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爆火,一哥探路者却“消失”了

500

作者 |刘杰

编辑 | 魏晓

户外风现在太火了,始祖鸟、萨洛蒙成了中产法宝。

但第一个把户外概念带给中国消费者的探路者却消失了。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如果能有一件探路者的冲锋衣或者一双徒步鞋,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事儿。

比如,其推出的“帝力可加热冲锋衣”和“尼尔徒步鞋”堪称当时的“网红单品”。

在当时,一双探路者的鞋大几百,一件冲锋衣一千多,这价格就算放到现在也算是一笔“轻奢”级别的消费。

其代言人都是万科的老大王石,给品牌镀上了一层“专业探险”的金光。

但如今探路者却毫无存在感。

国庆节期间,AI蓝媒汇探访了位于天津繁华街区滨江道友谊新天地的探路者门店,虽然商场人来人往,但其门前却略显冷清,进店挑选的人不多。

情况也反映在业绩上,2025年上半年,其实现营收6.53亿元,下滑近8%,与始祖鸟近20亿美元的营收,超50%的增速形成巨大反差;而净利润更是遭遇“脚踝斩”,同比暴跌超过76%,仅盈利约两千万。

更匪夷所思的是,谁能想到,做户外的探路者竟跟芯片搅在一起,研发上芯片了,甚至推出一款智能滑雪头盔。

500

就连管理层,也都换成了科技圈的,做户外的反倒所剩无几。

如今,最火的莫过于户外业务,探路者放着老本行的大热门不做,反倒走科技赛道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

消失的户外霸主

户外爆火,但昔日的霸主探路者却消失了。

AI蓝媒汇问了身边几个接触户外的朋友,你们还记得探路者吗?

对方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就隐约记得是做户外产品的,但现在大家不都穿始祖鸟、萨洛蒙、北面,国产品牌会考虑下凯乐石,就算追求性价比想到的也是骆驼,探路者压根都记不起来,我甚至连他商标长什么样都忘了,存在感太低了。”

不过,又有谁记得,探路者曾经才是中国户外的老大。

2012年,其以14.5%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The North Face、Columbia等国际大牌,登顶中国户外市场,那时候还没有始祖鸟等一系列品牌的存在,他才是妥妥的行业老大。

但随着户外热潮,始祖鸟年营收已突破20亿美元,在大中华区业务增长尤为强劲,增速远超50%。萨洛蒙凭借户外鞋履及越野跑装备,年营收也已突破10亿欧元,并保持约20%的高增速。

而反观探路者,去年的户外业务收入仅13.69亿元,还大幅下滑16.02%。

从市场份额来看,头部品牌始祖鸟、萨洛蒙、Columbia、猛犸象等在单价1500元以上的高端细分市场占据了超过60%的销售额,剩余份额则有北面、凯乐石等品牌激烈争夺。

探路者整体声量和份额已经被挤压到了微不足道的个位数。

资料显示,2024年,伯希和营收为17.33亿元,高于探路者户外收入,前者市场份额仅1.7%,意味着其份额则更低。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对户外品牌的排行榜中,探路者也已经被压在了金字塔底。

500

可见,探路者已经彻底被边缘化了。

高端市场被大牌牢牢占领,探路者也只能在中低端蛰伏,从价格带来看,以冲锋衣为例,其主要以千元内产品为主,其淘宝官网显示,销量最高的一款价格为769元,但反观千元以上的,多款销量甚至持续挂零。

其实,探路者算是首个将户外概念引入国内的国产品牌。

2002至2005年间,恰逢自驾游热潮如野火般席卷中产圈,与之配套的帐篷、折叠椅等“泛户外”产品需求激增,中国户外用品市场规模从约3亿元猛增至20亿元。

其精准踩准了这一风口,实现腾飞,并叩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其还是作为首批27家上市公司之一登陆资本市场的,曾被赞誉为“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第一股”。

上市首日,就经历了股价翻倍、盘中两度停牌的火爆场面,瞬间造就了创始人的财富神话。

一直到2015年,探路者都处于黄金期。

数据显示,其营收从上市初期2.94亿元一路飙升至38.08亿元,净利润也同样水涨船高,从4400多万元跃升至2.63亿元,市值一路冲高至巅峰时期的250亿元,较初期暴涨近9倍。

但如今,探路者户外收入不足曾经辉煌时的四成,市值缩水至约77亿,较高点已跌去了70%。

户外帝国两年崩塌

曾经的户外霸主,如何跌落神坛?

