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8天乐##避坑#青岛市博物馆的雷与惊喜
国庆假期只去了青岛市博物馆,说起来这可能是第四次去了,这次是冲着《六秩凝华 唯此至珍——青岛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特展》去的。
首先要给大家排个雷。我去青岛博物馆这几次,每次都或多或少有几个展室不开放。到这第四次还是没有看全,不知是不是运气不好,总是错过《百工奇技——馆藏古代工艺品陈列》这个展室的开放。这个博物馆似乎一直在改造,也不知道哪年才能彻底完工。不过比起曾经一关好几年的湖南省博物馆,情况还是要好一些。建议大家去之前,先在官网或公众号上看看哪些展馆临时关闭。比如国庆刚过,网站上就通知又有三个展室关闭了。
一进门我先去看了特展。展览梳理了博物馆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还把不少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的压箱底宝贝都展了出来,也算不虚此行。不过正好赶上免费讲解,人有点多。听了一会儿,内容基本是些老生常谈。比如说到镇馆之宝中排名第二的宋钧窑鼓式洗,说是上世纪60年代文物商店下乡“捡漏”得来的——这故事几十年前就在《青岛日报》副刊上登过了。于是我索性先上楼,逛常设展览。
传说已久的宋钧窑鼓式洗

话说青岛博物馆有个优点,就是人少。外地游客一般不会专程为它来青岛,本地人要么对博物馆不感兴趣,要么觉得这儿没什么可看的,宁可去外地挤网红博物馆。其实小博物馆同样有看头。
上楼后我意外发现,以往几次都关着门的《左臂丹青——高凤翰书画艺术陈列》这次居然开放了。青岛原本是个小渔村,古代没出过多少名人,要论艺术家,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胶州的高凤翰了。以前青岛的说法是高凤翰是“扬州八怪”之一。众所周知,“扬州八怪”其实有十几个人,并列第八的名头也没什么意思,所以现在博物馆介绍他是“扬州画派”画家,不再提“八怪”之说。他的“怪”在于用左手写字作画——但他并不是天生左撇子,而是中年右手病废,不得已改用左手,反而因此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早期的右手书潇洒飘逸

后期的左手书风格迥异。这是镇馆之宝之一的清高凤翰绢本设色寿石百合图轴,注意落款“老阜六十五岁左手”。

这个展览本是“常设陈列”之一,但所谓“常设”却长年不开放,简直像个笑话。既然这次开了,自然要好好欣赏。结果刚看第一幅,就发现旁边标注着“复制品”。

转了一圈,真迹只有五六件,这可真是天雷滚滚。在一级博物馆里这么集中地看到复制品,我还是头一回遇到。别的博物馆展出复制品,一般会注明原件在哪里,但青岛博物馆完全没有标注。也许真品就收在本馆库房里舍不得展出?又或者,胶州那边有个高凤翰纪念馆,会不会有一部分在那里展出?像上博这样的大馆,很多书画的展出时间其实也不长,但是人家的藏品多,可以始终用不同的真品流转。青岛可能是条件所限,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展览方式实在有点掉价。以前在城阳区博物馆看敦煌展,虽然也是复制品,但人家一开始就说明是临摹壁画和3D打印的洞窟复制品,还介绍了壁画是怎么临摹的。青岛这个展,不如改叫“高凤翰书画修复与复制展”,讲讲书画怎么保护、怎么复制,拿部分真迹和复制品做对比,让大家看看复制效果,反而更有教育意义。
不过青岛博物馆也不是只有雷点,也有惊喜。首先是《彩瓷聚珍——馆藏明清瓷器陈列》。我向来对明清瓷器不太感冒,因为在南京博物院见得太多了——南博扣下的故宫文物里,一大部分就是明清瓷器。青岛展出的不到一百件瓷器,珍贵程度当然没法跟南博比,但说明写得特别详细。比如明朝早、中、晚期青花的区别,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是怎么回事,什么是五彩、斗彩、粉彩……对照着实物看,无用的知识顿时增加了不少。
釉里红菊纹缠枝盏托

青花釉里红草虫纹碗

斗彩八卦纹盘

粉彩牡丹纹盘

《古钱今说——馆藏古代钱币陈列》也很有意思,最大特色是介绍了不同时代钱币的购买力。比如根据云梦秦简《司空律》中“石卅钱”的记载,一枚半两钱可以买四斤粟,相当于现在的两斤。这么小的一枚钱竟能买两斤粟,那要是买不到两斤怎么办?果然,旁边又引《汉书·食货志》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原来汉朝反其道而行,粗制滥造的钱反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当然,这种介绍虽然有趣,却过于简略。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货币购买力其实差别很大,完全可以选一个资料齐全的朝代,展开更细致的说明。
再借花献佛,分享一个有趣的无用知识:王莽被称为“古今第一铸钱手”。他搞过四次币制改革,先后铸造的货币有三十多种,严重扰乱了货币流通。但他铸的钱特别精美。
新莽时期“一刀平五千”刀币,“一刀平五千”指一枚错刀值五铢钱五千

总之,青岛市博物馆虽然有雷人之处,却也很有看头,感觉在有限的条件下工作人员尽力了。对我来说,逛博物馆的重点不在于展品有多珍贵、数量有多庞大,而在于有没有特色,环境是否让人静得下心,策展有没有用心。和青岛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一星期前刚去过的河南博物院——那里的展品简直堆积如山,光是春秋时期不同小国的青铜器就各有特色,看得人应接不暇。但馆内拥挤不堪,空气也不好,看得人头昏脑胀。不是河南博物院不好,而是半天时间在那里只能走马观花看得心浮气躁,反倒是在青岛博物馆这样的小馆,针对某几个不大的点,能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欣赏文物未必需要大和美,通过普通一些的文物一样能学到很多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