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赋:科学巨匠的百年风华——谨祭华夏物理泰斗杨公振宁先生

夫天地有常,而造化无极;星汉垂象,乃见至理玄机。昔者轩辕制器,窥测天垣;周公演易,穷究物变。洎乎现代物理昌明,寰宇同探微茫,其间振宁杨公,承东曦以耀宇,驾鲲鹏而图南,实乃华夏之瑰宝,科学之昆仑也。癸卯季秋,先生溘然长逝,京华云黯,学界同悲。然其道弥天,其功盖世,岂独诺奖可尽?今试以骈俪之章,述其不朽,以寄追慕。

500

第一章 江淮灵秀

皖中合肥,自古文枢。巢湖波涌,潜岳云舒。壬戌之年(1922),有凤来仪,杨氏门庭诞麟儿。父武之,执鞭清华,通晓数理;母贤淑,课子诗书,授以礼义。当是时也,新学初兴,旧邦渐醒,少年振宁负笈南渡,辗转春城。西南联大,茅屋蒿檐间,犹闻弦歌不绝;滇池烟雨中,长见孤灯达曙。有量子力学如天外惊雷,相对论说似云间仙乐,遂立鸿鹄志,欲解造物秘。其时教授闻一多授《楚辞》,冯友兰讲《道统》,文理交融,恰似清泉润玉,星辉映竹。

第二章 渡海求真

500

戊子岁(1948),长风破浪,直指芝加哥。奥本海默执原子以慑八荒,费米氏控链式而裂九地。振宁从泰勒研场论,随恩师探群伦,朝饮冰室露,暮算矩阵图。尝与米尔斯共演方程,创规范场论,初时世人未解,后竟成标准模型之基。此论贯通四力,统一电磁弱强,若张骞凿空,启丝绸新路;似郑和扬帆,见星瀚胜景。至若统计力学,推导杨-巴克斯特方程,开量子可积之先河,此皆后话。

第三章 宇称惊变

当世纪中叶,物理界奉宇称如圭臬,视对称若神明。然李杨二子,察β衰变之异象,疑宇宙守恒之铁律。时有女史吴健雄,携钴-60置极低温,使原子核自旋左右分驰。当是时也,实验室中寒光凝,液氦瓶里紫气升。忽见电子数殊异,镜像竟成虚妄!泡利闻之掷笔叹:“上帝岂是左撇子?”《纽约时报》疾书《外表与真实》,举球震动。丁酉年(1957),斯德哥尔摩礼乐鸣,华夏衣冠首登诺奖台。杨公致辞曰:“对称之辩,亘古未决,今见破缺,始知天道幽微。”

第四章 孤怀独往

然世事难测,李杨之谊竟生隙隙。或曰理念相左,或曰名位相争,至耄耋之年,杨公犹叹:“此平生至痛,非握手可泯。”然科学求真,不因私谊改辙;大道在前,岂为浮名驻步?其后深耕规范场,续写统一篇,虽未竟全功,已开万世法。昔孔子困于陈蔡而弦歌不辍,牛顿避疫乡间而演算无穷,杨公之志,庶几近之。

第五章 赤子归来

500

新世纪启幕,耄耋老者毅然西归。弃普林斯顿之殊荣,别石溪分校之讲席,此非叶落归根之常情,实乃文明复兴之先声。丁酉年(2017),与姚期智共弃外籍,重入中科院。时人赞曰:“钱学森返国铸重器,振宁归来塑学魂。”清华园内,高等研究院起;未名湖畔,博雅塔影长新。尝力谏超撞机之建,言切切若魏徵直谏,意拳拳似范仲淹忧民。又辅西湖大学,助施一公培俊彦;捐毕生积蓄,助后学探幽玄。

第六章 星霜不朽

500

癸卯深秋(2023),先生犹录视频寄语计算艺术,神采奕奕如松柏经霜。岂料甫越月余,竟归道山。回望百年历程:抗战烽火中苦读,冷战铁幕下攻坚,全球化浪潮里架桥。昔孔子云“智者不惑”,其杨公之谓乎?至若“杨振宁星”永耀苍穹,《曙光集》常启后学,更与李政道、吴健雄诸贤,共绘二十世纪科学长卷。今物理标准模型巍然成塔,超弦理论渺远求索,皆立于杨公所奠基岩。

第七章 余韵长思

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杨公以方程参造化,用理论释乾坤,此科学之功也;促中西交流,育华夏英才,此文明之业也。昔张衡制浑天而测玄象,祖冲之算圆周而精毫厘,然未有如杨公之融汇东西、贯通文理者。今量子通信遨游星海,人工智能推演万物,孰非承前辈余泽?观其晚年照片,眉目间犹存少年锐气,盖真学者永葆求知赤诚也。

赞曰:

大哉杨公,承天秉阳。

破宇称律,开规范场。

身寄寰宇,心系汉唐。

百年星霜,千秋芬芳。

今辞尘世,归彼苍茫。

惟此文章,与日同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