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D:中国海空电磁作战体系的技术突破与战略延伸(二)

文章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X8s8xpxYGiBKbrCHYDiuWQ

本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中远防务]更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内容创作均依赖作者的业余时间完成;同时,为确保每篇文章不流于表面、兼具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背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领域的专业论文、学术期刊与行业报告 ,本文亦是网上首次系统深入探讨J-16D架构和体系作战的文章,作者的初心是希望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更具专业性与参考价值。

因本文篇幅较长(约28000字),为便于阅读,将分三篇陆续发布。

三、歼-16D 的作战应用场景

歼-16D 的作战价值不仅体现在单一的电子压制能力上,更在于其融入海空作战体系后,通过不同任务模式实现对电磁频谱的掌控。结合中国海空安全环境与作战需求,歼-16D 的核心应用场景可分为独立电子压制、协同作战行动与联合作战体系融入三大类,所有战术案例均来自官方媒体报道或权威期刊披露,确保实战参考价值。

(一)独立电子压制任务

在区域拒止作战中,歼-16D 可单独前出至敌方防空体系外围,通过全频谱干扰压制敌方的预警雷达、制导雷达与通信系统,为后续作战力量开辟 “电磁安全通道”。这类任务的典型战术流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战术目标与操作规范。

第一阶段:战前准备与任务规划

歼-16D 从前沿机场(如福建某机场、浙江某机场)起飞前,地勤人员需完成三项核心工作:一是加载任务区域的电磁态势数据,包括敌方雷达部署位置、工作频率、功率参数、通信链路频段等,这些数据来自卫星侦察、电子情报飞机(如运 - 8G)的前期侦察与数据库积累;二是为 RKZ930 系列吊舱初始化干扰参数,根据目标类型预设干扰模式(如对预警雷达预设阻塞式干扰,对制导雷达预设瞄准式干扰);三是检查武器系统状态,确保反辐射导弹与电子战系统的火控交联正常。飞行员在起飞前需熟悉任务航线、干扰区域、脱离路线与应急方案,尤其要掌握敌方防空导弹的射程范围(如 “爱国者” PAC-3 的最大射程 160 公里),确保在安全距离内实施干扰。

500

>台湾空军基地及飞行联队布防图

第二阶段:抵近侦察与态势感知

歼-16D 以 0.8 马赫的巡航速度飞抵目标区域外围(距离敌方雷达 150-200 公里),此时启动翼尖侦察短舱实施被动侦收,对任务区域内的辐射源进行普查与定位。在此阶段,飞机保持电磁静默,仅通过被动接收获取目标信息,避免暴露自身位置。侦察短舱的数字接收机实时采集电磁信号,经处理后生成辐射源分布图,标注目标类型、坐标、工作频率与威胁等级(如将 “爱国者” 制导雷达列为高威胁,将警戒雷达列为中威胁)。若发现新型未知辐射源(如敌方部署的新型雷达),侦察短舱会自动记录其信号特征(PRF、PW、载频、调制方式),通过北斗数据链回传至后方情报中心,为后续干扰算法优化提供数据支持。2024 年台海巡航中,歼-16D 曾截获某型新型雷达信号(载频 7.5GHz,PRF=800Hz),20 分钟内完成特征分析并上传,为后续干扰参数调整提供了关键依据 [数据来源:《电子对抗技术》2024 年第 3 期]。

500

>混编的“爱国者”PAC-2/3导弹系统

第三阶段:精准干扰与压制

当侦察短舱完成辐射源定位(通常需 5-10 分钟)后,歼-16D 调整飞行航线,抵近至干扰有效距离(100-150 公里,处于敌方防空导弹射程外),启动 RKZ930 系列吊舱实施针对性压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采用差异化的干扰策略:

预警雷达(如 “铺路爪” 远程预警雷达,工作频率 420MHz):由 RKZ930-31 吊舱实施阻塞式干扰,覆盖 0.3-0.5GHz 频段,干扰功率密度 10W/MHz,使雷达的探测距离从 500 公里缩短至 200 公里,无法有效探测我方后续机群。

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如 “爱国者” PAC-2 的 AN/MPQ-53 雷达,工作频率 5-6GHz):由 RKZ930-22 吊舱实施瞄准式干扰,锁定雷达的工作频率,干扰功率密度 100W/MHz,破坏雷达的目标跟踪与导弹制导能力,使导弹无法正常发射。

