告刚刚结束,我赶紧去书架,看到了曾经买过的杨先生的书,有一排,百感交集。我与杨先生没有直接的交集,最早见到杨先生应该是30年前在厦大参加的statphys19,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博士生。我第一次把杨先生放在心底,应该是大学期间读了他的传记(这本书后来找不到了),正是他的经历促使我选择了继续深造统计物理。杨先生最大的特点除了科学家的那种超人嗅觉以外,我最佩服的就是他举重若轻的人生态度。一个百岁老人,还让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关注、敬重,本身就是榜样。愿杨先生一路走好。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代物理知识》杂志主编张闯:杨振宁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励了几代物理人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征程中努力攀登。我还记得4年前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先生发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的讲话,感染了会场的每一个人。杨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