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记(下)

说回到我们搬家这件事情上来,我们搬进新家的时候,书房和儿童房都没有弄好——书房没有电,儿童房不仅没有床,连墙都没有。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的——我太太跟妹妹睡卧室,我把电脑、1米宽的沙发床都放在了敞开的儿童房,工作睡觉都在那里,书房则暂时堆放杂物。馒头没有跟我们一起搬过来,而是留在了奶奶家——一来这边没地方睡,二来他在原来地方可以继续上公立幼儿园的暑托班,到这边就没有便宜的暑托班可上了。不过我每到周末都会把馒头接过来呆两天,他晚上睡在儿童房的飘窗上。

500

▲刚搬进去的时候,我临时呆在儿童房。考虑到儿童房地方小,我买的是50cm深的写字台,放上电脑非常局促

500

▲住在儿童房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墙

500

▲馒头过来的时候就睡在我床头的飘窗上

我暑假期间之所以公众号更新得那么少,其实就是因为一直在带娃——妹妹放假在家,为了让她少看点儿电视,我每天保证她至少2个小时户外活动。七月下旬受台风影响天气还算凉快,我经常趁着不下雨的档口带她出去逛,户外呆久都晒黑了;我对民乐城乃至惠南镇的探索,大部分时候都是带着妹妹一起进行的。而馒头周末一过来,我更是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经常会连着两天不碰电脑。我原来打算带全家自驾西部避暑的计划也泡汤了——一来装修几乎花光了我所有积蓄,没钱再出去玩儿了;二来装修收尾工作迟迟未完成,人跑不开;三来妹妹顺利被家对面的幼儿园托班录取,馒头也打算转到同一个幼儿园的中班,两个孩子入学转学的手续接二连三——8月2号妹妹老师家访、8月8号妹妹入学体检、8月16号妹妹家长会、8月20号馒头转学资料核验……如此一来自然是没法儿出远门,整个夏天都在上海靠空调避暑——毕竟就算放开了用空调,一个月也只要几百块钱。

馒头之前一直跟奶奶睡觉,所以跟奶奶最亲,最早跟他说要搬去新家时,他还吵着说要留在奶奶家、不要搬去新家,因此我本来有点担心馒头的适应问题。奶奶也舍不得馒头,说馒头不如不要转学了,留在她那里算了。就我而言,把馒头留给爷爷奶奶当然能轻松很多,但一来育儿是我自己的责任;二来生二胎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两个孩子相互之间有陪伴,可以一起成长;三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谈到过,让祖父母辈带孩子存在很多弊端,过度的保护和宠溺真的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参见《二胎两年随感》)。所以我很早就计划好,从2025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让馒头跟妹妹一起生活在新家,脱离爷爷奶奶的照顾。至于暑假刚好可以作为一个缓冲期,让馒头先适应一下。

去年带馒头进藏的过程中,我就发现馒头对于生活水平和住宿条件的“好坏”,已经有了非常准确的判断——比方说路上碰到住宿条件差的地方他就不洗澡,没有抽水马桶他甚至可以不拉屎(详见《雪域遛娃记(下)》)。当他来到我们新家之后,立马眼睛一亮,发现这是个好地方——啥都是新的,客厅地方大可以让他跑来跑去,干湿分离的浴室可以尽情玩水(原来卫生间用浴帘,他一撒欢就会把整个卫生间弄湿);一下楼就有很多玩儿的地方,外面的马路也是又大又宽又干净。我早上骑电瓶车带他去惠南老城区买菜,一开到老城区他就问我:“这里怎么这么破啊?”他在路边看到一座有着非常典型宾馆外观的建筑,问我这是不是宾馆,我说是的。他立马提出要去住宾馆,因为他跟爷爷奶奶出去住过宾馆,觉得住宾馆条件很好。我说:“宾馆有什么好住的?我们新家比宾馆还好。”他闻言表示认同,不再做声。

500

▲馒头周末来新家的快乐生活,每天就是忙着玩儿,极大考验了老父亲的体力

500

500

▲养两个娃的乐趣是1+1>2,痛苦则是1+1<2

500

500

▲关起门来一起做坏事

500

500

500

馒头对新家的一切都很满意,过得乐不思蜀,甚至连睡在飘窗上都很开心——飘窗虽窄,但孩子其实就喜欢钻这种窄小的地方,再加上我用沙发床的床头挡住了飘窗外侧,形成了一方极有安全感的封闭小天地。虽然他会想念“最爱的奶奶”,但仅限于睡觉前想一想,平时玩起来就顾不上了。对馒头来说最为两全其美的,当然是奶奶也住到我们新家来,然而我妈由于需要照顾外婆,过着“软禁”般的生活(参见《二胎两年随感》、《“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只来过我们新家一次,才呆了不到1小时,想让她住在这边简直是奢望。

不过呢,当务之急是要先解决书房和儿童房的收尾工作,否则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床位可以让人住。

先说书房吧,我们搬进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扬州公司老板开刀住院,我也不好意思催他。我虽然可以在儿童房暂住,但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儿童房的书桌比较窄,装不了我的显示器支架,摆上了我的全套办公设备后整个桌面显得很局促(包括NAS、打印机等),长时间打字会手腕不适;第二,儿童房跟过道之间没有隔断,睡觉容易被打扰,而我又总是家里最早睡的。假如能把书房快点弄好,我起码能在书房里关起门睡觉。

