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啥给他颁奖“以身作则”四个字?

回望

500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张珍贵的奖状,奖状的背后记载着开国少将罗章的一段感人故事。

1941年春,罗章所在的359旅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号召,开赴南泥湾参加大生产运动,罗章专门分管全旅大生产的组织实施。虽然工作繁重忙碌,但由于物资匮乏,群众负担较重,他主动深入一线,带头投入最艰苦的生产劳动。一把七八斤重的大镢头,30万亩分散在各个山头的100多个生产点,走到哪里,他便和哪里的干部战士一起开荒。有一次马匹受惊,罗章右臂摔伤,王震旅长到处打电话,下令把他拖回休息,可他仍奔走在各个生产点,直到忙过一个多月回到旅部时才知道了这道命令。王旅长见到罗章后,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连命也不要了?”罗章回答得很干脆:“全旅开荒播种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为了解决穿衣问题,359旅开展了纺线运动。罗章作为高级干部,放下身段,虚心学习纺线技术。他白天工作繁忙,就利用晚上时间在油灯下练习,很快成为纺线又快又好的“能手”。他纺的线又多又匀,常常受到表扬。他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官兵,特别是那些最初对男同志纺线有思想疙瘩的战士。面对有人对“撤出前线搞生产”的不理解,罗章说:“一个好的政策,你当领导的都不去执行,谁还能相信你的政策好?谁还会跟着你一起干?”

1942年,在延安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罗章被评为边区22位劳模之一。毛泽东同志在漂白布奖状上题写“以身作则”四字赠予罗章。

短评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罗章的模范行动,成为了359旅乃至整个边区的一面旗帜。正是这份“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自觉,赢得了官兵发自内心的爱戴和信任,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成功让昔日的荒滩变成良田。

这份力量穿越时空,在如今的实践中依然鲜活。领导干部是单位建设的主心骨,是“关键少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任何一项工作或事业,领导干部带头向前冲,群众也自然不会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相反,如果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摆花架子,要求别人的自己却做不到,那么口号喊得再响,也难以赢得人心。

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南泥湾”已不同往昔,它可能是改革深水区的险滩,亦可能是外部势力的挑战,但齐心协力才能攻坚克难的逻辑不会改变。历史实践证明,真正的凝聚力,从来不是命令出来的,而是领导者率先走进风雨,用实干带动起来的。愿我们每一位肩负责任的党员干部,都能在心中铸一把罗章同志那样的“镢头”,并时刻提醒自己:走在前面,干在实处,自己的行动,便是最好的示范,也是最坚韧的纽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