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撕碎了欧洲绅士最后的假面具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波澜再起。
荷兰政府近日突然宣布,以维护“关键技术安全”为由,强行从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手中接管全球重要芯片制造商Nexperia。
就在欧洲政坛还在为这一举动振振有词时,中国政府随即予以回击,精准封锁Nexperia广东工厂的大批产品出口。
原本依赖中欧合作的欧洲半导体和汽车产业,立即面临陷入供应链危机之中。
过去很多年里,欧洲一直以契约与理性自诩,描绘出法治、文明、贸易开放的繁荣画像。
但荷兰政府这次“收回Nexperia”的野蛮做法,却如同一把斧头,砸在了文明神话的玻璃窗上。
从法律角度来说,Nexperia被中资母公司正式、合规收购,完全符合欧洲关于产业投资的所有程序和条款。
现在荷兰政府突然以笼统的“安全”之名行“私夺”之实,将国际规则和商业契约踩在脚下,本质上是对欧洲文明根基的公开背叛。
此次事件,荷兰政府的依据是《货物可用性法案》。这个自1952年生效的法案首次被启用。
官方理由是要“确保欧洲能够不受限制地获取由Nexperia(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以防止“荷兰及欧洲领土上关键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连续性受威胁”,并保护相关关键供应链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连续供应。
这一理由本身充满争议和疑点。
数十年来,无论地缘危机、能源冲突还是贸易封锁,这一法律都未被实际使用。
在整个冷战期间,面临苏联集团那么强大的压力,荷兰也未认为需要动用此法案,而此次首次启用的对象竟然是经贸合作伙伴中国。
此外,Nexperia所涉功率半导体并非军用要害器件,更不是民生基础物资,其主要供应对象集中在消费电子和汽车业,替代性和市场流通性都很强。
显然,真实动机远非所谓“国家安全”那么简单。
一是美国长期施压,要求其在对华技术管制上有所作为。
过去几年里,美国对欧洲盟友软硬兼施,持续逼迫其加强对华技术封锁,限制欧洲及荷兰企业如ASML对中国的出口。
由于在半导体领域对美市场依存,在安全战略上对美国和北约的依赖,荷兰只能就范。
荷兰在Nexperia事件中的“表演”,正是对美国压力和“盟友安全”大棒的一次无奈的“臣服”。
二是欧盟“技术主权”叙事与国内政治氛围推了政府动作。
近年来,欧洲政界不断炒作"中国技术威胁论"。荷兰国内民粹主义抬头,选民对"中国收购欧洲资产"日益敏感。
同时,欧盟对华政策从"战略伙伴"转向"系统性竞争对手",荷兰作为欧盟核心成员需要展示政策一致。
事件还暴露了当下一些欧洲国家在中美两强激烈博弈中的典型心态。
欧洲的现实是,在芯片与高科技赛道无力“自立”,既缺乏资本与研发能力,也无法聚合优势资源。但欧洲又不甘于沦为时代配角,更不能割舍其在美国主导体系里的“西方身份”,必须顺从于美国的调控。
荷兰有权选择盟友。但如果要跟随盟主的战略,损害中国利益,不可能不付出代价。
中国没有选择忍耐,而是在法律框架内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展开精准封禁了,直指欧洲制造业痛点。
一旦欧洲本土无法及时替代相关产能,随之而来的,不只是短期交付危机,更有欧洲企业对“营商环境”信心的动摇和资本流向的外溢。
荷兰的这一举使得欧盟所谓的战略自主,以及提升自身芯片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计划,更加虚无。
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资本技术,还是从地缘资源的角度来看欧洲的芯片能力,都表明欧洲只有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才有可能提升“自主化”。
但荷兰选择了对抗。
真正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利益和供应链安全,更是信任和声誉的坍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