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香港下,绝望的年轻人【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子木聊房

对于香港的印象,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港片中。

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情节,让无数年轻人对这个繁荣且矛盾的地方,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九十年代香港的影视文化题材新颖,尽数巅峰之作:如黑帮江湖道义《古惑仔》,无厘头鼻祖级《大话西游》,人妖之恋《倩女幽魂》,武术巅峰《黄飞鸿》等等,无法尽数。

500

90年代后,港片逐渐被好莱坞电影替代,走向没落。

香港影业的没落是否代表着香港经济走向衰败呢?今天的香港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它的发展历程又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1

香港影业的没落

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香港经济几近崩溃。

遭受创伤的香港经济进入了为期5年的滑坡轨道,2003年的时候更是达到了谷底。那时很多香港家庭,全家资产加起来的总和都不抵银行的房贷,那几年的香港人生活惨不忍睹。

因为影业的繁荣需要天量资本的支持,金融风暴来临,资本撤离香港,居民又债务一身,也没有闲情雅致去精神消费,香港影业一片萧条。

再加上盗版猖獗,(留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当年的影碟从一影一盘到后来的50部合集),好莱坞电影崛起,这一系列的因素直接将港片送进了坟墓。

至于经济复苏后的香港影业依然走向没落,或许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巨大社会变革之下的文化产业有无穷无尽的发展机会,而后来香港社会渐趋稳固,老一代电影主创们才思枯竭,原有电影创作思路已走入瓶颈。

富有而平庸的时代则成了没落的罪魁祸首。

2

香港经济的复苏

时间再回到2003年。低迷了5年后的香港经济触底反弹,重新进入发展轨道,GDP一路飙升,重新证明了香港在全球的金融地位。

曾有人问我,论体量和证券交易规模,上海是远超于香港的,但为什么上海无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则可以稳坐国际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宝座?

子木想说的是,如果单比较国际金融这一项,上海和香港的距离,中间大概相隔了800个首尔和苏黎世,这个和规模没半毛线关系。

首先在国际金融管理机构的水平、国际金融人才密集度这两个方面,上海就无法和香港相比。

香港是大多数重要金融公司在亚太区总部的设立地,2014年底仅香港基金管理的资产就达到17.7万亿港币,占据了整个亚太区的资产管理近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香港管理的资产70%以上来自国际投资者。

其实金融体制、金融人才、货币兑换这些因素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金融环境。

招商银行学香港银行,成为国内最优秀的银行;平安保险学香港保险,成为国内最优秀的保险。

通过广深延伸全国,香港成为国内很多行业尤其服务行业的模式和标准,服务最好的中餐厅是港式、粤式酒楼,进而影响其他高端餐厅;内地的物业管理最初学的是港式物业管理,物业中介照搬的是港式中介,当然也有不好的,地产发展抄的是”政府卖地,商人卖楼“的港式地产模式,搞得现在房价和香港一样出奇高。

自由经济体制和绝佳的地理位置让香港的经济得以快速复苏,除了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香港一度繁荣,2015年的GDP相对2003年将近翻了一番,人均GDP甚至超过了德国,人均购买力接近瑞士。

500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想,如果自己生在这么富贵的地方该有多么惬意。

可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香港人正经历着绝望。

3

繁荣经济背后的社会矛盾

刚开始,香港人给我的印象还算不错,斯文有礼,有的香港人可能看不起内地人,但不会表现露骨,对你彬彬有礼又敬而远之。

地域歧视一直是忌讳话题,不单是香港,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本地居民也有排外情绪,他们认为外来人口“不文明”,占据了过多“城市资源”,推高了房价,使城市变得过为“拥挤”,等等。

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类似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中,排外声音最响亮的都是哪些人群?不用细心观察,相信就能感受到,大多是对应城市中混得相对糟糕的那群人。

对于他们来说,不论是现实的城市财政资源好处,还是虚妄的城市名牌优越感,就是他们仅剩的稻草了。准确的来说,极端的排外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发泄。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香港人改变了,愤青、愤中不断出现。近年来,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报道都是香港暴力排外的字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香港经济发展了,赚钱的是房地产商和名牌店,自由经济体制导致香港贫富差距极其严重。香港人一开始怪罪资本家,“反地产霸权”;然后对政府不满,抗议不断,最后演变为对游客的不满,认为他们抬高了物价和房价。

香港的房价有多高呢?

香港普通楼盘一平米售价20万是常态,甚至还有80万的神盘。

相对北京房价,年轻人可能是失望,而香港对于年轻人则是绝望。

地产开发商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开发出了劏房、棺材房、笼屋、太空舱、水管屋等奇葩住所。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也不得不住进“一个人的家”

500

图/劏房

500

图/太空舱

500

图/水管屋

可在香港,真的有很多人在为了房子而努力。

还有很多人,甚至只是为了每天吃上饭而努力。有些单身妈妈,每天早上早早起来去菜市场兼职卖菜,下午去茶餐厅洗碗,每天打几份工,收入基本上都是月光,因为要供孩子吃穿,还要交房租。

在香港,这样的生活叫做“手停口停”,一旦不工作,立刻饿肚子。政府的援助实乃杯水车薪。

高房价成为了香港阶级固化的重要标的,底层向上跃迁几乎不再可能。

因为一旦一个城市的发展已经完全充分,各行各业也就都处于一种互相服务和互相依存的循环之中,各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也非常清楚。

律师、医生、金融精英基本都是上流社会为子女规划的路线。再加上香港产业单一,机会成了年轻人的奢望。

香港年轻人的思维往往被局限于香港一隅,普遍觉得,连在自己的地方都无法取得成功,更别说换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了。

这就与内地学生很不一样。基本上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只要想来一线城市,就一定能在一线城市找到工作,取得进步。

我们或许现在才能尝试着去理解香港年轻人的绝望,他们的生活唯有谈论美食和旅行,只有这样才能稍微从绝望的生活中脱离出来,那些洋溢在空气中的年轻的荷尔蒙,真的无处宣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