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股权集中“海康系”,萤石网络Q3财报背后的治理风险
三季度萤石网络数据亮眼,归母净利润高增28.73%,经营现金流激增288%。
作者:贾明
编辑:郑经
10月17日,在智能家居行业加速洗牌的2025年三季度,萤石网络交出了一份看似“超预期”的成绩单。
据财报显示,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28.73%,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激增288.91%,总资产规模突破85亿元。
▲图源:萤石网络财报
然而,逐层剖开这份成绩单,却发现净利润高增是政府补助“硬灌”的“虚胖”,核心业务扣非净利增速仅1.78%近乎停滞。11.5亿元在建工程“秒变”固定资产却无任何验收、产能细节披露,资产异动疑云重重。
此外,还存在经营现金流高增依赖不明来源的短期回款,叠加投资筹资双流出,资金链隐忧。
这家从海康威视分拆而来的“智能家居明星”正陷入“表面增长、内里失血”的危险循环。
01
28%净利高增是“数字游戏”,扣非1.78%增速暴露主业空心化
萤石网络三季报最亮眼的“业绩亮点”,莫过于Q3单季28.73%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但财报P1“主要会计数据”表格里的另一组数据,扣非净利润同比仅增1.78%,与营收6.25%的增速形成刺眼背离,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已弱到近乎停滞。
财报P2“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清晰显示,2025年Q3单季,萤石网络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685.55万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2685.28万元,占比高达99.99%。
▲图源:萤石网络财报
也就是说,非经常性损益里几乎全是政府补助,没有其他实质性非经营收入。
简单计算可知,Q3归母净利润1.20亿元中,有2685.28万元来自政府补助,占比22.39%(单季政府补助占当季归母净利润22.4%,前三季度占累计归母净利润8.15%)。
若剔除这部分“外力输血”,其核心业务贡献的净利润仅为9301.19万元,同比增速将从28.73%骤降至0.32%,几乎等同于零增长。
财报显示,年初至9月末,归母净利润4.22亿元,同比增长12.68%;同期非经常性损益合计3149.41万元,政府补助累计3440.99万元。
政府补助金额甚至超过了非经常性损益总额,占归母净利润的8.15%。若按“净利润增量”计算,前三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4753.65万元,其中政府补助贡献了3440.99万元,占比72.39%。
这意味着,萤石网络近七成的净利润增长,是靠政府“给钱”撑起来的,而非主业扩张、产品提价或成本优化。
在智能家居行业,头部企业的盈利逻辑早已转向“核心技术驱动营收增长”。
据奥维云网数据,2025年三季度,华为、小米智能家居业务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达15.2%、11.8%,均依赖产品结构升级与供应链效率优化。
反观萤石网络,其核心产品仍集中在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低附加值领域,既无高端化突破,又无成本控制优势,只能靠政府补助“粉饰”利润,这种增长模式不仅不可持续,更暴露了主业的空心化。
扣非净利润1.78%的增速,不仅远低于归母净利润,更显著低于6.25%的单季营收增速,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反差,根源在于成本费用的“野蛮生长”。
从财报P8“合并利润表”可见,2025年1-9月,营业成本24.20亿元,同比增长6.35%,略高于8.33%的营收增速;销售费用7.03亿元,同比激增16.99%,是营收增速的2.04倍;管理费用1.67亿元,同比增长18.20%,是营收增速的2.18倍。
▲图源:萤石网络财报
三项成本费用合计增长9.87%,远超营收增速,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7.03亿元的销售费用中,大概率包含了渠道返利、广告投放等开支,但财报未披露具体构成。在智能家居行业线下渠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萤石网络可能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加大渠道投入——但这种“以钱换份额”的模式,若无法转化为营收的同比例增长,最终只会沦为“赔本赚吆喝”。
萤石网络资产负债表上的“异常变动”,是三季报最令人费解的部分。
财报P6显示,2025年9月末,固定资产余额23.27亿元,较2024年末的8.24亿元激增182.65%;同期在建工程余额从11.50亿元骤降至576.44万元,降幅99.49%。两者一增一减,金额相差15.03亿元(23.27亿元-8.24亿元),与在建工程减少的11.44亿元(11.50亿元-0.0576亿元)基本匹配,显然是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所致。
▲图源:萤石网络财报
但诡异的是,对于“11.5亿元在建工程完工转入”这一重大资产变动,财报既无项目名称,又无验收细节,更无产能规划,全程“缄默不言”,这在A股上市公司中极为罕见。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需满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且需提供竣工验收报告、工程结算单等证明文件。
但萤石网络在财报中,仅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列出余额,未提及任何转入项目的信息:是“杭州智能制造基地”?还是“武汉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周期多久?总投资多少?是否通过第三方验收?这些关键信息全是空白。
更令人担忧的是,11.5亿元的在建工程,相当于萤石网络2024年全年营收的28.5%(11.5亿元/40.3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却无任何披露,难免让人怀疑“转入”的合规性。
对比同行,华为智能家居2024年“东莞生产基地”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时,不仅披露了项目总投资18亿元、年产能500万台智能家电,还附上了第三方验收报告摘要;小米“北京研发中心”转入时,也详细说明了项目功能及预期效益。萤石网络的“缄默”,反而让其资产变动的合规性打上了问号。
02
4.68亿现金流入“来路不明”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10亿元、同比激增288.91%,这是萤石网络三季报的另一“亮点”。
但财报P11“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细节显示,这一高增长不仅“来路可疑”,且难以持续;叠加投资、筹资双流出,其39亿元货币资金的“安全垫”正在变薄。
财报解释,经营现金流高增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0.27亿元,同比增长10.26%,高于8.33%的营收增速,增量4.68亿元。但问题在于,这4.68亿元增量的来源,财报未作任何说明。
▲图源:萤石网络财报
在财务逻辑中,“销售商品收现增速高于营收增速”,通常有两种可能:一是前期应收账款集中回收,二是当期预收款项增加。
但从财报数据看,这两种可能都站不住脚。
一方面,应收账款回收的“一次性”特征明显。2025年9月末,应收账款余额10.46亿元,较2024年末下降3.18%,减少3437.05万元(10.80亿元-10.46亿元)。
这意味着,前期应收账款仅回收了3437.05万元,远不足以支撑4.68亿元的收现增量。
另一方面,预收款项(合同负债)增长乏力。9月末合同负债4.23亿元,同比仅增长4.64%,增量191.01万元(4.23亿元-4.04亿元),对收现增量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剩下的4.32亿元(4.68亿元-0.34亿元-0.019亿元)收入增量,到底来自哪里?
