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维豆奶,为什么不快乐也不开怀了?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一边是通过降本增效实现的短期利润回升,另一边则是尚未解决的收入下滑与再度浮现的合规风险,老牌国民企业维维股份转型道阻且长。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让维维豆奶走进了千家万户。早在1994年,维维豆奶就拿出1亿元拿下了央视1995年黄金时段广告,成为“亿元标王”。

然而现如今,维维豆奶投广告越来越少,2020年上半年时广告费还花了3700多万,到2025年上半年,广告费仅219.5万元。

广告投得越来越少的维维股份,在错失消费升级的趋势后,正逐渐被人淡忘,这家企业也正面临严峻的转型困境。

就在不久前,维维股份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曾显示出盈利改善信号,其上半年扣非净利润达1.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6.7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严格的成本管控,其中营业成本降幅远超营收降幅,同时财务费用因融资成本下降而近乎归零。

500

图源:维维股份2025年半年度报告

然而,在利润指标向好的另一面,公司营收已连续第五年下滑,上半年营收15.21亿元,同比再降12.76%,核心豆奶业务增长依然乏力。

一边是通过降本增效实现的短期利润回升,另一边则是尚未解决的收入下滑与再度浮现的合规风险,维维股份作为老牌国民企业的转型之路,显然仍需在经营效率与管理规范两方面同时经受考验。

01

盈利改善,难掩营收困局

维维股份最新财报呈现出一组矛盾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营收15.21亿元,同比下降12.76%,延续了自2020年以来连续第五年的下滑态势;但其扣非净利润却同比增长56.78%,达到1.09亿元。

这一反差背后,成本控制成为利润增长的关键。上半年维维股份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6.84%,降幅明显高于营收降幅,财务费用从去年同期的322.6万元降至6.5万元,降幅达97.99%,主要得益于国资入股后融资成本下降。

500

图源:维维股份2025年半年度报告

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444万元转为3.7亿元,存货金额同比下降32.52%,表明终端回款与库存周转效率提升。

面对行业变化,维维股份也在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8.34%至414.9万元,为近年同期最高,试图通过产品创新打开局面。

然而,增收乏力仍是维维股份当前面对的一大难题。在上半年营收下滑之前,2020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47.99亿元降至36.56亿元,累计缩水超23%。

分业务来看,今年上半年,占营收主体的固体饮料类收入为7.69亿元,同比下降5.03%;动植物蛋白饮料类收入1.66亿元,微降3.41%。仅有规模较小的精制茶类实现增长。

这与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的整体趋势形成反差。该行业预计2025年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燕麦奶、椰基饮品等新品类增长迅速,而维维股份仍主要依赖传统豆奶粉等产品,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

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质量的波动。维维股份毛利率从去年四季度的36.82%回落至今年一季度的24.73%和二季度的24.62%;净利率也从去年四季度的17.09%降至二季度的7.3%。这表明当前利润改善更多依赖短期成本管控,而非产品溢价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渠道结构亦反映出这家企业的增长困境。2024年,维维股份经销商收入从18.13亿元降至17.35亿元,2025年上半年未见明显复苏。在行业渠道加速向线上与社区转型的背景下,维维仍高度依赖传统经销体系,难以有效触达新的消费场景和客群。

当前,维维股份虽在利润与现金流层面实现阶段性修复,但在收入增长、产品结构与渠道转型等更深层问题上,尚未找到可持续的突围路径。

02

豆奶大王,陷入产品老化泥潭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的广告语曾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今,这家“中国豆奶大王”正面临产品老化与行业激烈竞争的双重挑战。

维维的品牌根基一度非常牢固。自获评“中国豆奶大王”后,公司凭借小包装豆奶粉这一创新形态,将豆奶从区域食材推向全国,塑造了冲调豆奶的消费习惯。

2000年登陆A股主板,很快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豆奶粉品类长年稳居行业首位,截至2023年累计销量突破700亿袋,维维股份构建了深厚的品牌认知护城河。

在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尚未成熟的阶段,维维的先发优势几乎难以撼动。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公司战略的摇摆。在豆奶领域确立优势后,维维一度展开盲目多元化,跨界地产、白酒等领域,资源分散导致主业投入不足。

新盛集团作为国资股东入主后,曾提出“生态农业、大粮食、大食品”战略,但主业聚焦仍显不够,未能及时应对豆奶品类的消费变革。2020年起,公司营收从47.99亿元持续滑落至2024年的36.56亿元,传统产品增长见顶,新业务未能形成有效支撑。