500

>爱国者”导弹系统AN/MPQ-53/65雷达

战术通信系统(如甚高频电台,100-300MHz):由 RKZ930-32 吊舱实施欺骗式干扰,模拟敌方通信信号,制造虚假指令(如 “紧急撤离”“调整部署”),扰乱敌方指挥链路。

在干扰过程中,侦察短舱持续监测干扰效果,通过分析雷达信号的变化(如功率降低、频率跳变、信号中断)判断压制是否有效。若发现敌方雷达采取反制措施(如更换频率、降低功率),中央处理单元会自动调整干扰参数,确保压制效果持续。例如,当敌方雷达从 5.2GHz 切换至 5.8GHz 时,RKZ930-22 吊舱可在 0.3 秒内捕捉到频率变化,调整干扰信号的载频,继续实施瞄准式干扰 [数据来源:《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24 年第 1 期]。

第四阶段:反辐射打击与撤离

若发现敌方高威胁雷达(如具备反辐射导弹能力的 S-400 防空系统的 91N6E 雷达),歼-16D 在实施干扰的同时,可发射反辐射导弹对其实施硬摧毁,消除后续作战的威胁。导弹发射后,侦察短舱持续跟踪雷达信号,为导弹提供中段制导修正,确保打击精度。打击完成后,歼-16D 逐步降低干扰功率(避免因突然停止干扰被敌方发现),以 1.2 马赫的速度沿预设撤离路线脱离目标区域,返回基地。

2024 年 4 月的台海联合巡航中,歼-16D 曾执行过此类独立电子压制任务。当时,两架歼-16D 从福建某机场起飞,飞抵台湾岛东部空域,对台军部署在花莲的 “铺路爪” 远程预警雷达与台东的 “霍克” 防空导弹雷达实施干扰。在干扰高峰期,RKZ930-31 吊舱以阻塞式模式覆盖 0.3-0.5GHz 频段,使 “铺路爪” 雷达的探测距离从 500 公里缩短至 200 公里;RKZ930-22 吊舱则对 “霍克” 导弹雷达实施瞄准式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开机。同时,歼-16D 通过 “电磁闷锅” 战术(持续高强度干扰),使台军空情指挥系统出现 15 分钟的 “信号空白期”,期间我方歼 - 10C、歼 - 11B 机群顺利完成预定航线飞行,未被有效跟踪 [数据来源:《解放军报》2024 年 4 月 28 日报道]。

500

>位于新竹市乐山的“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

(二)协同作战行动

现代战争强调多平台协同,歼-16D 通过与隐身战机、大型作战平台的协同,可大幅提升整体作战效能。其中,与歼 - 20 / 歼 - 35 的 “隐身突防 + 电磁压制” 协同、与大型机的编队护航是两种核心模式,已在多次演训中验证其有效性。

1. 与歼 - 20 / 歼 - 35  的 “隐身 + 电磁” 协同

歼 - 20 作为中国首款第五代隐身战机,具备强大的隐蔽侦察与精确打击能力,但受限于内部弹舱空间,无法挂载大型电子战吊舱,电子战能力相对有限;歼-16D 则拥有大功率干扰能力,但隐身性能较弱。两者协同可实现 “优势互补”,形成 “隐身突防 + 电磁屏蔽” 的强大战术组合,其核心逻辑是:歼 - 20 / 歼 - 35利用隐身优势抵近侦察,为歼-16D 提供精准目标信息;歼-16D 通过电磁干扰遮蔽敌方防空体系,为歼 - 20 / 歼 - 35创造隐蔽突防窗口。

这种协同模式的具体战术流程分为四个步骤,在 2023 年 8 月的东海演训中得到充分验证:

第一步:隐蔽侦察与目标标定

1-2 架歼 - 20 / 歼 - 35 从浙江某前沿机场起飞,以 1.5 马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飞抵目标区域 500 公里范围内。此时,歼 - 20 / 歼 - 35 保持雷达静默,仅通过机头的光电瞄准系统(EOTS)与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实施隐蔽侦察,重点探测敌方预警机、防空导弹阵地、指挥中心等核心目标。EOTS 系统的探测距离达 200 公里,可在不开启雷达的情况下,获取目标的光学图像与红外特征;EODAS 系统则实现 360° 无死角覆盖,可探测敌方雷达的红外辐射信号。同时,歼 - 20 / 歼 - 35 的电子战系统(内置式)可被动接收敌方电磁信号,获取雷达与通信设备的工作参数。侦察获取的目标坐标、类型、电磁参数等信息,通过加密的北斗二号数据链(传输速率 100Mbps,抗干扰能力强)实时传输至后方的 2-3 架歼-16D。