我一直在儿童房里苟到8月初,估摸着老板开刀应该恢复得差不多了,就去催了他一下,可他依然在用“这两天”的说辞敷衍我。即便是像我这么好耐性的人也终于按耐不住了,给他下了“最后通牒”——

“X总,又过了一个星期了。你每次都说‘这两天’来解决,已经拖了一个多月了,有点欺负人啊。本来6月底应该解决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来弄。你这边要是实在有困难、没时间来帮我解决的话,就跟我直说好了,不要老是两天两天给我虚假的希望。你们要是下个星期还不来弄,我就自己去找别的装修公司来帮我解决,卧室木门、厨房移门、卫生间门这些尾款你也别来找我结了。”

“最后通牒”的效果立竿见影,三天之后老板就亲自带着四个工人上门来解决问题——我的问题可不止书房电线被打断,还包括可视对讲门铃电源线被剪断、餐边柜灯带未安装。按照电工的说法,这几个问题都是要拆房子拆柜子凿墙壁才能解决的,所以老板才会如此兴师动众,主打一个“专家会诊”。

“专家们”绕着书房被打断电线的地方研究了一番,很快就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虽然断掉的线没有办法接,但我书房边上就是卫生间,书房吊顶里面有个走线的洞可以通到卫生间吊顶;所以不如从卫生间吊顶上接一路线过来,打断的空调电源线和吸顶灯电源线索性不要了。

一看不需要拆吊顶,老板跟我都松了一口气——拖了一个多月的“棘手难题”,居然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老板告诉我,他来之前已经想好,最坏的情况就是帮我重做吊顶;对我而言,书都已经搬进了书房,自然也不希望“大兴土木”搞得一片狼藉,能够以如此取巧的办法解决那是皆大欢喜;最难得是这个解决方案基本没有什么副作用,不会影响今后的检修。

剩下的两个问题中,灯带安装的问题也很快搞定了——并没有像电工说的那样需要拆柜子,把饰板拆下来然后在背面开槽就解决了走线问题。修复可视门铃则需要重新从弱电箱拉一根线过来,但由于可视门铃开槽移位过,必须凿墙找到原来的线头。我们这边小区楼下的门禁普遍都是不关的,门禁对讲系统形同虚设,后来想想暂时就不弄了。关键在于,这事儿让装修公司弄,真不一定弄得好,毕竟就是他们乱搞剪断了线。我后来联系了负责安装我们小区可视门铃的厂家,他们说重新拉一根线600块,于是我从装修尾款中扣除了这600块,万一将来需要的话直接让厂家来拉线安装就完了。

500

▲通过从卫生间重新拉线,解决了书房的线路问题

500

▲专家会诊一下就把“难题”解决了

8月6号解决了排线,8月7号修复完墙面,书房终于能够正式启用,家里一下子宽敞了很多。我把沙发床搬回了书房里,在儿童房搭了个小帐篷供孩子们玩耍;儿童房的书桌也被清空了出来,专门用来搭建积木、模型。有了书房之后,馒头开始要求看书讲故事;而有了书桌之后,我发现馒头可以非常专注地搭积木,居然能在桌子前安坐超过一个小时!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件“太阳从西边出来”的事情。老读者应该都记得,我前两年很担心馒头的ADHD问题(详见《馒头入托记》),甚至考虑过要进行医学干预。但从今年开始,他的ADHD问题有了明显的好转,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男孩子,顶多也就是运动能力超强外加手贱——我不确定是成长发育的正常规律,还是我以身作则的影响以及刻意引导的作用。我给馒头买的玩具,大部分都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要么动手搭,要么动手变形。而且我从小陪他一起搭积木,虽然我搭的都是比较复杂的机械组积木,但长期耳濡目染,终究会对他有些影响吧。

500

▲书房正式启用,沙发展开成为一张单人床,我终于可以睡到书房了——家里如果来客人,书房也可以作为客房

500

▲书房的书桌面板有60cm深,而且可以安装显示器支架,极大优化了工作环境,终于把我的手腕解放了出来

500

▲我后来又对书桌进行调整,把NAS服务器藏到了下面,将新旧两台显示器并联,笔记本当主机用——长期码字,大屏护眼非常重要

500

▲那段时间馒头在我边上打地铺睡觉,估计外公外婆过来后,我们也会这样睡

500

▲与此同时,儿童房的书桌也终于恢复了其应有的功能——专门用来搭积木

500

▲跟同龄的其他孩子比,馒头其实并不擅长搭积木,但看到他愿意坐定下来,老父亲就很欣慰了

我养了一儿一女之后发现两件事。首先,男性和女性之间喜好与特长的差异,真的是从一出生就决定的,有着难以弥合的“生理鸿沟”。其次,我发现父亲在男孩儿成长过程中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男孩儿本质上是靠通过观察父亲的行为来学习怎样成为一个男人的。我认识一些“丧偶式育儿”的女性朋友,她们的儿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带,缺少父亲的高质量陪伴,这些男孩儿更有可能会欠缺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因为在很多事情上,大部分女性的性格特质并不足以胜任对一个男孩的塑造。比如说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些更大胆的行为,进行一些工程方面的搭建、科学方面的探索,陪孩子搭模型玩游戏……这些相对而言都是男性的天赋领域,女性多少会有些力不从心。我这并不是要制造男女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陈述一个人类得以能够世代繁衍的客观社会规律。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统计可以支持我的观点,历史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帝王普通性的软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反过来,如果让我独自抚养女儿我也会无所适从,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教女儿做美甲、做头发、梳妆打扮……说白了就是我不知道要怎么去教她做一个女孩儿;女孩儿的塑造同样离不开妈妈的影响。

