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刀:中国人是非常双标的
写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还挺感慨的,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是在用一种很“双标”的方式生活。
比如在生活中,你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在奉行着这样的一种模式:自己吃的东西那绝对是希望没有食品安全问题的,洗的干净,尽可能自己种植不打农药,还会为此下单有机农场高出几倍价格的蔬菜和水果,除此之外也会将这种生活方式推荐给自己其他重要的家人和亲戚。
但是对陌生人那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是个果农、是个厨师、是个饮品店员工,那你就更有体会了:吃的菜可以不洗,卖的橘子打三遍农药再药水浸泡只为了不腐烂和好看,饮品里的冰块可以是自来水等等。
这样的“双标”可以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家里要干净,在外面垃圾、烟头可以随便扔;家里地上、水池里不能有污水,上厕所要有指定位置,但在外面可以随便倒脏水、大小便。
这种“对自己用一套标准、对别人用另一套标准”的现象,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里有一些理论可以解释。
内群体与外群体差异
人类学家发现,人往往会把社会分成“我们”和“他们”。对内群体(家人、亲友、同村人)遵循更高的道德和安全标准;对外群体(陌生人、市场上的顾客):标准可能更宽松,甚至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这种双重标准在中国这种传统农业社会尤其明显——自己吃的留最好的,卖的则要考虑成本与利润。
道德地域主义
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提出,很多小农经济中的道德观是“近距离道德”:道德义务的强度与地理、关系的远近成正比。距离越远,道德约束越弱,经济理性越占主导。所以,同一个果农可能会为自己孩子留无农药水果,却给城市消费者卖常规种植甚至过量用药的水果。
生存伦理与市场逻辑的冲突
在资源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伦理上大家要优先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与健康;在销售环节追求外观、产量和利润,即使这意味着使用更多农药;这不是简单的“坏”,而是在结构性压力下的选择。
制度信任的缺失
当消费者无法有效验证产品质量,监管又不够有力时: 生产者更容易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同时,他们自己会寻求“可靠来源”(自己种、熟人交换)来规避市场风险。这种“自我保护 + 对外投机”的模式,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但逻辑自洽的生活策略。
文化中的“关系社会”特征
在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决定了道德义务的分配: 有关系的人之间互相提供安全保障,对陌生人则依赖市场规则,而市场规则在执行不严时容易被突破。这种文化特质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就可能表现为我所描述的双重标准。
那很多人就会说,难道只有中国人这样吗?那外国人呢?
先给结论:有,但表现形式不一样。
我们如果用“关系距离—道德强度”这个跨文化对比模型来论述的话会发现:
中国(高内群体道德,快速下降)
内群体:道德强度极高,对家人、亲友几乎无条件保障安全与利益。
外群体:随关系距离增加,道德强度快速下降,市场行为更偏向经济理性。
特点:关系网络对道德分配影响巨大,形成明显的双重标准。
形成原因:传统关系社会+市场转型期监管不足,导致双重标准明显。
中东(内群体极高,外群体极低)
内群体:道德强度极高,甚至超越中国,家族与部落利益至上。
外群体:道德强度急剧下降,有时甚至认为对陌生人没有道德义务。
特点:部落文化与宗教影响下的极端内群体偏向。
形成原因:部落制度+宗教内群体伦理,强化了内外群体差异。
欧美(整体较高,下降平缓)
内群体:道德强度高,但比中国和中东略低。
外群体:下降平缓,即使对陌生人也保持一定道德标准。
特点:受个人主义与法治影响,普遍道德标准覆盖范围更广。
形成原因:个人主义+成熟法治体系,使道德标准更普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