第二步:电磁压制与屏障构建

歼-16D 在距离目标 300 公里处接收歼 - 20 / 歼 - 35 传输的目标信息,随即启动 RKZ930 系列吊舱,对敌方的预警雷达与通信系统实施干扰,构建 “电磁屏障”。针对不同目标的干扰策略如下:

敌方预警机(如 E-3C,搭载 AN/APY-2 雷达,工作频率 2-4GHz):由 RKZ930-22 吊舱实施阻塞式干扰,覆盖 2-4GHz 频段,干扰功率密度 50W/MHz,使 E-3C 的探测距离从 400 公里降至 150 公里,无法发现隐身状态的歼 - 20。

地面防空导弹雷达(如 “爱国者” PAC-3 的 AN/MPQ-65 雷达,工作频率 8-10GHz):由 RKZ930-10 吊舱实施瞄准式干扰,锁定雷达的工作频率,干扰功率密度 100W/MHz,破坏导弹的目标跟踪能力。

500

>美国“爱国者-2”防空导弹系统M901导弹发射架

战术通信链路(如 Link 16 数据链,工作频率 960-1215MHz):由 RKZ930-32 吊舱实施欺骗式干扰,模拟 Link 16 信号,插入虚假数据,扰乱敌方指挥协同。

在干扰过程中,歼-16D 的侦察短舱持续监测干扰效果,并将数据反馈给歼 - 20,为后续突防提供调整依据。

第三步:隐身突防与精确打击

在歼-16D 的干扰掩护下,歼 - 20 / 歼 - 35 继续抵近至目标 200 公里范围内,此时敌方预警雷达与防空雷达已被有效压制,无法发现歼 - 20 的踪迹。歼 - 20  / 歼 - 35根据前期侦察信息,选择敌方防御薄弱环节实施突防,若执行对空任务,可通过内置弹舱发射霹雳 - 15 中远程空空导弹(射程 150 公里),打击敌方预警机、加油机等关键目标;若执行对地任务,可挂载小直径炸弹(SDB,重量 130 公斤,射程 110 公里),摧毁敌方雷达站、指挥中心等地面目标。由于歼 - 20 / 歼 - 35保持隐身状态,敌方难以实施有效拦截。

在 2023 年东海演训中,1 架歼 - 20 在歼-16D 的干扰掩护下,抵近至距某型外军预警机 200 公里处,模拟发射霹雳 - 15 导弹,迫使预警机紧急撤离空域;同时,另 1 架歼 - 20 对模拟的 “爱国者” 导弹阵地实施了模拟打击,验证了协同打击的有效性 。

第四步:协同撤离与评估

打击完成后,歼 - 20 / 歼 - 35在歼-16D 的干扰掩护下,沿原突防路线撤离,避免进入敌方未被压制的防空区域。歼-16D 在确认歼 - 20 / 歼 - 35 安全撤离后,逐步降低干扰功率,以 1.2 马赫的速度脱离目标区域,返回基地。任务结束后,通过卫星图像、电子情报等手段评估打击效果,为后续战术优化提供依据。

2. 与大型机的编队护航

轰 - 6K 战略轰炸机、运 - 20 大型运输机、空警 - 500 预警机等大型作战平台,是中国海空力量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分别承担战略轰炸、战略投送、空情预警与指挥控制等核心任务。但这类平台受限于体型与设计定位,普遍存在明显短板:飞行速度偏慢(轰 - 6K 最大平飞速度 0.8 马赫,运 - 20 巡航速度 0.7 马赫),难以快速脱离高威胁空域;整体机动性较弱(过载限制均≤2G),规避空中拦截或导弹攻击的能力有限;雷达反射面积(RCS)较大(轰 - 6K 约 100㎡,运 - 20 约 500㎡,空警 - 500 因雷达天线设计 RCS 约 300㎡),易被敌方雷达捕捉锁定,在高强度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场生存能力显著不足。针对这一痛点,歼-16D 专用电子战飞机可通过 “伴随编队护航” 模式,为大型平台提供全航程、多频段的电磁防护,有效压制敌方雷达探测与电子干扰,破解其战场生存能力薄弱的核心问题。