当然,像我这种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塑造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时间投入上是巨大的,只能靠自己来平衡——把更多时间花在工作赚钱上,得到的回报更快且能够量化;而如果花在亲子陪伴上,其回报或许要经年累月才能看见……

我把沙发床搬回了书房后,虽然可以关门睡觉了,但书房格局十分紧凑,馒头晚上只能在我边上打地铺(一开始是我睡地铺让他睡沙发床,后来他把我的地铺给抢了),于是我又开始盯紧儿童房的进度。

7月底有一次我问起“格XX”厂长,我那套儿童房定制进度如何了;他告诉我他的厂刚搬到上海,并且像之前一样发了定位过来,欢迎我过去坐坐。我一看那个定位就在上海奉贤的头桥镇上,距离惠南镇这边不远,于是8月5号那天我跑到他厂里一探究竟。

这是我第一次去实木家具厂,那工作环境真的挺艰苦的——大热天的却没有空调,厂房里到处都是木屑,电扇也不能开太大。在现场看到,我的那套定制确实在做,但进度实在说不上乐观,感觉才做了柜板。厂长跟我说起他的难处,他是江西人,做了二十多年上海的市场,6月底湖州南浔的厂房被烧之后,那地方就彻底没有用了。他之前跟我说“找到了新的厂房”,是在他老家江西;做了几个星期之后觉得两头跑实在太不方便,很难兼顾上海这边的业务——因为家装展会、客户主要都在上海。于是他又在上海重新找了个厂房,把设备、材料从江西搬过来,耽误了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

厂长说我的床只要三个星期就能做好——木工两个星期,油漆一个星期。我已经有了跟装修公司打交道的经验,明白这种承诺都是有水分的——他说三个星期,那就是“最少三个星期”,不要指望能够提前完工。我跟厂长说,你无论如何在9月开学前帮我把这个床安装好,我们现在都没地方睡觉,只能打地铺。厂长无奈地说,他们另外有一对老夫妻客户,跟我的情况一样,也是每天打地铺睡在床垫上……

但不管怎么说,跑去现场“督工”还是奏了效,当天下午老板就发来了床粗略拼装好之后的照片。8月13号,我又去他们厂里跑了一趟,这次主要是为了量一下床、楼梯、柜子组装好之后的实物整体长度,以便我确定要在柜子和过道见光板之间装多厚的吸音夹层;顺便再催一下进度,千叮咛万嘱咐要在月底前帮我做好。

厂长终于信守了承诺,最后在8月31号傍晚7点完成了安装。

从3月11号第一次上门量房,到完工验收,算下来总共小半年时间。那么这套全实木定制的儿童房效果到底如何呢?首先我得说,这个厂家的用料和工艺是相当可以的,板材的厚度比市面上那些成品实木家具厚实得多;就樱桃木的品质来讲,肯定也比松木、橡胶木之类要好得多,非常稳固牢靠,感觉真的是可以用一辈子的。我淘宝上买的所谓“实木书桌”都是很便宜的松木做的,用指甲都能抠出印子来,老实说还不如ENF级别的实木夹层板。但是呢,这种手工打造的家具,论美观精致的程度、漆面平整度,真的远远不如数控机床加工的成品实木家具以及那种用机器压制封边的造型板定制家具——或许要等几年后全实木用出包浆,其耐旧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另外呢,我这次装修过程中,无论是木工柜子、造型饰板、地板还是乳胶漆,装完之后都没有任何味道;反倒是这个全实木的儿童房有一股说不清楚是胶水还是木料的味道,并且会持续散发。

这个床有两处细节我不太满意——第一,楼梯柜只做了4级,其实可以做成5级台阶,台阶高度低更安全;第二,在我给的效果图上,床靠墙的护栏是实心板,但他们做的是空心的栏杆,这样就存在掉小东西下去的风险,而且一旦掉下去完全没办法取出来,我得自己把这些小缝隙塞起来——假如这两个细节到位的话就完美了。

500

▲我让他们整体照着这个效果图来做

500

▲第一次探厂,我的床还没个影儿呢

500

▲这几块大板是我那个柜子的

500

▲进油漆车间之前第二次探厂,床的主体基本上组装好了

500

▲这段时间给我儿童房搭了一个小帐篷给孩子们玩

500

▲终于等来了安装

500

▲开学的前一天,总算把床送来组装好了

500

▲由于全实木显得有些老气,我要求他们在一些地方做了跳色,以符合儿童房的整体风格。我要求他们少做两格扶手,以方便从台阶直接上飘窗。

500

▲床边的轨道插座电源都是事先预留,包括上铺的开关和插座也是如此

500

▲坦白说,我真的欣赏不来全实木

500

▲这种上下铺床对孩子来说自然是喜闻乐见

500

▲既能攀爬

500

▲又能躲藏

500

▲全实木柜子的背板也是实木的

500

▲我网购了一些吸音聚酯纤维板,贴在柜子背后

500

▲然后再装上很早就定制做的欧松板。我原本一直担心柜子当墙隔音差,装了吸音板夹层之后效果还是相当可以的。

500

▲直至过道封好,我们家的装修才算是完成了,而此时我们都已经搬进来快两个月了。最后硬装部分花了约28万(含门窗儿童房定制等),家电家具7万左右,比我一开始的30万预算超了5万。

