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16.7%,难掩管理层动荡与资产质量困局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从管理层动荡、员工舆情发酵的内部混乱,到不良率高企、罚单频现的外部压力,杭州银行的高增长神话能否延续?

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16.7%的净利润高增速背后,藏着一波接一波的“内忧外患”。

首先是管理层变动来得猝不及防。4月,杭州银行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突然以“个人原因”辞职,此前还传出“失联”传闻。最终行长由董事长宋剑斌临危代职,关键岗位空缺直接给战略落地蒙上阴影。

8月,其城东支行更是因“强制员工周末无偿加班”引爆舆情,举报帖显示,员工被要求全天坐班却无事可做,领导只提要求不参与,“表演式加班”不仅违反劳动法,更透露员工治理上的失序。

不过,该行负责人表示,初步核查后未发现存在周末强制全体员工加班的行为。只是,这一回复未能平复相关质疑。

内部乱象未平,半年报数据更是透露出经营风险。

其中,房地产业仍是“风险重灾区”,6.44%的不良率远超全行0.76%的均值,且占公司类不良过半,行业下行压力下潜在风险持续潜伏。

零售贷款同样风险暴露态势明显,不良率从0.77%跳涨至1.02%,经营贷、消费贷不良率同步攀升,直接导致零售业务信用减值损失激增。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更致命的是内控漏洞,7月,上海分行因信贷全流程七项违规被罚380万元;子公司杭银消金不良余额四年连升,风险传导已箭在弦上。

从管理层动荡、员工舆情发酵的内部混乱,到不良率高企、罚单频现的外部压力,杭州银行的高增长神话能否延续?如何在动荡中稳住经营基本盘,成为其不得不面对的“渡劫”难题。

01

高增长背后的“寅吃卯粮”

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实现营收200.93亿元,同比增长3.9%,不过,归母净利润达116.6亿元,实现了同比16.7%的增长,增速在城商行中保持领先。然而,高增速背后,盈利结构失衡的隐忧正逐渐显现。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从非息收入影响整体营收,到利润增长离不开减值计提的财务调节,再到业务区域高度集中,一系列“非经常性因素”堆砌出的高增长,引发了市场对其盈利质量与可持续性的质疑。

作为衡量银行轻资本转型成效的关键指标,非息收入的表现直接反映一家银行业务多元化的能力。

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非利息净收入为70.04亿元,同比下滑5%,占营业收入比重降至34.86%,较上年同期下降3.26个百分点,意味着其盈利结构优化进程受阻。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其核心拖累来自杭州银行投资业务的大幅波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录得亏损13.98亿元,同比降幅高达353.83%,交易性金融资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显著,收益稳定性明显不足。

与此同时,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1.33%,进一步暴露出该行投资业务对市场环境的高度依赖。在债市走强时虽能快速拉升收益,一旦市场转向则迅速成为营收拖累,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利润来源。

中间业务的结构性问题同样突出。尽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2.33%,但其中58%来自托管业务,财富管理、投行等高附加值轻资本业务贡献仍然有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母行对旗下杭银理财产品的代销比例仅为14.5%,高度依赖外部240家代销机构。一旦外部合作政策调整,中间业务收入将面临收缩风险,盈利结构的抗波动能力明显不足。

杭州银行的净利润高增长,并非源于营收或资产规模的实质性扩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减值计提的财务调节。

2025年上半年,该行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44%,少计提规模达13亿元,成为净利润增速的核心推力之一。若剔除这一因素,其真实经营利润的增幅将显著收窄。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尽管全行不良率维持在0.76%的低位,但房地产业不良率为6.44%,个人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末的0.77%上升至1.02%,风险在零售与对公两端同时积聚。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减少减值支撑利润,无异于将风险后置。

净息差的持续承压进一步反映出杭州银行业务扩张的盈利效率不足。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净息差为1.35%,低于江苏银行等同类城商行水平,贷款收益率3.77%也处于行业偏低区间。

结构上看,27%的贷款集中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低收益基建类领域,虽有助于维持资产质量稳定,却也导致“风险可控但收益微薄”的经营困境,难以通过规模扩张实现盈利能力的实质提升。

区域集中度风险进一步制约了杭州银行的增长天花板。2025年上半年,浙江地区贡献了80.72%的营业收入和81.9%的营业利润,其中杭州本地占比超过55%,省内业务成为绝对的业绩支柱。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相比之下,省外区域营收同比下降11.8%,营业利润减少2.2%,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分行未能形成有效增长极。这种“省内独大、省外乏力”的格局,使其盈利高度依赖浙江区域的经济表现。一旦区域面临产业调整或信贷周期下行,其业绩韧性将远低于全国性银行或布局更为均衡的同业。

