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来华参加全球妇女峰会的斯里兰卡女总理,有多特别?
2024年9月24日,54岁的哈里妮·阿马拉苏里亚在科伦坡宣誓就任斯里兰卡第16任总理,同时兼任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部长。这位出生于1970年3月6日的女性,以佛教徒的身份、独身状态,以及贯穿学术与社会活动的履历,成为斯里兰卡政治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图源:“斯里兰卡小妞”微信公众号
图源:“斯里兰卡小妞”微信公众号
图源:“斯里兰卡小妞”微信公众号
阿马拉苏里亚已抵北京,出席全球妇女峰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迎接。图源:“斯里兰卡小妞”微信公众号
一、成长:土地改革与跨文化教育的烙印
阿马拉苏里亚的人生轨迹,从起点便与斯里兰卡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兄姐各一人,父亲曾是南部地区的茶园种植主,母亲为家庭主妇,家庭整体持保守政治立场。1972年,斯里兰卡《土地改革法案》的推行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为解决土地不平等问题,政府限制私人农用土地规模,收回超额土地并低价补偿原地主,再分配给小农。
这一旨在推动土地国家化与社会化的政策,不仅重塑了斯里兰卡土地分布格局,更直接促使阿马拉苏里亚一家从茶园搬迁至首都科伦坡,也为她此后的教育选择埋下伏笔。
在科伦坡,阿马拉苏里亚进入了由锡兰圣公会创办的主教学院。这所诞生于英国殖民时期的私立基督教女子学校,以修女管理、强调服务与纪律的传统著称,与她的佛教信仰形成微妙呼应。1988-1989年中学期间,正值斯里兰卡内部政治暴力冲突加剧、全国中小学及大学纷纷停课,她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前往美国度过一年,这段经历让她在战乱之外,首次直观接触到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学术:从文学转向人类学的认知深耕
冲突中的求学经历,让阿马拉苏里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中学毕业后,她前往印度德里大学印度学院(1991-1994),最初计划攻读英国文学专业,却因接触加纳纳特·奥贝耶塞克雷(Gananath Obeyesekere)等人类社会学家的著作,转而选择社会学,并获得荣誉学士学位。
此后,她的学术路径愈发清晰:在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攻读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硕士学位,又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拿下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人类学的训练,为她此后观察社会不平等、性别问题、贫困现象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也成为她区别于传统政客的核心特质。
三、实践:从NGO到高校的社会关怀落地
博士毕业后,阿马拉苏里亚回到斯里兰卡,首先投身国际人道主义与发展领域。在非政府组织“Nest Sri Lanka”工作期间,她直接参与社区健康、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对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HIV/AIDS患者、儿童收容机构儿童等受歧视群体的帮扶。这段经历让她对“社会排斥”有了切身体会,也坚定了她推动社会公平的决心。
此后,她担任科伦坡法律与社会信托基金(LST)、妇女研究中心(CENWOR)董事会成员,这两个依赖国际基金与捐助、通过项目合作获取资金的NGO,进一步拓展了她在社会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视野。她还撰写了《斯里兰卡宏观经济改革的影响:工人下岗与提前退休》(2003)、《斯里兰卡部分地区的性别与贫困问题》(2004)等著作,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
2011年,阿马拉苏里亚加入斯里兰卡开放大学(OUSL)社会科学系,从讲师逐步晋升为高级讲师、系主任。入职首日,她便加入全国大学教师协会,甚至在收到正式录用通知前,就参与了人生第一次抗议游行。2012年,她投身大学教职工为期三个月的罢工运动——这场斯里兰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会行动之一,核心诉求是改善工作条件与争取公平待遇。
在高校期间,她的研究始终聚焦“国家与社会关系”“异议与抗争”“社会正义”“性别与儿童权利”,为日后进入政坛积累了深厚的议题储备。
四、从政:从政策研究者到政府首脑
阿马拉苏里亚的政治转向,始于对现实治理的失望。
2011-2012年,她通过一个由社会及政治活动家组成的网络(成员多为20世纪80-90年代人民解放阵线运动中的学生领袖),结识人民解放阵线(JVP)成员;2015年新政府上台后的治理成效,让她决定更直接地参与政治,并首次与政党建立合作关系。
图源:“斯里兰卡小妞”微信公众号
2019年,她加入全国知识分子组织(NIO)——这个涵盖10个主要行业、聚集150余名教授、律师等专业人士的组织,是全国人民力量党(NPP)的附属联盟成员,核心工作是为NPP制定国家政策框架。同年斯里兰卡总统选举中,她公开支持NPP候选人迪萨纳亚克,正式锚定政治立场。
2020年8月,阿马拉苏里亚以NPP(又称“全国人民力量联盟”JJB)全国名单成员身份当选斯里兰卡议会议员。
为专注政治生涯,她辞去了斯里兰卡开放大学的高级讲师职务。进入议会后,她的角色迅速多元:2020年担任公共账目与道德特权委员会成员、教育部长咨询委员会成员,以及调查卫生部医疗用品问题的公共账目委员会下属小组委员会成员;2024年任总理后,仍兼任议会道德特权委员会、公共账目委员会、女性议员核心小组、国际关系部门监督委员会、儿童妇女与性别部门监督委员会、动物福利核心小组,以及保障性别平等、解决妇女权利侵犯问题的议会特别委员会成员——这些职务,几乎覆盖了她长期关注的社会公平、性别平等、公共卫生等核心领域。
五、个人:信仰、兴趣与价值坚守
尽管长期在基督教背景的学校学习、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阿马拉苏里亚始终保持佛教徒身份,这种信仰背景让她在推动社会包容时,更注重不同群体的价值共存。她积极倡导性别平等、女性赋权与性少数群体(LGBTQ+)权利,曾在新西兰、美国等国的国际活动中发表演讲,直言“制度化歧视与社会排斥(基于性别、阶级、民族、宗教)仍是斯里兰卡社会的深刻顽疾”。
私下里,她热爱动物,家中饲养三只宠物猫,其中一只名叫Max——这种对生命的关怀,与她在公共领域推动动物福利、儿童权利的行动形成呼应。
从茶园主的女儿到人类学博士,从NGO工作者到大学教授,再到斯里兰卡总理,阿马拉苏里亚的人生路径,始终围绕“理解社会”与“改变社会”展开。她的学术底色与实践经验,能否为经历政治动荡与经济困境的斯里兰卡,带来新的治理思路,仍待时间检验,但她身上“学者型政客”的特质,已为该国政治生态注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转载自“斯里兰卡小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