500

▲想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我小时候哪儿来的书桌,不是在缝纫机桌上、就是在吃饭桌子上写作业。

只不过,装修这种事情,从来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写到这里我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关于这次装修满意、不满意、遗憾及后悔之处。

最满意的是开放式厨房,完全根据我的需求设计,颜值和实用性俱佳。岛台连着餐桌实在是太好用了,平时不做饭的时候能够延伸成为客厅的一部分,显得客厅很大;做饭时又能成为厨房的一部分,显得厨房很大;集成灶就跟网上说的一样好用,吸力大、油烟不过脸,站在灶台前都闻不到味道,用来隔断的玻璃移门几乎没怎么用过。但开放式厨房有个说不上是缺点的缺点——对于我这种有两个低幼龄孩子的家庭来说,存在那么一点安全隐患。孩子总是会在我做饭的时候跑来找我,得提防着他们被锅子、烤箱之类的烫到,还要注意把刀具收纳好。

500

▲厨房、餐厅、客厅三位一体,真的能让空间大好多。当我在厨房干活的时候,厨房和餐厅是一个整体操作空间

500

▲平时不用厨房的时候,厨房的空间又可以融入客厅

500

▲开放空间的唯一缺点在于,当你在厨房进行作业时,容易被人类幼崽侵入

满墙电视柜也很满意,有生以来第一次,家里的收纳空间达到了“富余”的程度。有人说做满墙电视柜会使得客厅空间显得逼仄,我们之前也有这样的顾虑,但实际效果非常好,并没觉得客厅太小。我是那种喜欢把东西都收到柜子里去的人,眼不见为净。不过我们对电视柜和餐边柜的开放格很不满意,用的是大框套小框的设计——我太太受小红书“卖家秀”影响,想要给柜子弄些造型,于是要求做这些开放格,最后做出来的效果成了翻车的“买家秀”;装完以后也不好拆,只好将就着用。我原本以为这是全屋定制公司的问题,后来一对质发现居然是扬州公司设计师的主意,不知道他那个猪脑袋是怎么想的。

500

▲虽然现在已经不流行满墙电视柜了,但真的是好用

500

▲我太太要做的佛龛,供的是大昭寺觉沃佛唐卡。有了佛龛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去收一尊好一点的造像

500

▲做翻车的餐边柜开放格

500

▲做翻车的电视开放格

500

▲早年收来的一些唐卡,挂在墙上当装饰品。这些唐卡也都已经多年不见天日

在“收纳不足恐惧症”的支配下,我几乎把家里能做柜子的地方都做了柜子,住进去之后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我前期忘记设计规划某个功能区,后期想要添置就很伤脑筋。我们搬进去之后,一开始为厨房垃圾桶要放在哪里犯愁,后来又为要在什么地方安装穿衣镜犯愁;由于书房里没地方了,我只能勉强在客厅沙发角落里塞了个摄影器材防潮柜;现在我很想弄个柜子专门摆放馒头搭的积木模型,或许只能在飘窗上动脑筋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房子不够大,可供腾挪的空间太小,房子哪怕能够大一点儿我都不必如此费尽心机充分利用空间。不过话说回来,有多大的房子就能堆多少东西,就好像哪怕给我再多书架,我也能够放满(花一两千块钱买的书就足够放满一格)。我看过一些家里地方很大、甚至有几套房子的朋友,依然觉得空间不够用——在如今这个消费时代,人的一生真的不知道可以囤积多少杂物,而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是极少数,还是得要经常断舍离。

客厅的沙发很满意——有人可能要问沙发不都差不多嘛,能有啥区别?对于成年人来讲可能差不多,对于人类幼崽来说那就区别很大。原来家里沙发的靠垫、座垫经常被小崽子们拆下来,还经常会把食物掉在沙发上,甚至在沙发上乱涂乱画。我充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这次专门选了个靠垫和座垫不能拆的、座垫没有缝可以掉东西进去的、真皮面料容易清理的沙发,确保小崽子们无处下手……结果沙发虽然是保住了,我却没想到小崽子们还能爬到沙发靠背上,把沙发背后的墙搞得很脏。

阳台的隐藏式升降晾衣杆有些鸡肋——由于保障住房都是封闭式内阳台,然后高层建筑不允许装室外晾衣架,如果要晒衣服就得拿去外面;在阳台里阴干晾衣服,还不如直接用烘干机……因此这高大上的升降晾衣杆一次都没用过。我唯一想到可能的使用场景,就是今后卖披肩的时候,可以把披肩挂在上面拍照片。不过呢,升降晾衣杆带的照明灯倒是又亮又好看,现在主要当做灯来用。

500

▲我对隐藏式升降晾衣杆原本报以了很高的期待,这玩意儿需要在吊顶前就装好,可以跟吊顶融为一体,颜值很高。结果最后我们根本没晾过衣服,主要拿来当灯用。

岛台里安装的内嵌式消毒柜也有些鸡肋,因为洗碗机本身带消毒功能,拿出来的碗都是烘干消毒过的,像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实在没啥必要把消毒柜长期开着。消毒柜就跟升降晾衣杆一样,一次都没用过。早知如此还不如直接把岛台做成普通的碗柜,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岛台内部空间,放更多的碗。

