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大事,海军捂了半年!福建舰首弹空警-600,准确时间曝光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炮口风暴

据中航工业一飞院近期通过官方公众号披露,中国海军首型舰载固定翼预警机空警-600,是在2025年3月与福建舰上首次完成电磁弹射起飞与着舰降落。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空警-600取得关键突破,也使其抢先歼-15T和歼-35一步,成为福建舰上首款起降作业时间得到官方确认的舰载机。

500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外界普遍推测,空警-600完成电磁起降测试的时间应在2024年9月到11月期间,官方披露时间与外界猜测存在近半年差距,要解开这一时间差谜题,需从福建舰多轮海试中的训练科目逐步梳理。

500

从公开信息和行业普遍判断来看,福建舰第三次海试(2024年7月3日至7月28日)期间,空警-600预警机已开展模拟着舰训练,也就是俗称的“触舰复飞”。

结合舰载机训练的常规流程、操作难易程度,以及此前流出的视频资料推断,福建舰第四次海试(2024年9月3日至9月21日)期间,空警-600预警机应已进入实际着舰训练阶段,在中航工业一飞院披露消息前,这一判断几乎是业内共识。

500

但细究第四次海试的细节会发现,当时福建舰飞行甲板既未安装拦阻索,也未留下舰载机轮胎印记,且空警-600预警机的飞行高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这些线索表明,彼时空警-600实际进行的是低空通场训练,而非实际着舰。

所谓低空通场,是指舰载机以低空甚至超低空姿态,从航母后部飞入并掠甲板而过,这是舰载机正式上舰训练的第一步。这一阶段,舰载机飞行员主要练习在开阔海域中识别航母、抵近航母,以及调整降落姿态。航母则同步开展航速、航向调整训练,包括迎风、顺风航行和抛锚试验;技术人员也会借此机会调试导航与助降设备,同时拍摄影像资料用于后续着舰技术分析。

500

低空通场训练的核心目的,是让飞行员熟悉航母作业流程,适应迫近航母时的复杂危险环境。除了通过反复训练掌握舰载机下降阶段的操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帮助飞行员克服迫近航母时的心理压力,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代偿训练”,通过逐步适应危险环境消除心理障碍,为后续实际着舰打下基础,这一步对舰载机训练而言至关重要。

完成低空通场训练后,空警-600预警机会进入绕舰飞行训练阶段。顾名思义,绕舰飞行是指舰载机围绕航母进行转弯飞行,核心训练目标是让飞行员根据航母机动轨迹,从不同角度判断并寻找合适的着舰时机。

500

这一阶段训练的实战意义极强,因为在真实作战场景中,航母不可能为每一架请求着舰的舰载机调整自身姿态,只能由舰载机根据航母动态自主判断时机,有时甚至需要绕舰飞行数周,等待舰上发出着舰信号后再果断完成着舰作业。

正是这些分阶段、精细化的训练安排,使得外界此前关于“2024年9月完成实际着舰”的判断被推翻。而福建舰第五次海试(2024 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结束后,飞行甲板上首次出现固定翼舰载机留下的轮胎印,这一细节证实,空警-600预警机的模拟着舰训练实际是在第五次海试期间完成。

500

模拟着舰训练的关键,一方面是帮助飞行员建立稳定的降落航线、掌握精准的下滑角度,为后续实际着舰做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是训练飞行员在突发情况下及时复飞的能力,进而提升训练安全性。要知道,舰载机在着舰下滑过程中,很可能因恶劣气流影响或操作失误,严重偏离理想下滑道与航母着舰区,此时及时复飞是规避事故风险的关键手段。

一直以来,舰载机训练领域有一个共识:相比弹射起飞,着舰降落的风险系数要高得多。以航母使用经验最丰富的美国为例,二战后至2010年,美国海军累计坠毁舰载机超过1000架,有700多名海军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多数事故都发生在着舰降落阶段。从这个角度看,空警-600的起降测试进度虽显平缓,但这种“慢”恰恰体现了对安全性和专业性的严格把控,舰载机训练涉及人员与装备安全,绝不能急于求成。

经过多轮海试的分阶段训练,空警-600的飞行员不仅克服了心理障碍、熟练掌握了操作流程,战机的起飞重量、所需升力等关键性能指标也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此时可谓“万事俱备”。到了2025年3月,福建舰开启第七次海试,空警-600借助舰上电磁弹射系统成功实现起飞,同时完成了难度最高的着舰降落。

500

从低空通场到绕舰飞行,再到最终的电磁起降,空警-600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这不仅是中国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发展的里程碑,也为福建舰后续形成完整作战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罗廖夫的军事大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