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护士止步科创板前夜!从年入2亿到全线停产老牌国货的上市梦碎
近期一则停工停产的停牌公告,为小护士(天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30年的发展史画上了戛然而止的省略号。这家1995年创立的老牌国货企业,曾陪伴几代国人成长,在距离2025年登陆科创板的目标仅剩一步之遥时轰然倒地,留下的不仅是业绩报表上的赤字,更是传统国货在转型浪潮中迷失方向的深刻镜鉴。
需要明确的是,此次陨落的“小护士”,与2003年被欧莱雅集团收购的同名化妆品品牌并非一家。后者曾以99%的品牌认知度位居中国第三大护肤品牌,而天津小护士则深耕妇婴卫生用品与日化领域,巅峰时期拥有27000平方米厂房、十余条全伺服生产线,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是区域市场公认的实力派企业。从疫情期间紧急改造生产线生产口罩的社会担当,到2014年启动资产重组、2020年跻身新三板创新层的转型努力,这家老牌企业曾一度展现出突围的潜力。
但科创板的“入场券”最终未能如期而至,反而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财报数据揭示了这场崩塌的必然性: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从1.42亿元逐年下滑至6541.53万元,净利润则从1894.63万元跌至连续2年半亏损,2025年上半年亏损额达150.63万元。营收腰斩与持续亏损的背后,是企业战略定位的根本性偏差——当“登陆科创板”取代“打磨产品”成为核心目标,实业根基的侵蚀便已开始。
科创板的核心逻辑是“硬科技”与“高成长”,但小护士的转型始终停留在概念包装层面。官网充斥着“资本化”“市场化”的表述,却难觅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回应。为迎合科创板对“科技型企业”的定位,公司淘汰中低端产品发力高端市场,但新品未能形成市场渗透,反而导致营收断层。这种脱离市场基础的转型,本质上是用资本故事替代实业深耕。
对比同为新三板转科创板的金达莱案例可见,监管层对企业真实经营质量的核查日趋严格,收入确认逻辑、核心技术实力等均会受到多轮问询。小护士既无核心技术突破,又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其科创板蓝图从一开始就如同空中楼阁。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在经营细节上的疏漏——2025年6月因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被罚的事件,暴露出其内部管理的混乱,与科创板要求的规范运营标准相去甚远。
小护士的倒下并非个例,而是国产日化品牌集体困境的缩影。在欧莱雅、宝洁等外资巨头与本土新锐品牌的双重挤压下,中华牙膏、隆力奇等老牌国货纷纷陷入“外患内忧”的绝境,小护士则精准踩中了转型期的三大陷阱。
2014年启动转型的关键节点,正是电商渠道爆发的黄金期,但小护士未能及时卡位线上市场。当新锐品牌通过直播电商实现弯道超车时,这家老牌企业仍在传统渠道中挣扎,最终陷入“线上无曝光、线下被挤压”的尴尬境地。正如隆力奇等品牌的教训所示,在渠道变革浪潮中缺位,等同于主动放弃市场话语权。消费者或许会因“童年记忆”驻足,但不会为渠道闭塞导致的购买不便买单。
在核心的卫生巾、纸尿裤业务尚未建立护城河时,小护士便盲目拓展至生活用纸、洗涤用品甚至口罩领域,战线拉得过长导致资源分散。这种多元化策略与索芙特当年的跨界失败如出一辙——后者因脱离核心业务的扩张导致资源稀释,最终陷入经营瓶颈。对小护士而言,分散的投入不仅未能带来新增长点,反而加剧了资金压力,在营收下滑时直接引发现金流断裂。
“国货情怀”曾是小护士的天然优势,但企业未能将其转化为品牌价值。反观百雀羚、珀莱雅等成功品牌,均通过产品创新与文化赋能实现品牌焕新。小护士既无技术升级支撑产品力,又无品牌运营激活用户认知,最终让“老牌国货”的标签沦为空洞符号。正如大宝被强生收购后丧失特色、中华牙膏被外资控股后份额下滑的教训,没有内核的品牌终将被市场遗忘。
如今,小护士公告中“积极推进恢复生产”的表述,在持续亏损与管理混乱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便生产线重启,其品牌信誉与市场份额已难以挽回。这家30年老企业的落幕,为所有转型中的国货品牌敲响警钟:资本市场从来不是拯救经营的灵丹妙药,电商渠道与品牌情怀也无法替代产品本身的价值。
从上海家化凭借六神、佰草集等品牌持续增长的案例可知,老国货并非没有突围可能。关键在于守住“产品为本、市场为纲”的底线——用核心技术回应需求,用精准渠道触达用户,用规范管理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