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从家电巨头到科技集团,还需闯三关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美的“中国版GE”转型初见成效。但光鲜业绩下,成本高企、业务协同不足、海外贸易壁垒与竞争压力已悄然筑起三道关卡,这场从家电巨头到科技集团的跨越,仍需在挑战中艰难破局。
当美的荆州洗衣机工厂的机械臂在智能体系统调度下完成第100万台洗衣机的装配时,WRCA认证官在现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制造业首次实现从感知到进化的全流程无人化自主运行”。这座被冠以“世界首个多场景智能体工厂”的生产基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成本。这家老牌家电企业用十年时间,悄然完成了从“家电巨头”到“多元化科技集团”的身份切换,“中国版GE”的雏形逐渐清晰。
当家电行业还在为“以旧换新”政策红利的消退发愁时,美的集团2025年中报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美的集团公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总营收达25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8%。
图源:美的集团2025年半年度报告
但在亮眼业绩与战略转型的光环下,隐藏的成本压力、业务协同难题与海外风险,仍在考验着这场转型的成色。
01
ToB业务成第二引擎,业绩增长亮眼但隐忧暗藏
2025年上半年,美的集团营收利润双双实现双位数增长,总营收达25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8%。其研发投入87.67亿元,同比增长14.41%。
图源:美的集团2025年半年度报告
美的从家电企业向科技集团转型,ToB板块成为关键增长引擎,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三大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0.8%,占总营收比重24.59%。
但深入拆解财报可见,亮眼业绩背后潜藏多重挑战。成本端压力尤为突出,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6.83%。作为营收主力的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至28.52%。
图源:美的集团2025年半年度报告
美的的ToB业务内部盈利分化明显,新能源与工业技术业务毛利率仅16.93%,虽较上年略有提升,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ToB业务中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增速仅8.33%,低于整体增速。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资产负债率升至64.04%,较上年末提升1.71个百分点,短期借款510.25亿元同比增幅显著,资金主要用于海外基地建设与研发投入。当前货币资金1484.87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72.81亿元,短期偿债能力无忧,长期来看,若ToB业务持续加大投入却盈利不及预期,可能加剧财务风险,尤其在利率波动周期中,利息支出压力或进一步显现。
美的的ToB转型,并非盲目跨界,而是基于家电业务积累的技术与制造经验,聚焦于医疗、能源、工业三大赛道。
在医疗领域,美的于2017年收购瑞仕格医疗控制权,2021年控股万东医疗,再结合自身家电业务的制冷技术,孵化出美的生物医疗品牌,形成了从医学影像设备到生物医疗解决方案的完整链条。如今万东医疗的数字化X光机在基层医院渗透率持续提升,瑞仕格医疗的自动化药房系统更是拿下MedTech Breakthrough Awards奖项。
美的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切入能源赛道。并购合康新能、科陆电子后,美的迅速补上储能、光伏逆变器等核心能力,2025年上半年科陆电子中标中广核10.5GWh储能项目。更关键的是,美的将家电领域的热管理技术复用到储能产品中,推出的Aqua-C液冷集装箱储能系统。
2017年耗资315亿收购库卡,如今库卡的“iico协作机器人”已大规模应用于美的荆州洗衣机工厂,使关键环节人工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库卡的自动化技术与美的的制造经验结合,催生出全球首座“智能体工厂”,荆州工厂通过14个智能体覆盖38个核心场景。
美的ToB业务的高速增长也暗藏隐忧,一方面,医疗、能源等领域均属重投入赛道,2025年上半年美的研发投入87.67亿元,同比增长14.41%,但研发费用率3.47%仍低于GE、西门子等国际工业巨头,长期技术积累能否支撑高端市场竞争存疑。
另一方面,ToB业务内部协同不足,例如库卡的机器人技术与合康新能的储能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化联动,各业务板块仍处于“单兵突进”阶段,未能充分发挥美的的平台优势。
02
17.7%增速背后的新隐性壁垒
家电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根据奥维云网推总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洗衣机市场零售额476亿元,同比增长11.5%,干衣机市场零售额76亿元,同比增长13.7%,
