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是不是国航有什么关系
10月18日(今天),国航CA139航班从杭州飞往首尔仁川机场的途中,一名旅客放在行李架上的手提行李突然冒烟起火,机组迅速处置,飞机备降浦东,无人伤亡。
事后,涉事乘客发布视频并控诉“追星女的命就不是命吗”。
说实话,我没搞懂这句话的逻辑,什么叫“追星女的命就不是命”,这位女士是基于怎样的判断,得出这句话的?谁的命都不可能不是命啊。
这场原本可能引发更大问题的突发事件,因机组及时处置而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舱内扩散,结果却因为一句“追星心情被毁”,让整个讨论的焦点偏离了“锂电池违规携带”这个真正的问题核心。
01|把愤怒投向最方便的对象,反而模糊了问题本身
飞机延误骂航司,手机丢了也骂航司,连机场高速堵车都能骂航司,这次也一样——
明明是旅客携带的行李中锂电池起火,国航乘务组机组都按程序进行了处置,飞机平安落地,没人受伤,可遗憾的是,依然有人会在社交平台上控诉“被航司怠慢、草草了事”,要求“给说法”。
也有个别网友在未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跟风转发,将情绪集中在“航空公司没有赔偿”“航空公司没有安慰”。
可冷静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国航机组当机立断将火情扑灭,整个机舱面临的就是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不是夸张。历史告诉我们,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比如这个“历史”就发生在今年。
今年1月28日晚,韩国釜山金海机场一架预计飞往中国香港的釜山航空客机在准备起飞过程中发生火灾,机体在火灾中严重烧毁。
火灾发生后,机上包含乘客和机组人员在内的176人全部通过滑梯紧急疏散,有数人在逃离过程中受伤。
事故发生后,多项线索表明可能是乘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起火导致火灾发生。韩国国土交通部从3月1日起开始强化关于乘客携带充电宝搭乘飞机的相关规定和管制措施。
所以,不是每一次锂电池起火都有这么幸运的结局。
02|你不知道的,是机组用了多少训练换来的“几分钟处置”
当乘务员第一时间注意到行李架冒烟,迅速确认火源,使用灭火器将火势控制在“未扩散”状态,并冷却起火点所在区域防止复燃。
与此同时,机长指挥执行备降流程,沟通浦东塔台、协助旅客安抚、评估机体状态。
这个处置节奏,是她们每年持续开展应急训练的结果。每一名乘务员都必须掌握锂电池着火的识别与客舱灭火流程,尤其是对有毒烟雾、封闭空间、复燃风险的控制。这不是“随便喷喷灭火器”,而是一整套从发现到控制、从隔离到冷却的专业流程。
她们不可能逃避,也绝不可能逃避。
03|从2025年6月28日起,这类物品其实在国内航班已经被明令禁止登机
根据中国民航局最新的锂电池乘机携带规定:
自2025年6月28日起,没有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属于被召回型号/批次的充电宝,一律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
更具体来说:
没有 3C 标识的充电宝禁止登机;
外观鼓包、破损的充电宝禁止登机;
能量在 100–160Wh 之间的需经航空公司批准;
超过 160Wh 的锂电池,无论外观如何,一律禁止乘机。
这些规定并非“故意为难旅客”,而是对航空运行安全底线的刚性保护。不合规的锂电池作为极易热失控的电源,在高空低压、高温密闭环境中,极易引发连锁灾难。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该规定针对的仅是“境内航班”,但这里有个“例外”,那就是如果你所携带的充电宝是国外生产的,或者是携带充电宝乘坐国际航班,这两种情况下,即使是没有3C认证标识,也是能够正常携带登机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外产的充电宝在可以豁免3C查验呢?
因为所谓的3C认证,是针对境内销售产品的强制性准入制度,只能对国产或进口至中国的产品起约束作用。
国外生产的充电宝如果没有在中国市场销售,如旅客从境外带入境内,则不属于中国3C认证的管辖范围。
由于各国认证体系独立(比如美国FCC、欧盟CE),我们没办法强制外国产品符合国内标准。国外充电宝可能没有中文标识或3C标志,机场安检机构难以即时验证其合规性。
再例如有些国家认证的充电宝,上面仅标注的当地文字(如日文、韩文等)对国内安检员来说难以进行快速核验。
因此民航局锂电池携带新规允许国外充电宝按原标准执行,国际航班由于上述原因以及各国安检标准不统一,暂时也没有实施国内新规限制要求的现实条件。
这也是为了平衡安全与操作效率不得已的折中方案。
从风险管控措施来看,应该可以说目前国内航班发生充电宝起火事件的风险要相对低于国际航班。
04|全世界都在为“锂电池”焦头烂额,不止是中国
我们梳理了2025年全球媒体报道过的多起乘机旅客充电宝起火事件:
1月28日,釜山航空客机在韩国金海机场起飞时发生严重火灾,初步调查指向乘客携带的充电宝,整架飞机机体烧毁,176人紧急撤离。
4月25日,加拿大航空一架A320在飞行途中乘客充电宝冒烟起火,紧急降落,乘客受伤。
7月7日,美国达美航空一航班中,乘客电池起火导致航班备降。
10月9日,日本ANA航空 NH994 航班因乘客行李中电池起火而紧急返航。
更令人警醒的是,根据 FAA(美国联邦航空局)报告:
“美国航班上锂电池起火的频率已接近每两周一次,较十年前增长近 400%。”
FAA统计表明:截至2025年10月,美国航班(含货运)共记录51起锂电池冒烟、起火或过热事件,占全球公开数据的90%以上。
因此,这不是“国航不作为”,也不是“中国民航不严谨”,而是全世界民航都正在面对的共同挑战。
05|安全不是单方面的承诺,而是共同的责任
常有旅客说:“我花钱买票,你就要保证我安全。”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航司当然要保证安全,但安全不是航司一个人能做到的事,而是一种彼此承担的责任。你遵守规则,我倾尽全力保障——这才是“安全”的全貌。
锂电池冒烟、危险品误带、行李不当安置、机上突发行为,每一个小动作,放到1万米高空,都是放大数倍的危险源。
一旦安全契约破裂,最先受害的不是“公司”,而是“你我”。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越来越多的充电宝起火事件给民航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我们经受不起一架架飞机被不合规充电宝烧伤烧毁的事故,更经不起乘机旅客和机组在这种安全威胁下承受生命的代价。
我们呼吁中国民航局、中国航协等相关部门、组织等主动协调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进一步完善国际航班充电宝安检查验标准。
建立全球民航统一的锂电池承运执行规范,尽早弥补对国际航班充电宝及境外生产的充电宝查验的安全运行短板,前置危险品运输安全风险管控关口,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降低国际航班锂电池起火风险,为全球民航有效管控锂电池运输提供中国智慧。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