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干政:千年历史警示与国家治理的永恒命题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虽显凌厉,却道出了资本若不受约束可能带来的危险。

         回望历史长河,从《盐铁论》的论辩到宋明清三代的政治实践,资本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命题之一。当商业资本越过经济领域,试图操控政治权力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命题,不仅是为了理解过去,更是为了照亮前行的道路。

500

      《盐铁论》记录了西汉时期关于盐铁专卖政策的大辩论,其核心在于国家是否应当控制关键经济命脉。贤良文学们主张“抑末利而开仁义”,强调国家必须限制商人资本的无序扩张,防止其侵蚀政治决策。这一思想背后,是对资本逐利本质的清醒认知——不受约束的资本必然寻求政治权力以扩大自身利益,最终导致国家利益让位于私人利益。桑弘羊等人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本质上是对资本力量的政治设限,是防止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

        历史的发展不幸印证了《盐铁论》的远见。宋代岳飞推行分田政策,触动了南方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这些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的地方豪强,通过其在朝廷中的代理人,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这一事件不仅是忠奸之争,更是资本力量对威胁其利益的政治改革的反扑。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不惜牺牲国家抗击外敌的核心能力,资本对政治的侵蚀已然危及国家生存。

        明中晚期的历史更是资本干政的典型样本。江浙地区的商业资本集团通过科举制度培养政治代理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这些表面上“清流”的士大夫,实则代表着特定商业集团的利益。他们在税收、贸易政策上为背后资本谋利,甚至在国家危亡关头仍拒绝必要的财政改革。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却国库空虚的困境,与这种资本集团通过政治代理人对国家资源的垄断密不可分。

500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明末清初的晋商集团。这些通过边境贸易起家的商人,在明清鼎革之际,为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不惜向关外满清政权提供战略物资和情报,其叛国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资本的逻辑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国家利益与商业利益冲突时,无约束的资本会选择后者,即使这意味着背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晚清“东南互保”事件则将资本干政的危险推向了高潮。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廷对外宣战时,东南督抚却在当地士绅商贾的支持下,拒绝执行朝廷命令,与列强达成“互保”协议。这一事件表面上保持了东南地区的稳定,实则开创了地方势力凭借经济实力对抗中央政权的先例,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资本在这里已不仅仅是影响政治,而是在关键时刻直接挑战国家主权和统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资本无序扩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资本本身并非罪恶,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当资本越过边界,试图操控政治权力时,就会变成危及国家治理的毒瘤。《盐铁论》的智慧,不在于完全否定资本的价值,而在于认识到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将资本限定在经济领域,防止其渗透和腐蚀政治决策。

       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同样面临着平衡资本与政治关系的挑战。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资本的全面排斥,而是构建一套有效的制度框架,让资本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无法干预政治进程。这包括完善政治捐款制度、防止官商旋转门、严格限制商业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等多方面措施。

        历史已经证明,要打破历史周期论,一个健康的政治体系必须保持对资本力量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建立一套有效遏制资本干政的制度体系。只有让资本的归资本,政治的归政治,才能确保国家发展不偏离公共利益轨道,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盐铁论》的古老智慧,在今天依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芒。

       而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在资本控制的各类信息平台上,还需认识根本、擦亮眼睛,不管这些商人喊着多么漂亮的口号,把自己的人设包装的有多么爱天悯人,都要清醒的认识资本的本质。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