除了国内业务,美的在海外布局发展。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海外业务,1071.93亿元营收、同比增速17.7%,成为对冲国内家电市场疲软的关键抓手。
图源:美的集团2025年半年度报告
财报数据显示,美的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2.69%,其中OBM(自有品牌)业务收入占智能家居海外板块比重突破45%,东芝、美的双品牌在多个区域市场实现份额跃升。但深入拆解区域布局、本土化运营与贸易环境,不难发现这场全球化攻坚仍面临成本高企、区域分化、供应链协同不足等隐性挑战。
本土化制造网络的扩建,则为海外增长提供了供应链支撑。美的在泰国、印尼、越南等现有基地增产扩能,同时推进墨西哥汽车部件工厂、埃及家电工厂建设。另外,东芝白电在欧洲品牌认知度仍落后于博世、松下,高端市场突破乏力。更核心的挑战在于美的海外供应链协同不足,美的海外制造基地多聚焦单一品类,比如泰国在造空调、印尼造洗衣机,海外业务难以发挥美的多品类平台优势,规模效应被稀释。
对于美的而言,海外业务的意义已不止于“增收”,更是“科技集团”转型的全球试验场。但从当前布局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成本控制、单打品类与场景协同将决定其全球化能否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东南亚的价格战、欧洲的碳壁垒、北美的供应链博弈中,只有解决这些新的隐性挑战,17.7%海外增速才真正具备可持续性。
除此之外,美的加深了研发的投入。过去五年,美的空调累计研发投入超180亿元,在全球拥有38个研发中心,16个国家级科创平台,组建起16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有数据显示,美的空调已累计获得2.5万件授权专利。
03
美的的转型挑战
2025年家电行业的内卷中,美的集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闭环。美的2025年中报的光鲜数据背后,价格战的持续失血、质量与服务的信任危机、以及新旧竞品的双向围剿,共同构成了这家千亿巨头的转型困局,与此同时,美的正面临来自市场、用户、供应链的多重暴击。
2025年家电行业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混战的根源在于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除了传统玩家,小米、追觅等跨界玩家入局,头部企业新增千万套产能,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为消化库存,美的不得不加入降价潮,价格战的直接代价是盈利空间的持续收缩,比如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0.84个百分点至28.52%。
图源:美的集团2025年半年度报告
除此之外,中高端产品溢价能力被严重稀释,“以旧换新”政策虽短期刺激消费,但企业被迫将补贴转化为降价空间,形成无补不买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在价格战挤压成本的背景下,美的的品控与服务体系出现明显漏洞,成为高端化战略的绊脚石。海外市场的产品缺陷率先引爆危机。2025年6月,美的因“极端潮湿环境下排水设计适配不足,易滋生霉菌”,主动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170万台U型窗机,对海外品牌形象造成重创。
价格战透支品牌溢价,质量投诉动摇用户基本盘,海外本土化不足放大风险,美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挤压,一边是小米等互联网新势力的“降维打击”,一边是传统对手的“差异化绞杀”。
小米凭借生态和性价比策略快速突破市场,2025年二季度不仅以19%的份额重夺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榜首,更将新零售模式复制至大家电领域,上半年智能大家电收入增速高达66.2%。国内市场上,小米电视以17.1%的份额稳居第四,其通过低价大屏和MIUI生态的组合,持续分流美的核心年轻客群。
传统巨头的差异化竞争同样给美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格力聚焦中高端市场,以“十年免费包修”政策构建服务壁垒,在3500元以上价格带巩固优势,海尔则通过“三翼鸟”品牌推进全屋智能,在高端冰洗领域持续领跑。与此同时,奥克斯、海信等腰部品牌以“999元基础款”猛攻下沉市场,进一步挤压美的中端份额。
上有巨头拦路、下有新势力追击的格局,使得美的在空调、冰洗等核心品类的市场份额持续承压。美的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规模优先战略的结果,价格战虽短期保住份额,却透支了品牌溢价与盈利根基。而在新旧竞品的夹击下,美的市场优势正被逐步蚕食。
对于美的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跳出价格战陷阱,既要通过技术研发,比如环保制冷剂、AI节能技术重构成本优势,避免陷入低价格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也要补齐品控与服务短板,让高端品牌真正支撑起价值增长。
更需在ToB业务与生态布局上找到新的增长极,摆脱对传统家电主业的依赖。否则,在2025年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这家千亿巨头或将面临规模缩水、利润下滑的双重危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