这类任务的典型配置是 “1 架大型机 + 2 架歼-16D”,歼-16D 分别位于大型机两侧 5-10 公里处,形成 “品” 字形编队,确保全方位电磁覆盖。整个护航过程分为起飞阶段、巡航阶段、任务区域护航阶段与返航阶段,每个阶段的战术重点不同。

起飞阶段:大型机与歼-16D 从同一机场或邻近机场起飞,在空中完成编队集结。此时,歼-16D 启动侦察短舱,对机场周边空域实施电磁侦察,防止敌方雷达提前发现编队。若发现敌方雷达照射,立即启动 RKZ930 吊舱实施干扰,确保编队安全起飞。

巡航阶段:编队以大型机的经济速度(轰 - 6K 约 0.6 马赫,运 - 20 约 0.5 马赫)飞行,歼-16D 保持与大型机的相对位置,持续监测周边电磁环境。侦察短舱实时接收电磁信号,重点关注敌方战斗机雷达(如 F-15J 的 AN/APG-63 雷达,工作频率 8-12GHz)、防空导弹雷达的信号,一旦发现威胁,立即启动相应频段的干扰吊舱实施压制。同时,歼-16D 通过数据链向大型机发送实时电磁态势信息,引导大型机调整航线,规避高威胁区域。

任务区域护航阶段:当编队飞抵任务区域(如远海轰炸区域、空投区域、预警空域)时,歼-16D 的干扰强度提升至最高,全面压制敌方的雷达与通信系统,为大型机执行任务创造安全环境。例如,轰 - 6K 执行远海轰炸任务时,歼-16D 需压制敌方舰载雷达(如 “宙斯盾” AN/SPY-1 雷达,工作频率 3-4GHz)与岸基防空雷达,确保轰 - 6K 在投弹过程中不被发现;运 - 20 执行空投任务时,歼-16D 需压制敌方近程防空导弹雷达(如 “毒刺” 导弹的红外制导信号,通过光电干扰应对),确保空投人员与物资的安全。

若遭遇敌方战机抵近拦截,歼-16D 可切换至 “自卫空战” 模式,其翼下挂点可灵活配置 2 枚霹雳 - 15 中远程空空导弹(射程 150 公里)+2 枚霹雳 - 10 近距格斗导弹(射程 20 公里),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同时,通过电子干扰扰乱敌方战机的雷达与导弹制导系统,为大型机争取脱离时间。

返航阶段:大型机完成任务后,编队沿预设航线返航。歼-16D 继续提供电磁防护,直至编队抵达安全空域或机场上空,确保整个飞行过程的安全。

2022 年 11 月,轰 - 6K 执行远海训练任务时,曾由 2 架歼-16D 伴随护航。当时,轰 - 6K 与歼-16D 组成编队,从东部沿海机场起飞,飞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在飞越海峡过程中,两架外军 F-15歼 战机抵近至距轰 - 6K 50 公里处实施侦察,其 AN/APG-63 雷达多次对编队实施照射。歼-16D 立即启动 RKZ930-10 吊舱,对 F-15J 的雷达实施瞄准式干扰(覆盖 8-12GHz 频段),使 AN/APG-63 雷达出现 “目标丢失” 故障,屏幕显示 “无法识别目标”,持续时间达 8 分钟。同时,歼-16D 挂载的霹雳 - 15 导弹进入待发状态,形成威慑。最终,F-15J 在干扰与威慑下,不得不偏离航线,远离编队。轰 - 6K 顺利完成远海训练任务,安全返航。

500

>解放军航母编队演练

(三)联合作战体系融入

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单一装备的效能有限,只有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才能发挥最大作战价值。歼-16D 作为电磁作战的核心节点,通过与预警机、水面舰艇、地面防空部队的联动,可实现 “电磁情报共享、火力协同打击”,大幅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1. 与预警机的协同