书架的灯带没必要装——书架灯带这个东西,装饰性大于实用性。通常只有在昏暗环境中,灯带的装饰效果才能体现出来;而我们家用的都是高亮度的灯,灯带就好像白天的月亮一样黯淡。我的书架有6层,灯带总长约30米,用了两个400瓦的变压器,且不说材料和安装费用,每次开灯家里就要多跑个800瓦的用电器,电费都划不来;然后吧,我的书架真的摆得太满了,几乎每层都前后摆了两排书,而灯带安装在书架缩进三分之一处的,这就意味着灯带根本照不到外面那排书的书脊,效果更是大打折扣。所以像我这种纯粹讲究实用性的书架,就不该装灯带,倒不如在书架里面装几个隐藏式的插座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有一说一,家里几处用于照明的灯带还是很好用的——包括燃气灶上方装的灯带、书桌上方的灯带(装在吊柜底下)。随着我这几年眼睛开始老花,有时候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不清手机上的字,拿到光线亮的地方就好了。这让我意识到,环境亮度越高,眼睛越不容易疲劳,家里的灯多多益善。我经常陪馒头在书桌上搭积木和模型,有时会看不清积木说明书或一些模型的微小结构,书桌灯带作为房间主灯的补充光源,可以有效降低眼睛的疲劳度。

后悔卫生间外面的洗漱区没有全部贴瓷砖。由于现在的卫生间都是干湿分离,而且洗手池一般都独立于卫生间之外,因此洗手池对面的墙上就没贴瓷砖。但在实际使用过程就发现,洗脸洗手的时候——尤其是小孩洗脸洗手,真的很容易把水甩到墙上;他们甚至还会直接用湿手摸附近的乳胶漆墙面,留下印子。关于这事儿我后来私底下跟来我们家补墙面的油漆工交流过,他说他老家自己装修房子,这些地方全都会贴瓷砖;但他们公司给客户装修,一般都不贴。我建议大家如果装修,水源周边方圆2米范围内都最好贴上瓷砖,可以省心很多。

500

▲非常后悔没有在洗手盆周边区域全部贴瓷砖,这个区域非常容易“带水操作”

后悔没有预留电动窗帘电源——这主要是因为我一开始不知道日夜蜂巢帘这种新式窗帘。话说我们家南边是一片空旷,不需要装半透光窗帘的保护隐私,因此阳台、儿童房、书房这三个地方,我原来只打算装简单的遮光卷帘。这种窗帘只要手拉两三下就能全开全关,没觉得手动有多麻烦。装修过程中在土豪朋友家看见了遮光透光二合一的日夜蜂巢帘,觉得又美观又好用,就跟风装了。实际用下来发现这种窗帘并不适合手拉,单拉绳控制每次要拉老半天。于是又一通折腾把高频率使用的儿童房窗帘改成了电动,改完之后免不了留了一截有碍瞻观的电源线在外面。

人脸识别自动开门的智能门锁太好用了。我从回国之后就开始用智能锁,已经习惯了不带钥匙出门。原来我一直嫌带摄像头人脸识别的门锁耗电,喜欢用那种指纹机械按压的智能锁。这次因为锁体关系,装不了指纹机械按压的智能锁,“被迫”装了个人脸识别智能门锁,没想到解决了一个痛点——每次买菜或者取快递,提着大包小包回家腾不出手开门时,把脸凑上去门就会自动打开,实在是极大的解放。不过呢,要想“自动开门”有个前置条件,那就是大门得要内开的,往里一推就进去了。因此我太太现在十分“感激”不让我们外开门的邻居。

在智能电器方面,我一直都乐于“吃螃蟹”。但原来住出租屋的时候,我不可能添置很多电器——尤其是那种需要在装修时提前布管布线的电器,只能用一些小家电、穿戴设备,因此没法儿建立全屋智能系统。这次装修让我如愿以偿地组建起了“智能电器矩阵”,深刻感受到了“科技改变生活”。

前文我讲到过集成灶,我装修之后才知道现在已经有了集成灶、集成水槽之类高集成度的厨房电器,我得说这类家电对我们这种小厨房真是太友好了。我们家的厨房面积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假如不是这种模块化的集成设计,我肯定不会另外去安装嵌入式蒸烤箱、嵌入式洗碗机。我们家里蒸烤箱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原来那台22升的小型蒸烤箱,只比微波炉稍大一点,经常会中午烤晚上蒸。现在集成灶自带的蒸烤箱一下子升级到了60升,鸟枪换炮,可以轻轻松松放下大号蒸鱼盘,蒸一整个儿的剁椒鱼头,或者烤整条的羊腿儿。用了整整10年的第一代400G厨上式净水器,也换成了可以集成在水槽下面的1600G厨下式,出水速度是原来的4倍,再也不用每次装水都要守在水槽边等好几分钟。15套容量的集成洗碗机更是厨房神器,像我们这种顿顿自己烧饭的家庭,天天有一大堆脏碗筷,晚上在洗碗机里码放好,第二天拿出来焕然一新,就跟魔法一样。

