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伯数字”看阿拉伯国家历史的辉煌

中东在古时是一个范畴很大的地域,尤其是罗马帝国分离为东西罗马后,东罗马(拜占庭)一度在小亚细亚的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建都达一千多年。

“阿拉伯数字”当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是印度发明的,但由于阿拉伯地域占据中东的地理位置,东临亚洲,西接“今欧洲”,在人类文明史上对东西两侧的东西文化、文明和商贸起到一个重要的桥梁和沟通作用。我相信很多人会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就回复的,并且还会冲上热评顶,拭目以待吧。

这里讨论阿拉伯文明,需要重新对古地理的“东西方”要有一个起码的认知,那就是中东以东的包括波斯、印度、以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东大为“东方”;以西的为“西方”,包括北非和今某些阿拉伯国家,然后才是欧洲。

所以谈论古文化古文明,不要一看到“西方”二字,就和“欧洲”画等号,此“西方”非“彼西方”,更≠欧洲。

我们在讨论“东西方”的时候还需要知道一个地理知识,那就是“帕米尔高原”为中国以西的地理界线,新疆帕米尔高原以西,均为东大的西方,包括今天的东亚各斯坦国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谓“西学东渐”中的“西”,并非完全等于“欧洲”,而是泛指丝绸之路中“帕米尔高原以西” 的“岭西”,“岭”指的就是帕米尔高原的山岭,也就是下面地图紧邻巴基斯坦的边界

古丝绸之路时,东西方的交流包括冶金、牛羊、小麦等文明均从中亚包括各斯坦国等“西方之地”传到东大,而东大的丝绸等贸易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所谓的“西来说”,指的也是在帕米尔高原以西中亚斯坦以及印度、波斯、阿拉伯国家、欧洲在内的“西边”地区

当然,中亚斯坦国(中绿)承接的,又是中亚的“西边”例如小亚细亚(古罗马拜占庭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传播(墨绿)。

人类文明史的中线是以“中东地区”为东西两侧的;而东大的中线,则是以“帕米尔高原”为东西界线的。

搞清楚下面这个地图的地理位置,就不至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500

人类文明的起源来自四条河流

确定了“地域”概念,再来说文明起源,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四个起源包括:

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立楔形文字体系,形成早期国家形态。 ‌

‌尼罗河流域‌(埃及):公元前3188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开启古埃及文明。 ‌

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印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明,以哈拉帕文化为代表。 ‌

黄河流域‌(中国):公元前1566年商朝建立,标志着华夏文明进入新阶段。 ‌

这里所说的“文明”,是以文字出现为标志的文明,而非“文化”。

但是,文明起始是有先后的,从历史时间线上看,“人类文明史”最早起源于距今5500年前中东今伊拉克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

这如同商人看苏美尔人,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看秦始皇汉武帝那么久远,时差相差了两千年左右。

而“人类科学史”的起源则始于古希腊,后经罗马帝国发展,这些文明发展然后被中东各国所储藏、保留和传播,这就是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长达两百年

文化史-文明史-科学史,这是人类发展的不二过程

为什么说古中东的文明史与科学史曾经辉煌

一是“人类文明史”本来就起源于中东两河流域,具体在今伊拉克范围内,其苏美尔文明启发古巴比伦文明,再和古埃及文明一起,启发了古希腊科学。

二是阿拉伯世界又紧邻拜占庭(东罗马),罗马的科学则来自古希腊科学发展,同时阿拉伯世界还紧邻东边的印度河文明与科学。

总之中东阿拉伯世界同时受东西两边的科学发展的,想不辉煌都难

尤其是马蒙时代,在他推动声势浩大、耗时两百年的翻译运动,囊括了古希腊的哲学、数学、天文、医学、建筑等诸多范畴。尤其是穹顶风格的建筑,在中东地区更是比比皆是,古罗马万神殿的穹顶风格,至今影响着中东地区的人民,民工就可以徒手建起一座穹顶建筑来。

500

至于距今1500年今天还矗立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穹顶就更不用说了……

500

古希腊科学被中东阿拉伯各国翻译,中世纪又传回到欧洲,再度被罗马人以拉丁文语言翻译回去。其中,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后,拜占庭帝国的精英成为奥斯曼帝国下的“法纳尔人”,其后这批“法纳尔人”贵族贵族迁移逃往西欧,尤其是意大利(如威尼斯、热那亚),他们携带的古希腊-罗马文献和知识,促进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成为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先驱的科学基础。

古印度的数学无疑是影响全人类的,这其中就包括印度的“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全球之旅

