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你来真的?

昨天,南航在广州发布了全新“机上餐食服务焕新升级计划”。

500

说起飞机餐,我自己都记不清到底写过多少篇了——只是这一次,南航的态度和动作,确实不一样,因为在我看到的规划里,已经超脱“好不好吃”的这个基础层面。

很多人听到“飞机餐要升级”,第一反应可能是:换汤不换药,又能怎样?

但南航这次做的,不是“厨师试验室”的动作,而是一次覆盖产品、服务、文化、体验、品牌五个维度的完整动作。

我们来拆分一下:

产品上:基于南航美食地图航线,实现“一季一焕新”,首轮上新32道秋季菜品(冬、春、夏季将各有符合季节特点菜品上新);

500

服务方式:全面引入新用具、新香氛,焕新服务流程;

500

航食逻辑:按季度开展旅客需求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和空中餐食特点,研发旅客喜爱的餐食、小吃、饮品等。

500

系统支持:营销端对接南航配餐系统,实现对航班餐食“单品维度”的展示,旅客在机票预订前即可获知餐食情况,提升预订体验,首期已覆盖所有“南航快线”,后续将进一步推广范围;

客户参与:“食尚品鉴官”机制上线,旅客可以参与航食菜单评价与产品开发流程。

500

这不是改了一顿饭,而是在整个飞行体验系统里,把“吃”这件事升级为“内容 + 接触点 + 反馈机制”的整合服务节点

在航司的世界里,“吃饭”不只是吃饭,而是整个产品能力与品牌肌理的具象呈现。

那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南航?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航司什么时候最“重视飞机餐”?我觉得是:行业开始恢复、旅客开始挑剔、竞争回归体验赛道的时候。

疫情之后的几年里,航司们的关键词是“活下去”“准点率”“票价”,餐食这个事情,并不是“最刚需”一栏。

但南航这次,反而选择在“整体市场还没开始反应的时候”,先一步把餐食翻新,说明两件事:

南航判断接下来比拼的不是价格,而是旅客“能记住谁”的能力

南航有能力把这件事真的做出来——不是靠说,而是靠体系支撑。

其实每当我们乘坐飞机,在航班上拿起餐盘的那一刻,到你打开餐食、真的品尝开始,每一个动作里都有航司是否“认真”的信号。

南航,明显是在认真了。

其实航空公司,一直是地方文化的“空中搬运工”,这次南航就特别强调“岭南味”。

比如老火汤、广府腊味饭、岭南百花鸡、一盅两件。这不是菜单炫技,而是一次“用餐即感知”的文化移植。

什么叫文化移植?你可能不会记得某道鱼做得多嫩,但你会记得——“我在南航飞机上喝了一碗靓汤”,很是鲜甜。

这是在你还没落地广州的时候,你就已经“尝到”了广州的味道。这就是航空公司最值得投入的体验壁垒。

谁能让旅客把一次“搭乘”变成一次“记住”,谁就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多出一点分值。文化,是服务的润物细无声,也是品牌溢价的底色。

南航这次把“食尚品鉴官”作为机制推出,本质上,是想做一个客户反馈的产品化机制。(这里我要告罪一声,上面图中合影应该是有我的,可最近确实抽不开身,每天忙到只睡4个小时,睡觉前脑子都嗡嗡的——但不妨碍我继续为南航餐食体验的提升尽一点自己的力量。)这些年我总能看到航司试图在方方面面转型,但难在哪?我觉得难在俩字儿:闭环。

就比如飞机餐这事,旅客提了意见——客服那边听到,乘务员飞机上见到,航司各种信息平台都能收集到,但这些声音,最后到底有没有成为体系决策的一部分?

所以南航这次宣布要这么做:

1.搭建产品评价与反馈端口;

2.将旅客体验数据回流至餐食产品决策;

3.明确周期与菜单迭代节奏;

在“企业产品决策—用户真实反馈”之间,做了一次系统级打通,这三点真的都很重要。

换句话说,以后对于飞机餐的意见,南航不会再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种情况,而是系统性的收集、分析,并迅速决策做出调整。

这在航空业,尤其是三大航央企里,是真不容易的。(因为改变很难)

我还想说一点:其实航空公司的服务,这么多年来都很难得到全部旅客的认可——任何行业都这样——这里面固然有着“千人千面”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重新做一遍的勇气,破而后立。

南航这次把“飞机餐”重新做了一遍,不是多了几道菜那么简单,而是试图把“用户接触体验”变成企业运营的输入源。

它愿意为“好好做饭”花功夫,那我作为旅客,也愿意为它这份“愿意”点个赞。

这次的发布会宣布了一次升级,也像是一家老牌航空公司在重新书写客户关系的方式,很遗憾我没能来到现场,但这份关注始终保持如一。

原来飞行,也可以“回味无穷”。

祝好,加油啊。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