02

房地产、零售贷款均不良抬升,子公司风险加剧

2025年以来,杭州银行在业绩持续增长的表面之下,房地产业不良率高企、零售贷款风险加速暴露,叠加监管处罚频发、子公司风险持续传导,不断抬升的整体风险防控压力,正考验着这家城商行的经营韧性与长期稳健能力。

资产质量是银行经营安全的基石,而杭州银行在房地产与零售贷款两大关键领域均出现风险抬头信号。

房地产业仍是其资产组合中的“风险重灾区”。尽管2025年上半年该行业不良率由2024年的6.65%微降至6.44%,但仍远高于全行0.76%的平均水平,且在公司类不良贷款中占比过半。在当前房地产销售疲软、企业资金链普遍承压的行业背景下,该类贷款回收周期长、易受市场波动影响,潜在风险仍在持续积累。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更具动态性的风险来自零售端。2025年6月末,杭州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末的0.77%升至1.02%,半年内上升0.25个百分点。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其中,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为1.28%,较上年末上升0.35个百分点;消费贷款不良率也上升至1.46%。风险快速暴露导致零售业务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激增170%,达到15.23亿元,不仅显著侵蚀该板块利润,也反映出其在客户准入、贷中审核与贷后管理环节存在系统性问题。

杭州银行近期频繁的监管处罚与子公司风险联动,暴露出其在风险全流程管理上存在明显短板。

2021年至2024年底,该行累计被罚没金额超过1400万元。2025年7月,其上海分行因流动资金贷款前调查严重不审慎、贷款用途监控缺失、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不善等七项违规行为,被处以380万元罚款。

这些问题贯穿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显示其异地机构管理与业务标准化执行存在系统性的内控松弛。

子公司的风险传导进一步加剧了整体风险敞口。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四年上升,从2021年的6.19亿元增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9.10亿元,不良率长期维持在1.72%的高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该公司信用减值损失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68.7%,意味着近七成营收被用于抵御信用风险,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步弱化。作为母行生态内的重要组成,消金公司风险的持续积累可能通过资金往来、客户重叠与品牌联动等渠道向银行主体传导,形成体系性风险共振。

03

人均月薪近4万,管理层薪酬收缩

杭州银行内部管理矛盾也在逐渐从后台走向台前,核心管理层频繁变动与员工治理失序形成“上下交困”的局面。

2025年4月,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职,此前市场曾传出其“失联”传闻,引发广泛关注。该行随后宣布由董事长宋剑斌临时兼任行长职责,但核心经营决策岗位的悬空,仍可能导致重大业务推进节奏放缓与跨部门协同效率下降。作为该行“二二五五”战略的收官之年,行长的突然更迭为战略执行的连续性带来不确定性。

几乎同期,独立董事刘树浙也因连续任职满六年提出辞职,虽因人数合规要求暂未生效,但已对董事会专业监督能力构成潜在影响。独立董事在风险控制与财务监督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更迭期间的职能衔接若不到位,可能削弱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制衡与指导效能。

薪酬激励机制的收缩进一步加剧了管理层面的潜在风险。2025年上半年,该行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为728.5万元,同比下降2.12%;董事长宋剑斌的薪酬从2020年的106.6万元逐步降至2024年的76万元,降幅显著。

500

图源: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在银行业竞争加剧、转型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薪酬作为稳定核心团队的重要手段,若持续下行,可能导致激励力度与业绩目标不匹配,进而影响管理层积极性与人才结构稳定性。

管理层是战略方向的制定者,而员工意味着战略的执行与落地。

2025年8月,杭州银行城东支行被曝出“周末强制无偿加班”并引发舆情发酵。举报内容显示,员工被要求周六全天坐班,即使无实质工作也需在岗,而相关管理者“只提要求不参与”。类似情况并非孤例,有员工反映日常加班至晚间、午休缺失且无相应补偿已成为常态,长期超负荷工作甚至影响健康。

这类“表演式加班”不仅违反《劳动法》中关于工作时长与加班补偿的规定,更直接打击员工士气与服务意愿。

尽管该行负责人表示,初步核查后未发现存在周末强制全体员工加班的行为。但是,关于这家银行内卷的质疑并未消失。

与此同时,人员结构与成本之间的错配,也透露出这家银行或许存在管理粗放的问题。2025年上半年,该行员工总数较上年末减少29人,但员工费用同比增长1.41%,达到32.68亿元,人均月薪约3.78万元。

管理层动荡与员工治理粗放,共同构成了杭州银行当前亟待破解的内部治理困局。前者动摇了战略推进的顶层保障,后者则侵蚀着组织执行的微观基础。若不能重构内部治理体系,这些持续积累的“内耗”将逐步外溢,影响业务推进质量、客户信任与市场竞争力。在行业转型与内部治理的双重压力下,杭州银行的组织韧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