古印度数字的全球之旅,这是一场从印度到阿拉伯,从阿拉伯到欧洲符号革命,今天全球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一场源于印度的笔尖革命。

尽管我们十分鄙夷印度阿三,但的确在公元前后,印度数学家发明了0的概念和10进位制制,让每个数字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价值。印度的数学理论至今在全世界有占有一些之地。

印度的这套“阿拉伯数字”系统简洁高效,书写与计算效率远超罗马数字III,IV ,V ,VI,VII ,VIII 的笨拙叠加,于是阿拉伯学者成为这场革命的伟大中介。

印度最早在‌公元3世纪‌开始使用零的概念,主要用于表示数字中的空位。这一时期,印度数学家在十进位数字系统中引入了"黑点"(·)作为占位符,用于填补空位。 ‌

500

0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公元5世纪‌:《毗奴哈达僧伽》文献首次使用"kha"符号表示空位,但未形成独立的数字概念。 ‌‌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婆罗摩笈多在《婆罗摩修正体系》中明确零的运算规则,包括"0加0=0、0乘任何数为0"等基本法则,确立了0作为数字的合法地位。 ‌‌

500

0是可以计算了,和中国历史上引入0之前的“零”有本质的不同,华夏的零以“空位”的面貌是不参与计算的,乘法九九表中从1乘1得1开始,就是没有1乘0得到几的问题。而中国直到晚清时的记账先生对账本的记录简直就是天书……

阿拉伯学者接触到印度数学瑰宝后,立刻意识到其潜力。在“巴格达智慧宫”的翻译运动中,学者们不仅热情接纳了这套数字,更将其融入自己的数学体系,并随贸易路线传向四方,这其中,“0”的概念在计算中已经不是中国先秦时期时期的筹算中“空位”的意义了,也即十位数字是“0-9”,而非“1-10””。

不知道有多少人探讨过“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是从1点还是从0点开始?24点和0点都是一个表符(12点),有啥区别?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在长假算错了时间结果被收费全程的!😂

“阿拉伯数字”真正的革命性突破则发生在后来的欧洲。

‌印度数字系统在公元7至8世纪传入阿拉伯世界(不知道小白读者如何换算八世纪这是公元哪一年期间),经阿拉伯数学家改进后,于9世纪初通过商人和学者传入欧洲。然而起初遭遇欧洲保守势力也就是罗马数字系统(III,IV ,V ,VI,VII ,VIII… )的抵制,视其为异教徒符号,欧洲用了近300年才完全接纳他。但凭借计算优势逐渐获得认可,也就是直到1202年,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计算之书》的出版,才标志着阿拉伯(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正式接受。

这场符号革命意义深远,它取代了繁琐的罗马数字,让复杂计算变得直观可行。“阿拉伯(印度)数字”不仅推动了商业发展,更成为现代科学诞生的基础工具。从牛顿的微积分到计算机的二进制,无不建立在这套简洁的阿拉伯数字符号系统之上。阿拉伯数字的全球之旅是人类智慧交流的典范,它源于印度,经阿拉伯世界传递,最终在欧洲点燃科技革命的火种。

这套看似简单的符号,实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伟大钥匙,彻底改变了我们记录计算与思考宇宙的方式

所以认知是一个大问题,井底之蛙的认知只有碗底圈那么大……🤣

古伊拉克的巴格达智慧宫在阿拉伯文明中的贡献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伊拉克似乎看不上眼,但伊拉克在五千多年前苏美尔文明(不是文化)尤其是楔形文字时,则是人类文明史尤其是法制的起源,文字,是“文化”发展到“文明”阶段的标志,这一点是包括中国考古界高度认同的。

说百年翻译运动就不得不提到“智慧宫”。

苏美尔文明三、四千多年之后的巴格达“智慧宫”(Bayt al-Hikmah)是伊斯兰黄金时代(约8-9世纪)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的重要学术机构,根据最新考古和文献研究,其具体位置位于伊拉克阿拔斯区的东南区域,靠近历史古迹的光团处。 ‌

智慧宫由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和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相继推动建立,830年正式成为综合性学术机构。在马蒙哈里发推动的百年翻译运动时期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涵盖了翻译、科研、图书馆等功能。其图书馆收藏了希腊、波斯、印度等地的数万册典籍,并设立翻译局集中整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这其中包括哲学、数学、天文、医学等等著作,几乎是全方位的翻译。 ‌‌