500

▲集成灶设备对我们这种小厨房来说真是太香了!一个灶台一个水槽,集成了蒸烤箱、油烟机、洗碗机、净水器

500

▲蒸烤箱在我们家属于高频使用的电器。蒸箱做出来的东西,比传统灶台隔水蒸效果要更好

让我能够深刻体会到技术进步的是带上下水的扫拖机器人。我早在2015年的双11就尝鲜入手过一套iRobot的扫拖机器人套装,要价2949元,但当时的使用体验非常糟糕——扫地机器人是靠碰撞感知障碍转向的,没有路线规划,完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跑;拖地机器人基本没有可用性,不但拖不干净,每次拖完我还得给它洗换拖布,很麻烦。

2019年买了一台国产的扫拖机器人,那时候已经有了地图构建和激光导航,但拖地功能还是很鸡肋,需要更换拖地组件、手动加水、手动换洗拖布,而且也拖不干净;当时扫地机器人的另外一个痛点在于滚刷没有防缠绕功能,厂家配了专门用来割断头发的刀片,隔几天要清理滚刷和尘盒——智能家电应该是伺候人的,结果人还得伺候它。这台扫拖机器人我从国内带去了印度,后来没带回来,也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服役。

这次新装修,我发现扫拖机器人经过几年的“进化”,已经有了超薄基站、自动上下水、防缠绕滚刷、自动清洗拖布、自动集尘,几乎把所有的痛点全解决了。平时用的时候只需要注意地上别有太大的垃圾和电线,然后每两三个月换一次集尘袋、添加一下清洁剂、更换拖布就行了;关键一点在于,除了那些实在够不着的死角之外,机器人打扫得比我干净,拖完地一点水渍都没有,完成度在90%以上,基本上把我们从扫拖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智能开关也是我强烈推荐的东西——说起来,要不是因为装修公司的电工嫌麻烦,我都不知道现在智能开关已经进化到了这么先进的程度。

我一开始就想好要用全屋智能开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颠覆全屋电路设计的新技术——用了智能开关之后,可以把家里所有的灯都变成“智能灯”,而且也没必要再做“双联开关”了,智能开关可以通过蓝牙中枢网关互联(路由器、智能音箱都可以作为蓝牙中枢网关),想怎么设置联动都行。我可以使用家中任意位置的开关控制任意位置、任意数量的电器;“一控多”、“多控一”都可以轻松实现——甚至于,就算没有预留开关位也不打紧,现在的蓝牙无线开关可以三年不用换电池。比方说我在书桌下面粘了个蓝牙按钮开关可以控制书桌上的灯带,儿童房下铺床头粘了个蓝牙面板开关可以控制灯和窗帘;比方说,我可以单击打开主灯,双击切换至色温模式,长按关闭房间里所有灯;比方说我把空调面板的中键设置为了让扫拖机器人开始清洁,右键则是让机器人返回基座,能够进行快捷操作……

但装修公司并不了解这种智能开关,得要我自己来买。家里开关多了之后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记不住哪个开关控制哪个设备。于是在装灯之前,我曾拜托电工师傅帮我标一下每个开关位分别控制哪些电器,我打算提前定制一批刻字的智能开关,既美观又一目了然,就跟高档酒店那些开关一样。

结果电工嫌麻烦不肯干这活儿,我没辙,只好上网研究有啥办法解决,意外发现有一种自带感应式液晶面板的智能开关,可以自定义显示的文字——这种能够灵活设置的智能开关,可不比刻字开关强多了?

部署好了智能开关之后,全屋智能系统就基本上成型了。这些开关不但相互之间可以绑定互联互控,还可以随意调整电路顺序、设置按键功能,并跟家里的其他设备逻辑联动,支持各种各样的玩法。反正吧,外面那种高档智能酒店有的功能我都有,他们没有的功能我也有,语音、开关、手机、交互屏都能控制家里的电器,出门在外可以随时检查家里的电器有没有关好,科技感拉满,就跟科幻电影里似的。

500

▲自定义图标和文字的开关,可以当做普通开关使用,也可以无线控制智能设备。所以我家里很多开关根本都没有接电器回路,单纯作为无线开关在使用。假如打算安装智能窗帘的话,我建议最好留个开关位;虽然智能窗帘有遥控器,但还是面板开关更可靠。

500

▲面板上的文字还可以设置成英文,方便我太太识别

500

▲这是家里智能设置的总控制面板。截止本文发布,我们家一共有88台各种智能设备

500

▲电脑app上的管理操作界面,有种一切尽在我掌控的感觉

我知道有不少人会排斥使用智能设备,觉得不可靠。这个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出问题,光是设备之间的自动化联动设置,恐怕就能劝退一大批人;还有些人则会担心这些设备一旦出了故障,都不知道要怎么维修处理。我本身就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跟电子产品打交道,以前台式电脑都会自己攒机装机解决故障,不怕设备坏,只怕设备不坏——用坏了才有借口更新换代嘛!其实吧,随着这两年蓝牙MESH2.0技术和中枢网关的普及,智能设备的可靠性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就算家中断网也不影响联动使用。

500

▲交换机、路由器、中枢网关、NAS……这些东西都需要自己懂得如何部署设置,确实有一定的门槛。你如果让别人帮你部署,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就会特别麻烦

而我太太就属于那种很排斥新事物的人。一方面,她本身就跟电子产品八字不合,更别说是这种全部中文界面的智能设备。我不在的时候,家里很多电器她都不知道要怎么操作。另一方面,她真的很讨厌做任何改变,总觉得原来的东西最好。比方说,她因为从小吃高压锅做的米饭,坚持认为高压锅做出来的米饭才好吃,而且还非要他们印度的那种高压锅来做,为此从印度专门背了一口锅来中国煮米饭;又比方说,她一直坚持认为电动牙刷没有手动牙刷刷得干净,到现在都排斥使用电动牙刷——除了心理暗示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她可能觉得只有自己“全手动操控”才具有掌控感。