空警 - 500 作为中国新一代中型预警机,具备大范围空情探测、指挥控制与电子情报侦察能力,可与歼-16D 形成 “广域探测 - 精准干扰” 的协同模式,提升电磁作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两者的协同基于 “空警 - 500 引导 + 歼-16D 执行” 的逻辑,通过高速数据链实现实时数据交互。

500

>解放军空警-500预警机

具体协同流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广域探测与目标筛选

空警 - 500 从内陆或沿海机场起飞,飞抵预设预警空域(通常距前线 200-300 公里),启动机头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频率 3-5GHz)实施大范围扫描,探测距离达 400 公里,可同时跟踪 60-100 个空中、地面与海上目标。雷达除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空情信息外,还具备一定的电磁信号侦察能力,可截获雷达目标的工作频率、功率等参数,对目标实施粗定位(误差 3-5 公里)。空警 - 500 的指挥控制系统对获取的目标信息进行筛选,优先标注高威胁目标(如敌方预警机、防空导弹系统、电子战飞机),并将这些目标的坐标、类型、电磁参数通过数据链传输给歼-16D。

第二步:精准干扰与效果反馈

歼-16D 根据空警 - 500 提供的目标信息,调整飞行航线,抵近至干扰有效距离,启动 RKZ930 系列吊舱实施精准干扰。在干扰过程中,歼-16D 的侦察短舱持续监测干扰效果,通过分析目标信号的变化(如信号强度降低、频率跳变、信号消失)判断压制是否有效,并将干扰效果数据(如目标失效时间、干扰覆盖范围)实时反馈给空警 - 500。

第三步:动态调整与协同决策

空警 - 500 根据歼-16D 反馈的干扰效果,结合自身探测到的空情变化,对后续作战行动进行调整。例如,若发现某一区域的敌方雷达未被有效压制,空警 - 500 可引导歼-16D 调整干扰参数或转移至该区域实施补充干扰;若发现敌方战机向干扰区域逼近,空警 - 500 可引导其他战斗机(如歼 - 10C、歼 - 11B、歼 - 16)实施拦截,为歼-16D 提供空中掩护。

500

>解放军多平台协同

在 2024 年 “东方之盾” 联合军演中,空警 - 500 与歼-16D 的协同能力得到充分验证。演习中,空警 - 500 探测到 2 架模拟敌方歼 - 15 战机向我方防空阵地逼近,其搭载的雷达(模拟 AN/APG-79,工作频率 8-12GHz)多次对我方阵地实施照射。空警 - 500 立即将目标坐标与雷达参数传输给 2 架歼-16D,引导其实施干扰。歼-16D 启动 RKZ930-10 吊舱,对模拟目标的雷达实施瞄准式干扰,使雷达的探测距离从 160 公里缩短至 60 公里,无法有效发现我方防空阵地。同时,空警 - 500 引导 2 架歼 - 10C 战机实施拦截,成功将模拟目标驱离。演习数据显示,此次协同中,空警 - 500 与歼-16D 的数据交互延迟仅 0.5 秒,干扰响应时间 15 秒,整体协同效率较 2023 年提升 40%。

2. 与水面舰艇的协同

在海空联合作战中,歼-16D 可与 052D、055 型驱逐舰等水面舰艇协同,形成 “空海一体” 的电磁对抗体系。水面舰艇搭载的舰载雷达(如 052D 的 346A 相控阵雷达、055 的 346B 相控阵雷达)可对海面与低空目标实施精准探测,同时具备一定的干扰能力;歼-16D 则可覆盖高空与远距离目标,两者协同可实现全空域、全频段的电磁覆盖,提升对反舰导弹、舰载机等目标的对抗能力。

这种协同模式的典型应用场景是对抗敌方反舰导弹攻击,具体流程在 2024 年南海演习中得到验证:

第一步:目标探测与信息共享

052D 驱逐舰编队在南海某海域巡逻时,舰载 346A 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 400 公里)发现 2 枚模拟敌方反舰导弹(模拟 “鱼叉” 导弹,飞行速度 0.9 马赫,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向编队袭来,距离约 150 公里。雷达立即对导弹实施跟踪,获取其飞行轨迹、速度及末制导雷达参数(工作频率 10GHz),并通过海军数据链将这些信息实时传输给附近空域巡逻的 2 架歼-16D。