是客户提前支付的货款?还是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财报未披露任何细节。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现金流入,不仅让投资者无法判断其可持续性,更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毕竟,在没有明确来源的情况下,现金流入的高增长可能是“一次性资金腾挪”,而非主业改善。
与经营现金流“虚高”形成反差的是,投资与筹资活动持续“失血”。
2025年1-9月,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3亿元,主要用于购建固定资产(2.52亿元)与对外投资(1.45亿元)。
▲图源:萤石网络财报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76亿元,核心是分配股利2.76亿元,且当期无新增借款、无吸收投资现金流入。
两大活动合计净流出5.29亿元,直接导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0.211亿元,货币资金从2024年末的39.58亿元微降至39.20亿元。
在核心盈利乏力的背景下,一边是主业需要“输血”(扣非净利增速1.78%),一边却将2.52亿元投入到“无效益说明”的固定资产;一边是投资持续消耗资金,一边还坚持2.76亿元的大额分红。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正在不断挤压资金储备。
按当前资金消耗速度测算,若2025年四季度投资支出保持前三季度平均水平,分红支出无新增,经营现金流增速回落至10%,则四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约1.70亿元,投资筹资净流出约1.70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约0亿元,货币资金将维持在39亿元左右。但2026年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或政府补助减少,货币资金可能面临快速下滑风险。
更关键的是,萤石网络的货币资金结构不明。财报未披露货币资金中“受限资金”(如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定期存款)的比例,若受限资金占比超50%,则其实际可动用资金仅19.6亿元,难以支撑后续投资与经营需求。
03
80%股权被“自己人”掌控,中小股东成“沉默者”
萤石网络的股权结构,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海康系”的烙印,但三季报披露的股东数据,却暴露出“一股独大”的治理风险。
前两大股东合计持股80%,实际控制人通过关联方进一步巩固控制权,中小股东几乎无话语权,关联交易的公允性更成谜。
▲图源:萤石网络财报
财报P3“股东信息”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第一大股东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78亿股,占比48%;第二大股东杭州阡陌青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52亿股,占比32%。
两者合计持股6.30亿股,占总股本的80%。这种股权集中度,在A股智能家居上市公司中极为罕见,华为智能家居(未上市)前三大股东持股占比55%,小米集团(01810.HK)前三大股东持股占比47%,均远低于萤石网络。
第一大股东海康威视与第五大股东中电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同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制,形成“一致行动人”关系。
财报显示,中电科投资持股545.58万股,占比0.69%。这意味着,实际控制人通过海康威视与中电科投资,合计控制48.69%的股权,再加上第二大股东杭州阡陌青荷,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控制权远超48%,几乎可以“一言堂”决定所有重大事项,包括投资、分红、关联交易等。
这种“大股东垄断、中小股东分散”的结构,导致中小股东无法通过股东大会影响决策,只能被动接受大股东制定的规则,权益保障形同虚设。
作为海康威视分拆的子公司,萤石网络与海康威视在供应链、销售渠道等领域存在大量关联交易。
例如,萤石网络的智能摄像头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可能从海康威视采购;其线下销售渠道,也可能与海康威视共享。但在三季报中,萤石网络未披露任何与海康威视的关联交易细节。既未说明关联采购、关联销售的金额,也未披露交易定价机制,这为“非公允关联交易”埋下隐患。
尽管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萤石网络存在关联交易违规,但财报对关联交易的“缄默”,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需详细披露关联交易的金额、定价依据、交易目的及对公司的影响。
当我们用财报原文数据逐层解剖萤石网络的三季报,会发现净利润高增靠政府补助,核心业务近乎零增长,现金流高增靠不明来源的短期回款,可持续性存疑。资产异动靠在建工程“秒变”固定资产,合规性与效益性全未知;股权结构靠大股东垄断,中小股东权益无保障的问题。
在智能家居行业“技术为王、创新致胜”的时代,萤石网络的这种“表面增长”模式,注定难以持续。
一旦政府补助政策调整,其净利润增速将“打回原形”。
一旦短期回款结束,经营现金流将大幅回落。
一旦新增固定资产无法产生效益,折旧压力将吞噬利润。
一旦关联交易出现问题,中小股东将成为“牺牲品”。
对于萤石网络而言,若想在智能家居赛道立足,必须放弃“靠补助、靠关联、靠数据腾挪”的捷径,回归主业。
唯有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控制成本费用、完善公司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增长。
头图来源|萤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