因此,她对家里的新事物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排斥,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接受。我们刚回上海定居时,我买了一套带滚刷的无线吸尘器,她起初非常“憎恶”,觉得拿在手里太重,不要用。后来这个吸尘器成了我们家中必不可少的“神器”,可以很方便清理孩子们在家中各个角落造的孽——我太太从“要扔掉”变成了“离不开”。

对待洗碗机这玩意儿她一开始也跟仇人似的,觉得洗碗机“毫无用处”,不仅洗得慢,还费电,不如她自己手洗。但是吧,她并没有用好碗顺手洗掉的习惯,经常把脏碗搁在水槽里大半天,影响我用水槽。我也不跟她争辩,每次用好碗,第一时间放到洗碗机里,预约好晚上电价打折的时候洗,第二天一早就把干净如新的碗拿出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不但认可了洗碗机,甚至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跟我说,我们家里最好有两台洗碗机可以轮流工作,这样洗好的碗就不用拿出来了,用完的碗直接放到另一台空着的洗碗机……如今洗碗机是我们家庭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提供了大量情绪价值。

同理,我太太也反对安装烘干机,认为耗时耗电,还不如她拿出去晾晒。但我坚持要装,烘干机这玩意儿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有烘干机可以大大提升洗衣服的灵活性。尤其是像我们这种没有外阳台的房子,碰到上海那种湿热的天气放在室内阴干,衣服绝对会发臭。搬进来了之后,她一开始也很排斥使用烘干机,一来心疼电费,觉得烘干机是大功率电器;二来她觉得太阳底下晒干的衣服更好。但在我看来,现在烘干机都有消毒功能,效果并不比晒太阳差;洗完的衣服直接烘干拿出来,能节省20分钟出门晾晒和收衣服的时间,就算花掉几块钱电费也值得。

总算她最后终于还是接纳了烘干机,因为她发现烘干机不仅仅有烘干功能,还能过滤掉衣服上沾的细毛碎屑。比方说她在洗衣前经常会忘记把口袋里的纸巾拿出来,洗完的衣服就会沾满纸巾碎屑,这是她洗衣服的一个痛点。烘干机能够把毛发灰尘等碎屑都集中吸附在滤网上,拿出来的衣服全都干干净净,让她感到身心愉悦。最关键在于,脏衣服放进去洗衣机,洗完扔到烘干机,拿出来就是热乎乎香喷喷的干净衣服——这种流程体验就跟洗碗机一样属于“高科技魔法”,简直太爽了!

其实吧,两个文化和成长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喜好上的冲突是一种常态,想克服这种冲突主要还得依靠包容。在装修之前,我就预见到这种情况。我很明确地告诉我太太,对我来说,不同的决策和选择分成三档——第一档是我喜欢的(Prefer),第二档是我能接受的(Acceptable),第三档是不可接受的(Unacceptable)。你喜欢的东西不是我喜欢的,没关系,只要对我来说不是“不可接受的”就行。

比方说,关于新家购置碗筷的问题,我想买成套的龙泉窑粉青色瓷器餐具,她要在网上淘那种烧制时候存在瑕疵的便宜瓷器。对我来讲——不就是个碗,给我啥碗我都能用,不存在“不可接受”,随便她选啥都行,所以我们现在用都是不成套的次品碗。又比方说,我太太提议说不用买沙发,这样客厅的地方大,方便小孩玩耍,看电视坐在地上就行了;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坚持要买沙发,而现在最常呆在沙发上的就是我太太……总的来说,我很少会有“不可接受”的情况,就算我太太的想法对我来说刚好“不可接受”,我一般也总有办法说服她。

这种把决策主动权交给我太太的做法可以极大减少家庭矛盾。大家都知道女人有多善变,我太太缺乏长远规划思维,经常会突然改变主意,也经常会后悔自己先前的决定——但由于当初都已经问过了她的意见,她不喜欢也只好接受,无法迁怒于我。比如说装修过程中换窗户,我当机立断把阳台、儿童房、书房容易撞头的内开窗都换成了漂移窗,我太太为了省钱,拍板表示她的卧室不换;住进去之后她很快就后悔了,可这时候再换窗就很麻烦,她也只好接受。又比如橱柜做完之后她不喜欢多层板的颜色、洗手台盆做完后她不满意材质觉得容易有水渍——这时候她再想搞事情撤换,都会被我一句话堵回来:“这是你自己选的。”当然,如果我太太如果真要不讲道理也是有办法,她可以会怪我当初为什么没劝阻她;假如我劝阻过她,她还能会怪我为什么没坚定、全力地劝阻她……

我太太还有“既要又要”的问题——既要像小红书上人家展示的“样板房”那样高颜值,又要有大量收纳空间、实用性强;不知进退取舍、缺乏全局把控,自然两头不着。卧室的所有细节都是她决定的,于是就成了整个家里最丑的一个房间(至少在我看来)——她嫌床头柜容量太小,在床头左边摆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三斗柜,右边则堆了各种杂物;为了多塞东西,床箱和电视柜都做成了加高的;为了让电视柜上可以多摆点东西,又把电视挂装在了更高的位置……她哪儿来那么多东西要放呢?因为她不舍得扔东西,囤了各种各样对我们家来说确定已经没用的杂物,惦记着要给拉达克老家的人捎带过去……

总之吧,要是全都按照我太太最初的想法,我都很难想象会装出来一个什么样的家,估计洗碗机、蒸烤箱、扫拖机器人、滚筒洗衣机和烘干机都不会买,甚至连电视机、沙发说不定也没有……在她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可替代”的,犯不着花“冤枉钱”。当然,现在她体会过了这些东西的便利,就再也回不去了,时常会感叹——“这个家多舒服啊!”

