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记(1):北极是只“金饭碗”

笔者10月15日到冰岛,是参加一年一度的“北极圈大会”,并参与组织和主持题为“中国的北极关系:战略竞争与务实合作”的圆桌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今年大会上唯一一场同时汇聚中、欧、俄、美学者的分论坛。由美国的中美研究中心(ICAS)和中国的北京对话共同主办。来自莫斯科的俄罗斯学者感慨——以往从莫斯科到冰岛只需四小时,而这次足足花了三十个小时才抵达,“原因大家都懂”。这或许象征着,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通往“对话”的路似乎都比以往更漫长,但仍值得跋涉。

500

北京对话特约专家洪农正在发言(来源:现场专家)

500

圆桌会议窗外(来源:作者)

这次圆桌的核心议题,是探讨如何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维护北极秩序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不少与会者都十分关心:中国将在北极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的北极政策是否保持了一贯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些问题背后,正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现实关切。

从空中俯瞰冰岛,地貌有如一只倒扣的不规则的碗——岛上分布着百余座火山与广袤冰川。这片奇异的地理语言似乎也在提醒政治家们:火山可能随时冲出炽热的岩浆;冰川之底或许埋藏着诱人的宝藏。但人类若被贪婪与争夺蒙蔽双眼,恐怕会亲手砸碎这只脆弱而珍贵的“金饭碗”。

500

雷克雅未克机场的欢迎壁(来源:作者)

北极资源极其丰富,被称为“第二个中东”。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拥有全球未开发石油储量的13%(约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的30%(约50万亿立方米),而格陵兰岛冰盖蕴藏了全球7%的淡水。随着气候变暖和破冰技术突破,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然而,地缘格局的变动让北极的未来更加复杂。一方面,俄、美、中、欧都在加强资源探索与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各方在北极秩序和利益分配机制上存在不同关切和诉求。尤其是北极战略地位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而中国所倡导的“普遍安全观”尚未得到少数国家的充分认同,安全层面的竞争也因此难以回避。

从治理角度看,北极理事会在气候监测、环境保护与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并非基于国际条约建立,法律约束力有限;再加上个别国家出于私利,限制其他国家参与,使得北极治理的公平性与权威性不足。在缺乏联合国层面制度保障的情况下,部分国家加紧资源争夺和军事存在,近年来的多次极地军事演习便是警示信号。

更早些时候,特朗普甚至提出“购买格陵兰岛”,并通过贸易战和航线限制等方式加剧战略竞争——这无疑为北极的政治冰层又添了一层寒意。

因此,如何在变局中守护北极的和平与合作,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议题。中国作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一贯主张开放、共赢、可持续的极地治理理念。面对当前理事会因乌克兰危机而陷入半停摆状态,我们更需推动多边沟通,探索新的协调机制。

也许,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一个权威性的北极协调机构,是理想的方向。但在此之前,各主要国家更应加强互信与沟通,让北极事务纳入一个稳定、安全、平等的国际架构。

希望这次冰岛会议,能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金碗会议”——既映照北极的冰雪之美,也为北极合作发挥“驱寒保暖”的作用。 

500

会场一角(来源:作者)

500

思辨与琴弦交织的会议(来源:作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