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硬核往事
作为一只从小看《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小学鸡,你可曾想过为什么这套问题加起来,还没3000个百科全书,为什么要叫十万个为什么呢?
因为一场翻译车祸。
1929年,《十万个为什么》原作者伊林,本打算借用偶像吉卜林的名言“七百万个在哪里”,来作为书名,但因为英语水平太差翻译错了,把“七百万”译成了“十万”,才有了今天这个书名:
“and seven million whys”
连seven和ten都分不清的译者,在中国,大概会被英语老师直接送出会心一击:“把seven能译成ten,你咋不把boy的复数译成gay呢?”
但“十万个为什么”虽然虚有其名,但起码叫起来足够响亮——
可以让人每次默念书名时,都能像那只尖叫土拨鼠的表情包一样,感到一种迷の爽快,所以1934年,开明书店将这本书引入中国时,也索性将错就错,沿用了这个误译。
把十万个为什么引入中国的,是中国当时最潮的人
最开始把《十万》带进中国的,是当时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他看准了当时童书市场的空白,投入当时顶级的出版资源,将《十万》一路推广成了超级IP。
但在那个有点封建的时代,像章锡琛这样思想前卫的潮人,却被一群老顽固搞得很惨。
在别人还纠结,科普生理卫生知识算不算耍流氓时,章锡琛就在自己主编的《妇女杂志》中,公开讨论了,新性道德中的三人性行为:
章认为只要不危害社会,多人性行为完全无罪
在谈性色变的年代,提多人性行为合理的章锡琛,简直是一个车速快到该被拘留的老流氓,所以当时的北大教授陈百年,直接写了一篇10w+的爆款文章,讽刺章的观点是“一夫多妻制的新护符”:
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十四期,《一夫多妻制的新护符》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发布不久后,章锡琛就被骂得比咪蒙还惨,甚至因为高层的限制,他都不能在主编的《妇女杂志》上,发表反驳陈百年的文章。
此时,站在章锡琛一边的鲁迅,眼见自己的队友就要GG,于是亲自下场——
不但在自己主办的《莽原》上,刊登了章锡琛的《与陈百年教授谈梦》,还在杂志末尾《编写完记》中,直言陈百年是非不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鲁迅日记中提及帮忙刊登驳文和陈百年道歉的日记
面对鲁迅的怒火,自认弟中弟的陈百年选择光速认怂,并立刻写了一篇表达歉意的公关稿,发表在了《莽原》第六期中,保证从此后不再就新性道德发表意见。
但面对已经发酵的舆论,被骂懵逼的高层,索性直接辞了章锡琛,告诉社会各界,这熊孩子我不要了,你们爱咋地咋地。
被辞退后,章锡琛也很郁闷,因为他发现自己再能辩,傻子们也听不懂自己讲什么,于是决定从娃娃抓起启发民智,所以1926年时,他创立了以出版青少年读物为主的开明书店。
开明书店旧照
民国时期的开明书店
比新中国的出版社还牛逼
1926年到1934年间,看童书比看女人还准的章锡琛,先后让开明书店出版了《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风太太和雨太太》等一些列,在当时脍炙人口的新奇童书。
这些销量奇佳的童书,让开明书店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当时,唯一现象级的儿童出版社,几乎每推一本书,就火一本书。
而苏版《十万》,则是开明书店这个“王牌经纪人”手下,吃到最多资源,热度最高的大咖。
但就和中国新歌火了后会有新说唱一样,195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借用”《十万》的IP,蹭着这波热度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十万》
但刚开始筹备,他们就发现自己居然找不到写手。
虽然当时搞科研的人很多,但这帮理工男女们,让他们写论文还行,轮到给小孩写科普,僵硬的文风和车祸现场没有任何区别,就在编辑部犯难时,一个叫叶永烈的普通大学生,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叶永烈照片
比起其他北大化学系的学生,叶永烈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家里人很支持他读课外书,在那个经济不富裕的年代,叶永烈是少数,能伴随苏版《十万》长大的幸运儿。
正是受到苏版《十万》中,伊林活泼俏皮写作风格的影响,在大三时,他就出版了一系列,以碳原子为主角的科学小品《碳的一家》,引起了当时《十万》编辑部的注意,并收到了约稿函。
碳的故事
看到叶永烈的样稿后,编辑部发现叶永烈正是那种,能让小学生都读得懂C语言的科普鬼才,为了让《十万》尽快出版,他们直接让叶永烈写了322个为什么的答案,等于第一版《十万》中,有1/5都是叶永烈一人完成的输出。
初版十万个为什么
