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记(3):北极“两熊”出没
今年北极圈大会设有多场关于地缘政治和区域安全的研讨会,话题设定颇具分量,却带来一种奇特的不平衡感——讨论大部分围绕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却没有邀请中俄专家作为发言嘉宾。中国代表团团长不禁在现场发问:发言人的选择是否可以平衡一些?这或许正揭示了当下“北极治理”的一个缩影——那些真正的当事方,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正被排除在话语舞台之外。
会场外景(图源:作者)
毫无疑问,无论是维护北极地区安全、分享资源,还是构建可持续的北极治理秩序,都离不开那只被称为“北极熊”的俄罗斯。俄罗斯拥有北极圈内一半的土地,自然而然是北极事务中不可回避的主角。然而,从莫斯科前往雷克雅未克的俄罗斯学者,却只能绕行欧洲领空,经由塞尔维亚、巴黎、挪威再到冰岛——这一细节,映照出政治隔阂下的现实冰冷。
有位北欧学者打趣说:“俄罗斯是这间会议厅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确实,从能源安全到航道开发,从军事布局到气候治理,几乎所有议题都绕不开俄罗斯的存在。只是,大象在场,却未被请上台。于是,当北京对话(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邀请的唯一一位俄罗斯专家登场时,现场有人说:“大象终于来了。”她恰好是一位优雅的女学者,我顺势开玩笑:“是的,大象不仅来了,还很美。”
俄罗斯的不满并非没有理由。一方面,它在北极拥有压倒性的自然与地缘优势:占据半数北极土地、拥有丰富矿产与逐渐开放的航道,使其具备天然的战略纵深。另一方面,美国和北约持续挤压其在欧洲的战略空间,迫使俄罗斯“向北而行”,以北极作为新的战略支点。近年来,俄方在北极地区强化军事存在,建立6个永久基地、10余个机场和军港,甚至计划组建“北极部队”,以确保航道安全与基础设施运作。
2017年3月2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总理梅德韦杰夫一同访问法兰士约瑟夫地(Franz Josef Land),一个偏远的北冰洋岛屿(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俄罗斯政要与民间都高度认同“北极熊”这一称号。除了在矿产开发和航道利用上下功夫,也在稳定常住人口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建立人员轮换机制、完善交通保障、改善住房与生活条件、提升地区宜居性。这些努力不仅出于战略考虑,也体现出俄罗斯对北极的长期规划。
然而,近年来俄美在北极的争夺愈发有火药味。2024年7月,美国国防部发布新版《北极战略》,将北极视为“通往美国国土的北部防线”,计划到2030年与盟友部署250余架军机和新型监测系统,以全面遏制俄罗斯的极地活动。
今年3月,俄美政要几乎同时踏入北极:普京视察摩尔曼斯克军港的新型核潜艇,主持北极航道开发会议;美国副总统万斯则造访丹麦属地格陵兰的美军基地,继续鼓吹格陵兰“脱丹入美”,并透露将在该岛派驻更多舰艇。
美国副总统万斯3月28日到访格林兰岛美国皮图菲克太空基地 (图源:互联网)
“北极熊”和“美国熊”的并行出没,让北极安全形势更趋复杂。北极原本是科学合作与生态保护的象征,如今却日益成为新的战略前沿。部分专家担忧,这片原本应由人类共享的寒带大陆,是否会被卷入新的大国竞争之中。
相比之下,中国的北极政策显得克制而务实。中国主张维护和平、安全、开放与合作的北极秩序,反对任何形式的阵营对抗。我们更关注科研合作、气候应对、绿色转型与发展等共享议题。冰岛总统近日访华,中冰两国签署了关于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的联合声明——这种基于互信与互利的务实合作,恰恰说明北极不应是对抗前线,而应成为科技创新与绿色合作的试验场,这才是“北极治理”的可行样本。
北极圈大会本是全球对话与包容的象征,但“缺席者”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包容,应体现在平衡的话语结构与多元的认知视角上。北极治理的未来,需要的不仅是地缘权力的再分配,更是话语权的再平衡。
或许正如大会上一句意味深长的开场白:“北极是所有人的北极。”它既属于极地科学家,也属于政策制定者;既属于大国,也属于那些被寒风包围的小国。雷克雅未克的冰雪与极光正在测试一个新的现实:当“北极两熊”出没于同一片寒原,人类必须学会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大会青年领袖项目成员和主席、冰岛前总统格里姆松(Ólafur Ragnar Grímsson合影(图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