随着暑托班的结束、9月1号开学,馒头正式搬到了新家,有了他自己的床和房间,我们也开始了“无依无靠”的四口之家生活。两个孩子都在家对面的幼儿园上学,每天早上我要在7点前起床准备早点,7点半左右把两个孩子叫起来,给他们洗漱穿衣吃早饭,送他们上学;下午4点放学后,我要跟两娃一直周旋到10点多上床睡觉,实在是高强度体力兼脑力劳动,经常会整个晚上都没时间碰电脑看手机。没有了爷爷奶奶住在左近,也没有相熟的亲友和邻里,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不过呢,总算白天有8个小时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我跟我太太各做各的事情。原来我妈会时不时来家里跟我唠叨几句家常,如今白天的时光冷清得有些不习惯。

500

▲两个孩子一起长大的快乐真是千金不换。

500

▲就是什么东西都要抢,很考验当父母的智慧,如何把一碗水端平

500

500

▲这张照片看起来是如此岁月静好

500

▲我太太教他们盘腿坐以及双手合十

500

500

500

▲两小只每天一起去上幼儿园——我渐渐觉得,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放手”。很多父母不懂,或者感情上做不到,结果就造成了孩子永远“长不大”

但这种冷清应该也不会持续太久,有道是“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我太太没法儿把我们这么高科技、现代化的新家带回老家,因此迫不及待地想要请她老家的亲朋好友们来家里。我丈母娘今年9月底正式退休,计划11月份跟丈人一起来我们家住一段时间。他们上次来沪,挤在我们的老破小出租屋里,都已经觉得好像“神仙日子”一般(详见《拉达克岳父母东游记(一)沪上散记》);当他们从喜马拉雅深处突然空降到我们这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家,不知道会如何评价……在高科技的加持下,新家的便利程度甚至是连我自己在装修前都想象不出来的。

与此同时,我又有些担忧——假如孩子们习惯了这样一种高度便利的生活条件,他们要如何适应其他环境?馒头已经开始把AI和智能机器人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不认识的东西,他会先问我;假如我也不认识(主要是一些花鸟鱼虫),就让我拍照问AI。当他看到我们新家扫地、洗碗都可以由机器自动完成,就让我买一台可以帮他收玩具的机器人……按照现在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我估计再过十年左右,会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就能进入寻常百姓家。

就我的感觉而言,像馒头这样的孩子,仿佛从小生活在一个失重的世界——物质实在太过丰富、一切都太容易获得,他们将这些丰富和便利视为理所当然,完全理解不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观点展开可见《雪域遛娃记(上)》)我们家妹妹在幼儿园托班入学体检时,血检有一个指标没达标,体重也偏轻,按照保健老师的说法是“轻度贫血”、“营养不良”——我们家两个孩子,有时候确实会不好好吃饭;但妹妹跟馒头相比,其实还算是吃饭吃得比较多比较好的一个,居然会营养不良,实在是有些想不通。馒头跟我们住的时候天天嚷嚷着“不要吃饭”、“讨厌吃饭”,他说是因为奶奶一直逼他吃饭,产生了逆反心理……过去千万年来,人类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填饱肚子;可现在的孩子普遍变得视食物为仇敌,劝他们好好吃口饭都那么难。这样的小崽子从根本上来讲已经违背了自然法、违背了生物本能,应该被淘汰掉。

过度丰富的物质、过度便利的生活,会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产生何种影响,还有待长期观察。相比之下,孩子的外公外婆则处于另一个匮乏的极端——我记得我在结婚前给我太太寄过一个邮包,打包时候用了一个硬纸板箱;后来我到他们家里,惊讶地发现那个破破烂烂的纸板箱被他们当做了蔬菜筐,用了至少半年……且不说拉达克当地至今没有稳定的水电供应和网络服务,即便是在印度其他地方,装空调都必须要装稳压器,台式电脑必须配备UPS断电保护器。国内走进千家万户的智能电器设备,搁在印度恐怕都会水土不服。

回想起来,我当初选择了我太太,有一部分原因正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在印度、在喜马拉雅生活。那里虽有诸多匮乏与不便,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在“没苦硬吃”,但那种生活有一种真实的重量,能让我感到自己脚踏实地地活着——毕竟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参见《“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万万没想到,我太太如今彻底被社会主义的糖衣炮弹所“腐化”,尤其是上海的种种便利使她无法自拔,再也不愿回老家生活。而我似乎也已背离初心,居然“沦落”到了在上海这座我原本压根儿看不上的城市扎根,并打造了一个舒适便利得有些不真实的家,还打算把这种生活方式介绍给喜马拉雅的居民……

不难想象,岳父母的莅临又将发生一场有趣的文化碰撞,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