第二步:电磁干扰与火力准备

歼-16D 接收信息后,立即调整航线,飞抵导弹来袭方向的 100 公里处,启动 RKZ930-22 吊舱(中频段,覆盖 8-12GHz),对导弹的末制导雷达实施瞄准式干扰。干扰信号的功率密度达 100W/MHz,使导弹的末制导雷达无法正常搜索目标,出现 “目标丢失” 故障。同时,052D 驱逐舰启动舰载干扰系统(如 726-4 型干扰弹发射装置),发射箔条干扰弹,形成宽 10 公里、长 20 公里的干扰云,进一步遮蔽舰艇位置;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海红旗 - 9B,射程 200 公里)进入待发状态,准备实施火力拦截。

第三步:协同拦截与效果评估

在歼-16D 的干扰掩护下,导弹偏离预定攻击航线,向干扰云方向飞行。当导弹进入海红旗 - 9B 的拦截范围(约 120 公里)时,052D 驱逐舰发射 2 枚海红旗 - 9B 导弹,对其实施拦截。导弹在距离编队 50 公里处成功命中模拟目标,拦截成功率 100%。任务结束后,通过舰载雷达与歼-16D 的侦察短舱数据,评估干扰与拦截效果,为后续战术优化提供依据。

500

>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

此次演习中,歼-16D 与 052D 驱逐舰的电磁情报与火力单元衔接时间仅 20 秒,较 2023 年的演习缩短 50%,虽然仍存在数据传输延迟(约 0.5 秒)、干扰与火力协同的时序匹配等问题,但已初步实现 “空海一体” 的电磁协同,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3. 与地面防空部队的协同

歼-16D 还可与地面防空部队(如红旗 - 9、红旗 - 16 防空导弹部队)协同,形成 “电磁干扰 - 火力拦截” 的双重防护体系。地面防空部队的雷达(如红旗 - 9 的 305A 雷达、红旗 - 16 的 H/LJQ-366 雷达)可对低空、超低空目标实施精准探测,但易受敌方电子战飞机的干扰;歼-16D 则可对敌方电子战飞机实施反制,保障地面雷达的正常工作,同时引导地面防空导弹实施精准拦截。

这种协同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威胁探测与告警

地面红旗 - 9 防空导弹部队的 305A 雷达在日常值班中,突然遭受敌方电子战飞机(模拟 EA-18G)的电子干扰,雷达屏幕出现大量杂波,无法正常跟踪目标。雷达操作员立即启动抗干扰措施(如频率捷变、功率提升),但效果有限,随即通过陆军数据链向附近空域的歼-16D 发送干扰源参数(干扰频率 2-6GHz,干扰功率约 200 千瓦)与告警信息。

第二步:反干扰与雷达保护

歼-16D 接收信息后,根据干扰源参数判断敌方电子战飞机的大致方位,调整航线抵近至干扰源 150 公里范围内,启动 RKZ930-22 吊舱(中频段,覆盖 2-6GHz),对敌方电子战飞机的干扰吊舱实施反干扰。反干扰采用 “瞄准式 + 欺骗式” 复合模式,一方面锁定敌方干扰吊舱的工作频率,实施大功率压制;另一方面模拟敌方雷达信号,误导敌方电子战飞机的干扰决策。在歼-16D 的反干扰下,地面 305A 雷达的干扰杂波明显减少,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可重新对空中目标实施跟踪。

500

>珠海航展地面展示中的歼-16D 

第三步:协同拦截与目标摧毁

地面雷达恢复工作后,发现 1 架模拟敌方战斗机(搭载反辐射导弹)向防空阵地逼近,立即将目标坐标传输给歼-16D 与红旗 - 9 导弹系统。歼-16D 启动侦察短舱,对目标实施精准定位,并引导红旗 - 9 导弹实施拦截;同时,歼-16D 挂载的霹雳 - 15 导弹进入待发状态,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最终,红旗 - 9 导弹在距离阵地 80 公里处成功拦截模拟目标,歼-16D 则继续实施电磁防护,确保防空阵地安全。

在 2023 年西北防空演习中,该协同模式成功应对了模拟敌方的电子压制与反辐射打击,地面防空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从无歼-16D 协同的 75% 提升至 95%,验证了歼-16D 对地面防空体系的支撑作用(未完待续)。

获取更多资讯,热点军情速递,装备技术解读,地缘战略分析,详请关注中远防务公众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