可能连章锡琛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和开明书店差不多年纪的男孩,竟真的成为了自己启蒙计划中的受益者,甚至接过了自己的接力棒,成为了国版《十万》的开路先锋。
试想,如果当年没有开明书店,一是苏版的《十万》在中国能不能火起来,会成为未知;
二是此后国版《十万》的筹备中,必然会失去许多,思想被启蒙的新生代科普作家,留下不可磨灭的遗憾。
如果你不信的话,也可以参考一下特殊时期,脱离叶永烈们这类科普作家后,被魔改后的《十万》有多么魔幻。
第三版《十万》是一册末日生存指南
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诞生在60-70,在那个特殊时期,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部被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由各地工农兵组成的“临时编辑部”——
而只会拿枪杀敌,不会用笔码字的老兵成了编辑后,问出的却都是一些,小朋友一辈子也想不到的“为什么”:
作为一个背诵八荣八耻长大,连蟑螂都不敢杀(怕被直飞面门)的清纯女孩,院办只知道蹦迪时,双脚必须离地,从来没有、也不敢想过刺杀人的时候双脚该放在哪里。
但由于动荡年代的背面,就是一触即发的战争,所以当时《十万》里的很多问题,都是为了让末日来临时,小朋友可以多活几集。
如果我把书名遮起来,你肯定猜不到这是《十万》的内容:
第三版《十万》的内容,真的是一群特战老兵写的。他们就像和孩子玩捉迷藏,跑到池塘底部用吸管呼吸的爸爸一样,竭尽自己所能描绘战术细节的同时,他们完全忘记了读者是小朋友的事实——
小朋友内心os:我并不care怎么打坦克
但因为编撰这本书的工农兵兄弟们,大多都是文盲,所以其中一些答案反而成了小朋友们的“送命题”:
看到这里,你应该懂什么是特殊时期了吧?
书中讲到,遇到核爆,只要像鸵鸟一样把自己藏起来,就不会受到伤害——至于辐射?只占全部伤害不到20%,只不过是西方国家用来吓唬大家的噱头。
是真是假,你自己体会就好
但毕竟第三版《十万》诞生在特殊时期,没有能力像其他几版《十万》那样,每一个问题都是花大价钱征集,从小朋友嘴里“求”来的为什么。
如此一来,问题质量的差距便很明显,没有概念的话,可以对比一下第四版《十万》的问题目录:
其中的一些问题是不是很眼熟?
在删掉第三版《十万》中的抽象问题后,第四版《十万》最终成为了80、90后童年的独家记忆,有的人甚至表示要当传家宝留给孩子:
为什么苍老的容颜会和发黄的纸张一样?
在那个手机信号还是2G,电脑都是奢侈品的年代,拥有一套《十万》对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来说,吸引力和最想要的玩具是一样的:
院办也曾舍弃游戏机,换一套《十万》
仔细想想,距离院办上一次看《十万》,彷佛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想到这里,院办不禁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还有人看十万个为什么吗?
答案是他们不但还看,而且拥有3000个崭新问题的十万,比从前的《十万》要与时俱进的多。
科学松鼠会的元老“瘦驼”,在修订第六版《十万》时,提出必须将“保护环境”的科普,加入到动物分册的写作中去,因为:
“在环保气氛日益浓郁的今天,再单纯地解释什么是鱼翅、燕窝,就太不合时宜了。”
除了在提出问题的思路上有所改变外,在问题的内容上,第六版《十万》里,更是结合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提出了许多成人都不懂的“为什么”:
看到“云计算究竟是一朵什么样的云”时,连系统都不会装的院办,突然懂了为什么每次吵架,都会被10岁侄女翻白眼吐槽:“算了,懒得理你这个什么都不懂的老东西”
虽然心里一些不服气,但看到下面这个,我曾经信以为真的辟谣答案后,我沉默了:
我作为曾买过天价防辐射水晶手链,完事被狗友疯狂嘲笑的铁憨憨,我意识到,没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十万个为什么》,真的改变了中国年轻一代。
Science发表《十万》,对近50年来国民素质的影响论文
十万个为什么,到底有多少问题并不重要,甚至最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里,将近20%-30%的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
就好比青春期时,陪伴我们长大的《走进科学》一样,没有人care节目中的弱智答案,真正让大家兴♂奋的,是在刺激的氛围里,探索真相的过程。
《十万》能火到现在的原因亦是如此,比起输出知识,它输出的更是一份,让小孩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动力。
如果有钱时间,院办真挚的建议大家去看看,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未来,你才能辩得过那些05、10后,而不是被吐槽成老东西后,发现自己玩个填字游戏还得打开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