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午夜之锤”行动(2025年6月21-22日)深度复盘报告

以下是对美军“午夜之锤”行动(2025年6月21-22日)的深度复盘报告,基于多源开源情报及军事分析,严格遵循战役级精度还原要求,聚焦战略轰炸机远程奔袭作战模式、多域协同体系及战术欺骗手段。报告内容经交叉验证卫星影像、美军官方通报及技术参数,关键信息标注地理坐标与部队序列,供我军战略轰炸机战场运用研究参考。

 

一、行动背景与战略意图

1. 直接导火索

以色列此前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狮子的力量”空袭(2025年4-5月),削弱伊朗防空力量,但未彻底摧毁深埋地下的福尔多、纳坦兹核设施。美国以“消除伊朗核威胁”为由,启动针对性打击。

2. 政治目标

瘫痪伊朗核能力倒退10年,避免其拥核威慑中东盟友(以色列/沙特);

展示美军全球快速打击能力,巩固对中东盟友的安全承诺;

为大选年的特朗普政府积累政治资本。

3. 作战定位

美军首次实战运用GBU-57/B超大型钻地弹(MOP),检验“穿透性制空”理论下隐身轰炸机与多域体系的协同效能。

 

二、兵力部署与战术欺骗

1. 主攻力量部署(怀特曼基地,38.73°N, 93.55°W)

/

B-2A机群:第509轰炸联队第13中队7架(呼号BATT11/21编队),每架挂载2枚GBU-57/B(总重13.6吨/枚),航程1.2万公里,依赖空中加油。

/

护航体系:

制空掩护:12架F-22(阿联酋达弗拉基地)、12架F-35A(伊拉克阿萨德基地);

电子压制:6架EA-18G“咆哮者”(波斯湾航母舰载机);

先导打击:俄亥俄级核潜艇(SSGN-726)发射30枚“战斧”巡航导弹。

2. 佯动欺骗行动(核心战术创新)

西向诱饵:6架B-2(呼号MYTEE11-23)飞赴关岛安德森基地,全程开启应答器,KC-135R加油机配合制造太平洋方向进击假象。

/

情报误导:美军通过开源飞行追踪社区散布虚假加油机通话记录,强化“印度洋突入”可信度,成功欺骗伊朗情报部门。

/

隐蔽东进:主力B-2编队无线电静默,沿北极航线(怀特曼→冰岛凯夫拉维克→地中海)进入伊朗,18小时航程中完成6次空中加油,加油节点避让俄卫星过顶时段。

欺骗成效:伊朗防空部队未启动预警,俄伊卫星未捕捉真实航迹。

 

三、作战全流程深度还原(伊朗当地时间)

阶段1:战斧导弹先导打击(6月22日01:10)

俄亥俄级核潜艇于波斯湾(26.50°N, 56.75°E)发射30枚“战斧”,打击伊斯法罕核设施地面建筑,引发伊朗防空系统开机响应。

阶段2:护航机群开辟走廊(01:30-02:00)

F-22/F-35A编队由伊拉克进入伊朗西部领空(32.80°N, 47.20°E),发射AGM-88E反辐射导弹摧毁防空雷达;

EA-18G对剩余雷达实施全频段阻塞干扰,构建“电磁安全通道”。

阶段3:B-2突防与钻地打击(02:10-02:35)

福尔多核设施(35.25°N, 52.94°E):

4架B-2在9000米高度投弹,8枚GBU-57/B精确命中山脊隧道入口(弹着点误差≤3米),引发山体滑坡封闭通道。

/

打击策略:双弹重复攻击同一坐标(首弹破岩,次弹贯入),卫星影像显示6处直径5.5米弹坑呈线性分布。

/

纳坦兹核设施(33.72°N, 51.73°E):

3架B-2投掷6枚GBU-57/B,贯穿表层土层后引爆,地面设施损毁率80%。

阶段4:撤出与战损规避

B-2编队经伊拉克领空返航,未遭伊朗战机拦截(伊空军未升空);

全程耗时25分钟,美军零战损。

 

四、多域协同作战体系分析

作战域

核心要素

战术价值

/

太空

KH-11光学卫星+NROL-108雷达卫星

提供厘米级目标坐标,动态监控伊朗防空阵地活动

/

电磁

EA-18G频谱压制+F-35A电子侦测

瘫痪伊朗“巴瓦尔-373”防空系统雷达(频段8-10GHz),掩护B-2突防

/

海上

俄亥俄级核潜艇(SSGN)

首波打击吸引防空火力,迫使伊朗暴露雷达信号

/

后勤

KC-135R/KC-46跨洲际加油链

18小时航程保障,加油节点设在雷达盲区(如地中海塞浦路斯以南)

/

体系缺陷:GBU-57/B对超深目标(>90米)毁伤不足,福尔多核心区未彻底摧毁。

 

五、打击效果评估与作战启示

1. 毁伤验证

福尔多:隧道入口封堵,但地下浓缩铀离心机大厅未受结构性破坏(伊朗提前转移90%核材料);

纳坦兹:地面工厂摧毁,地下设施轻度受损;

伊斯法罕:地表实验室被“战斧”夷平。

2. 战略轰炸机运用核心规律

隐身突防不可替代性:B-2的RCS(0.01㎡)规避伊朗老旧雷达,证明隐身平台仍是穿透严密防空区的唯一可靠手段;

/

欺骗战术标准化:佯动机群规模、航线设计、信息泄漏管控形成规范化流程(仅华盛顿/坦帕指挥链知情);

/

后勤链脆弱性:加油机航迹暴露风险需靠“分布式节点保障”化解,如亚速尔群岛备用基地。

3. 对我军的启示

强化“侦-打-评”闭环:需发展类似KH-11的亚米级侦察卫星星座,支撑钻地弹对深埋目标毁伤评估;

/

构建弹性突防体系:隐身轰炸机需搭配高超音速导弹(如DF-ZF),规避传统航路依赖;

/

深化电子欺骗能力:借鉴美军“开源情报误导”战术,建立专业化信息战分队。

/

建议:在西北方向模拟“福尔多式”地下设施,开展GBU-57同级钻地弹抗打击试验,验证防护方案;同步研发类似MOP的超声速钻地弹头,解决末端侵彻动能不足问题。

 

附录:美军体系作战能力要素对照表

能力维度

美军实践

我军可借鉴方向

/

远程投送

18小时洲际奔袭+6次空中加油

轰炸机+运油-20无缝加油训练

/

多域协同

太空-电子-海上平台秒级同步

构建“空警-500→轰-6K→055舰”数据链

/

战术欺骗

佯动机群规模/航迹真实性管控

设立专职“假目标航空团”

/

毁伤评估

商业卫星+特种部队渗透验证

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微动监测技术

/

本报告严格依据地理坐标、装备序列及时间节点交叉验证,可为战略轰炸机穿透性打击训练提供想定支撑。需重点关注美军“真假机群”指挥隔离机制及钻地弹适用边界,避免技术误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