500

图源:维维股份2025年半年度报告

而在维维徘徊不前的几年间,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已发生深刻变化。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2025年行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Z世代和精致妈妈群体已占总消费人群60%以上,低糖、高蛋白、功能性产品成为主流,燕麦奶和椰基饮品为两大热门。

竞争格局的白热化进一步挤压维维的生存空间。行业头部企业如养元饮品凭借“健脑”定位占据核桃乳市场约八成份额,2025年入选“全球非酒精饮料品牌价值50强”;承德露露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1%,其中杏仁奶系列增速达248.62%。

同时,OATLY等国际品牌以高端化打法切入,旺仔、李子园、三只松鼠等跨界品牌也纷纷入局,行业竞争已从单一品类扩展至全产业链。

面对激烈竞争,维维的产品短板愈发突出。2025年上半年,固体豆奶粉仍贡献公司过半营收,其早餐冲调属性与年轻人追求便捷、即饮的需求严重脱节。

同质化竞争令维维陷入被动。在传统豆奶粉市场,产品配方和包装趋同,缺乏技术壁垒的维维被迫参与价格战,利润持续承压。而在燕麦奶、椰基等新兴赛道,其布局节奏又显著慢于行业。

500

图源:维维股份2025年半年度报告

事实上,早在2017年液态豆奶趋势初显时,维维就因反应迟缓错失转型窗口;如今面对愈加多元的植物蛋白品类,其市场响应能力仍未见改善。

维维的困境在传统食品企业中颇具代表性,依赖单一爆款产品的模式,在当下快速迭代的消费环境中已难以持续。而承德露露通过聚焦杏仁露品类实现稳健增长,养元饮品以功能化定位构建竞争壁垒,这些案例印证了“专注主业+精准创新”仍是行业关键生存法则。

维维既未充分捕捉年轻消费需求,也未能在核心品类上构筑差异化优势,陷入“老品增长见顶、新品接续不力”的困局。

03

合规风险下,老牌豆奶离破局还有多远?

近日,一笔来自黑龙江的6.45万元税务罚单,再次将维维股份推向合规问题的漩涡。尽管金额不大,但这家老牌食品企业近年已多次在合规层面“失守”。

在2017至2019年,原控股股东维维集团通过虚假支付货款等手段,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逾27亿元,最高年份占用金额相当于净资产的43.55%,直接导致公司在2021年被实施ST。

这笔被挪用的资金,不仅反映出公司治理的深层缺陷,也严重拖累了其主业发展。彼时维维正热衷于跨界酒业、房地产等多元业务,却因资金被占用导致豆奶主业创新滞后,市占率一路下滑。

即便在国资新盛集团入主、完成资金清偿并摘帽后,合规风险依然未能根除。

值得关注的是,维维近年推动的产品、渠道与供应链转型并非没有成效。

产品方面,维维与江南大学共建研发中心推出的高端豆奶粉销量呈上升态势,子品牌“百分植”入选部分年轻消费者关注的植物基榜单;渠道上淘汰低效经销商,新增优质伙伴,线上收入占比有所提升;供应链则依托国资背景实现采购成本下降4.2%,推动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大幅增长56.78%。

500

图源:维维股份2025年半年度报告

然而这些成效更多体现在“降本增效”的短期维度,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持续出现的合规污点正在侵蚀其转型所依赖的信任基础。

在植物蛋白饮料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品牌信誉与创新速度已成为关键竞争力。维维屡次出现的合规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年轻消费者对“百分植”等新品的尝试意愿,也会动摇本就脆弱的经销商信心。

此外,如果引发持续的监管关注,维维的资本运作空间也可能受限,影响后续供应链整合与新品推广的资源配置。

从转型周期来看,维维股份仍面临合规修复与增长重建两道关键关卡。

维维需将内控体系彻底下沉至各子公司与业务单元,建立覆盖税务、质量与资金的全程监控机制,杜绝“小违规引发大风险”的隐患,长期则要通过合规运营重建品牌信任,将“国民记忆”有效转化为Z世代的消费认同,真正破解传统渠道依赖症。

食品企业的系统性转型通常需要3至5年周期,若未来1至2年内不能彻底堵住合规漏洞,并推动新品与新渠道形成规模效应,这家老牌企业在植物蛋白饮料迈向3000亿规模的行业浪潮中,份额或将进一步萎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