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陈建功:数学与天才有何关系
撰文 | 陈建功
许多人说:“数学是要一种特别天资的,假如没有这种天赋的资质,想学点数学,一定弄得劳而无功了;数学是专配‘天才’学的东西。”
“天才”是怎样的一种人,我们虽然并不十分清楚,大约是指着那些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灵敏异常的一类人说的吧!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可是有些学生子,相信了上面所说的话,课堂上一回子听不懂教师所讲的数学,或是一时看不懂数学书上的理论,他们就以为“我不是天才,用功和不用功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何苦埋头案上,自寻烦恼呢!”
但是作者常常想着,以为凡是经过了入学考试的学生,只要忠忠实实去用功,——书上所讲的事情,仔仔细细的去看,一遍看不懂,再看一遍,决没有看了四五次不懂得道理;遇着问题,个个做过,今天做不到,明天再来,千万不要一个问题到手,只想了五六分钟,做不出来,就去问别人。——不但可以把学校的数学课程全部了解,并且自家还能够发生出许多疑问来呢!这类的疑问,就是创造的曙光。
我们把历史上的人物,随便举几个出来谈谈吧。
阿贝尔是19世纪初叶,生在挪威国的一个青年,他在数学上的发明很多,所以无论怎样简单的数学史上,总略不去讲阿贝尔的一页。他在28岁的时候就死的,去年适逢他的百年祭,挪威的人民举国若狂的来纪念他。于是乎许多人就说:“阿贝尔是天才,阿贝尔是天才!”像这样无条件的赞美,我们是不可以同声相应的。推原这种赞美的动机,大约是只注意到他的伟大,和他的早死,而不注意到他所以能够成功他的伟大的缘故。
阿贝尔在20岁的时候,进了大学,便天天把欧拉、拉格朗日、勒让德那些数学大家的著作来念,反复熟读的结果,就熟能生巧,发明了许多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想得到,阿贝尔的许多发明,不是从天上坠下来的,乃是他用了苦功,并且深思不倦的结果。
阿贝尔临死那一年,法国有一个青年,名叫伽罗瓦——巴黎高等工业学校的入学考试,两次落地之后——进了巴黎师范学校(中等程度)。其第二年(1830),伽罗瓦因为参加了革命运动的缘故,入狱数月;又二(1832),他为恋爱问题,决斗一场就死。这样说来,伽罗瓦是一个活泼非凡的青年,而且在世上只有二十一年的短期,似乎在学问方面,他是一定落伍了。可是作者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天天见到这个伽罗瓦的肖像和牛顿那些大家的肖像,挂在一块儿;这分明伽罗瓦也是一位数学大家。
老实说,像伽罗瓦那样的大发明,数学界中能有多少呢!无怪乎大凡懂一点伽罗瓦的学说的人,都说他是天才。但是历史书上说:拉格朗日,勒让德,雅可比,这些数学大家的著作,伽罗瓦是常读的。要知道这些数学家的著作,是很难懂的,而且分量也是非常多的;假如没有仔仔细细的去攻钻,非但得不到一点新意见来,甚至于原著的真意也不能理解清楚吧!
伽罗瓦或许比普通的人读得快一点,然而总要用一番苦功,才能达到精通的领域吧!所以我们敢说:伽罗瓦的发明,不是从天上坠下来的,乃是熟读名著和深思不倦的结果。
当伽罗瓦五岁的时候,德国产生了一位大数学家,名叫魏尔斯特拉斯,他做大学生的时候,并非念数学的,乃是法律科的学生,数学不过自修自修罢了;出了大学,他去当中学校的习字和体操教师;一直到了四十八岁的时候,才做到柏林大学的数学教授。为什么缘故,一个学法律的人,能够变成一个数学大家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只要记起他的一件轶事来,就可以明白一二了。魏尔斯特拉斯做中学教师的时候,有一天他把早上八点钟的课,忘记去上了,于是乎那中学的校长就走进魏尔斯特拉斯的房间,去查明缺课的缘故,校长看见他正在研究数学,热心的了不得;魏尔斯特拉斯一见校长进来,他就说:“莫非天已明了么?”其实他对于他的一件重要创作,第一天晚上,已经有了头绪,不知不觉就弄到天明了。魏尔斯特拉斯这样的热心研究,拼命用功,才成了数学家,难道我们一定要把“天才”的头衔加给他么?
作者的一个先生说的:他有一次在欧洲,和十几个数学家聚谈,其中有一个人说:“现今的数学家,恐怕要算希尔伯特为第一名了!大家都无异议。于是又有一个人问:“ 第二名是谁呢?其中有一法国人说,勒贝格如何?其中别一人起来反对,所以勒贝格的第二名,不能全体同意。一个丹麦人说:“波尔 (Harald Bohr) 如何呢?”其结果也不能得全体通过。又有一个美国人说:“伯克霍夫如何呢?”大家都说:“伯克霍夫的数学,虽然不错,可是第二把椅子,恐怕还轮不到他吧!终于这个谈话会,没有把这个问题决定。
听了这段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希尔伯特是当今的一位数学大家了。可是作者还有一个先生,他有一次去见希尔伯特,希尔伯特对他说:“我下星期因为要到某处去讲演一小时的数学,我预备得一个星期了。”我们试想想看,这样子的一位数学大家,去讲一小时的数学,竟费了一星期的预备功夫,可见希尔伯特也并不见得是一看就会一听就懂的吧?
拉拉扯扯说得不少,读者诸君,对于“数学和‘天才’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么?”的质问,或许能够回答他几句了吧!
1929,浙江大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和乐数学”,原载《中学生》,出版日期:1930 期号:第2期 ;页码:59-63。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