原因则在于其走进了岔路,对主业的注意力偏移。

2015年后,户外用品市场行业增速转至平稳期,探路者业绩上涨的压力不断攀升。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纸“46号文”犹如一道惊雷,振奋了整个行业,政策明确鼓励“体育+”融合发展,于是,探路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面进军“户外+旅行+体育”新战场。

一场轰轰烈烈的多元化扩张就此拉开序幕。

在投入方面,其以3.5亿元收购旅行服务公司易游天下74.5%股权,还投资了老牌户外活动网站绿野网、极之美、Asiatravel等平台。

还与河南巩义市政府合作,筹备建设“中岳嵩顶体育文化旅游区”,其中核心部分包括冰雪度假区和户外运动公园,直接切入当时正热的冰雪产业。

然而,谁也没料到,这场豪赌竟会让探路者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首先,多元化的效果未达预期。表面风光的旅游业务实则是个“无底洞”,仅易游天下一年就亏损超2000万元,诸如嵩顶滑雪场等重资产项目,投入成本极为高昂,但却无法贡献可观利润。

其次,多元化路径分散了对主品牌的关注度。

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消费品牌是需要长期不断投入培育的,探路者因战略分散,从“专业户外”滑向“泛户外”,从而导致产品力、品牌力和营销力全面下滑,本质是选错了方向。”

在产品力上:从“技术领先”到“泯然众人”。

其曾大力宣传自主研发的“TiEF”防水透气面料,并推出“可加热冲锋衣”。但当始祖鸟、萨洛蒙不断突破GORE-TEX PRO时,其研发资源被分散到旅行、体育等业务,核心技术迭代几乎停滞,主打产品从专业装备,逐渐沦为功能泛泛的休闲服饰。

在品牌力上:从“专业探险”到“定位模糊”。

其品牌与王石(企业家+登山家)绑定,并赞助中国南北极科考队,主打“专业、探索”。但在“泛户外”下,品牌诉求变得混乱,既想保留专业形象,又想吸引大众休闲用户,导致传播失焦。

在营销力上:从“圈层共鸣”到“声量消失”。

其营销预算和精力被旅游产品等业务大量占用,在社交媒体、户外KOL、社群运营兴起的关键期,其在主品牌上的营销几乎失声,故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于是,危机如海啸般凶猛袭来。

2016年,其业绩即刻“变脸”:营收暴跌24%,利润缩水37%。2017年,成上市以来首亏,亏损额达1.15亿元。2018年,亏损持续扩大至1.82亿元,被逼到了退市边缘。2019,其毅然出售曾寄予厚望的嵩顶冰雪项目才保住了上市资格。

从巅峰跌落谷底,仅仅是两年的光景。

但绝境求生后,更大的风暴已然来袭。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其实体门店遭受重创,2020营收骤降39.64%,公司再陷危机。

或许是对未来信心不足了,当年,创始人盛发强做出惊人决定:见好就收,套现走人。

在9月至12月期间,他通过两次协议转让,将所持7.73%股份售予通域基金,套现约4.48亿元;随后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3.27%股份,再套现约1.8亿元。

经过这番密集减持,其持股比例骤降至13.65%,他与王静夫妇不再是公司实控人,通域基金成为最大影响力管理人。

至此,探路者从一家创始人驱动的公司,转为由资本和职业经理人主导。

探路者,迷路了?

那探路者又怎么跟芯片扯上关系了呢?

其实,探路者的新管理人通域基金本身擅长的是资本运作,没有耐心和能力去进行一场长达数年、胜负难料的“品牌重生战”。

而此时,恰逢北京芯能携炙手可热的Mini/Micro LED芯片业务寻找上市平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2021年底,易主交易落定,北京芯能背后的实控人、紫光国微董事长李明,正式成为探路者的新主人。

随后,探路者的管理层经历了彻底重构。创始人夫妇全面退出,董事会与高管层由清一色的科技界与资本运作高手接掌。

户外业务地位略显边缘化,核心管理层中,仅非独立董事董嘉鹏深耕服装产业,与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孙国亮是探路者“老人”。

在业绩层面,2024年,虽然户外业务仍是基本盘,收入占比86%,但呈大幅下滑态势;芯片业务2.22亿元,占比14%,但增速高达66.56%,可见,探路者未来的增长点主要在芯片上。

程伟雄表示:“‘户外+芯片’如此大的跨界跨度,两条路都走通的概率甚微。二者本身毫无协同,且一个成功的消费品牌需要长期专注、持续投入和专业积淀来精心培育,而探路者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分散到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甚至更注重芯片发展,故其消费品牌再度崛起的难度极大。”

“倘若探路者当初要是咬牙坚持下来,即便现在不是行业顶尖,户外营收至少也能到50亿,而非如今困于十几亿的窘境。”

但历史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当户外运动的黄金时代终于来临,那个本该站在浪潮之巅的探路者,却已成局外人。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或许,若不卖身求存,探路者能否独自熬过寒冬尚是未知数;但如此方式,却让这个最早带我们认识户外运动的品牌,在热潮下,反而消失在了人群中。

这一切,终究是个令人难以释怀的遗憾。

Lanmeih/今日话题

你觉得探路者还能重生吗?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