由此可以看到,古希腊虽然被古罗马灭了,古罗马又被奥斯曼帝国灭了,但是古希腊科学文明史却被古罗马以及中东继承下来。尽管伊拉克智慧宫后来据说是被蒙古人西征时给摧毁了,但中东地区各国承接起的人类科学史,却最终传向包括回传欧洲、以及东大在内的全球。

史学说巴格达智慧宫是被蒙古人西征后摧毁的,这是一个争论。

但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蒙古人占领中原建立起四大金帐汗国之一的元朝后,元世祖忽必烈在建朝第四年(至元四年),就在1267年邀请了波斯天文科学团队‌札马鲁丁‌波斯天文学家来到元朝上都(今北京)。

札马鲁丁‌向忽必烈进献天文仪器(如黄道浑仪、天球仪、地球仪等七种仪器),并引入了《回回历》,还有“弧形三角几何”的引入,国人再也不用《周髀算经》中勾三股四玄五的平面三角来计算定位了,中国天文专家郭守敬在札马鲁丁‌带来的波斯科学的基础上发明了“简仪”,而回历直到今天都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使用。

波斯的科学不是自创的,而是来源于以古希腊科学基础的阿拉伯世界!

中东的百年翻译运动,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文明,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拥有几百年的辉煌,并且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向东、西扩散,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数字系统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走向全球的原因!

中东世界伊斯兰的科学文明是如何衰败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宗教问题了。

提到中东,就不得不提到阿拉伯地区,提到阿拉伯,就不得不提到伊斯兰教

中东基本上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场类似基督教这样的宗教改革,这是伊斯兰教的问题。穆罕默德在创造伊斯兰教的时候,他更多的是借鉴了犹太教(不知道犹太人是否有授权),就是他希望能够把那种宗教生活和现实世界和谐地融在一体的这么一个宗教。

伊斯兰世界从百年翻译运动中,掌握了从哲学、在宗教、在思想史、在天文学、在医学在内的等等领域,使其几乎都在人类占有领先的这种地位。然而即便如此,它依然没有顺利地实现社会转型,即便经历了这么一个辉煌的长达200多年的翻新运动,最后依然还是偃旗息鼓了。

因为它的伊斯兰教深深的嵌入了他们的所有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要想来推动伊斯兰民族进行欧洲那样的宗教改革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宗教对科学的影响如此之大?

在百年翻译运动之初,阿拉伯地区是由马蒙哈里发(“哈里发”为伊斯兰教真主使者的继承人,马蒙为第七任国家首脑)推动的,马蒙哈利发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亚里士多德,他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有一个谈话,他问亚里士多德什么是最好的,如何界定最好的?

梦中亚里士多德回答马蒙说理性和歧视。

马蒙哈利发在跟他大臣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就说哲学是一个宗教义务。所以为什么在马蒙当哈利法的时代,会发生“两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世界的科学文明伴随着亚里士多德哲学发展到那么一个辉煌的地步,就因为他得到马蒙的支持与推动。

马蒙哈利发非常清楚的讲,哲学其实是一个宗教义务,他把理性和启示明显的融合在一起,马蒙就这样就大大推进推动了阿拉伯世界的这种思想解放,是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处在一个潜意识。

然而,在伊斯兰世界百年翻译运动过程中,伊斯兰还有另外一场运动也在进行,这就是逊尼派复兴(中兴)运动。

逊尼派复兴运动的人和搞翻译运动是两拨人,搞翻译的这拨人是以阿维罗伊为代表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而逊尼派这帮人是神学家,是教法学的。后来逊尼派复兴运动力量盖过了这个翻译运动的力量。

为什么呢?

因为逊尼派复兴运动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哲学是罪恶的,哲学不能证明神的存在。

为什么说欧洲进行了宗教改革,推动了宗教与世俗社会的分离,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此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得以大踏步的发展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500

但是伊斯兰教做不到宗教改革这一套,就更别说支持科学发展了。现在依然还有很多阿拉伯国家依然无法世俗化,中东阿拉伯女性是相当漂亮的,却偏要用头巾给遮住……🤣

所以以阿维罗伊为代表的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他们尽管曾经在思想上达到的辉煌,但是他们在神学领域处于劣势。所以逊尼派复兴运动这一帮人尤其是罕百里派等四大派别很快就盖到他们,他们认为不能用亚里士多德思想来诠释苦难经,伊斯兰应该拒绝这一套。

结果逊尼复兴派这一套占了上风,彻底的把代表古希腊、古罗马科学体系的阿维罗伊体系给压下去了,所以阿拉伯世界两百年翻译运动及其影响,就这样在逊尼复兴派的打压下无声无息的灭亡了,中东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民族就此走向低谷,并且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