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透了!但应该还有救!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国庆黄金周结束了,电影市场的冷清却仍在延续。

  2025年国庆档以18.35亿元的总票房收官,这个数字看似庞大,却藏着难以掩饰的尴尬。

  近十年仅高于2016年和2022年,较去年的21.05亿元下滑12.8%,更不及2019年44.66亿元峰值的一半。

  有意思的是,今年国庆档并非没有“诚意”:平均票价36.64元,近五年首次跌破40元。

500

  全国放映场次达364.7万场,刷新国庆档纪录。

  假期更是延长至8天,影片类型也涵盖了战争、奇幻、喜剧、现实等多个维度。

  可即便如此,影院里的空位依然显眼,观众似乎集体用脚投票,把娱乐时间转向了别处。

  细究这份“冷清成绩单”,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缺乏能扛得起票房的头部爆款。

500

  往年国庆档总有1-2部影片能扛起40%以上的票房份额,像2021年的《长津湖》、2023年的《坚如磐石》,都能带动大盘单日破5亿。

  但今年,档期内没有一部电影票房破5亿,票房冠军《志愿军:浴血和平》以4.5亿登顶,占比仅24.5%,前四名影片份额相对均衡,市场陷入“去中心化”的分散状态。

  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系列终章,制作水准其实并不逊色,以“边打边谈”的双线叙事试图提升历史厚重感,可观众并不买账。

500

  究其原因,或许是主旋律战争题材的审美疲劳。

  此前《南京照相馆》《731》等多部同类大片接连上映,观众对枪林弹雨的震撼感逐渐麻木,再加上影片中张子枫与宋佳饰演的翻译角色功能弱化,多线叙事略显失衡,最终没能复刻前作《志愿军:存亡之战》8.05亿的票房佳绩。

  同样让人惋惜的还有《刺杀小说家2》。

500

  作为前作票房10.35亿的续作,它延续了现实与异世界交织的奇幻设定,特效层面也有不少突破,视听爽感拉满,可豆瓣评分却跌至6.1分。

  问题出在故事上:没有了原著依托,现实与小说世界的穿越过于频繁,剧情节奏混乱,文戏薄弱的短板被无限放大。

  档期内,它的单日票房从首日第二一路滑落到第三甚至第四,猫眼专业版预测其最终票房仅3.87亿,与前作相差甚远。

  反倒是9月18日就已上映的《731》,在国庆档异军突起,以3.44亿拿下亚军,尤其在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表现亮眼。

  这部“老片”的逆袭,恰恰反衬出今年国庆档新片吸引力的集体疲软。

  其实今年国庆档并非没有口碑佳作,只是这些影片大多输在了题材小众和档期选择上。

500

  犯罪剧情片《毕正明的证明》凭借7.4分的口碑,走出了连续5天票房逆跌的曲线,可片名容易被误认为文艺片,卡司也缺乏号召力,最终仅收获5177万票房,陷入“口碑与市场倒挂”的困境。

  聚焦听障群体的《震耳欲聋》更可惜,7.5分的口碑位列档期第一,檀健次的表演细腻动人,“错峰点映”策略也让它在10月4日上映当天单日票房接近4000万,跃居当日第三,档期后半程的B值(排场效益)达1.3,是最“供不应求”的电影。

  但无奈定档较晚,8天假期里没能充分积累票房,只能期待档期结束后能靠长线口碑再发力。

500

  这些影片的境遇,其实指向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今的电影市场,是否还该执着于“大档期依赖症”?业内人士早就发现,近几年“档期=高票房”的公式正在失效。

  像《毕正明的证明》《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这类口碑不错但题材小众的影片,如果避开国庆档这样的“红海”,选择竞争更少的普通档期,或许能靠口碑发酵实现长线效应。

  2023年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是最好的例子,它选择在靠近清明节假期的周末上映,最终凭借独特的风格斩获5.6亿票房。

  可遗憾的是,仍有不少片方抱着“跟风扎堆”的心态,忽略了影片自身定位与档期的匹配度,最终在混战中淹没。

  更值得关注的是,观众的娱乐选择早已不再局限于电影。

500

  大家并非没有消费意愿,只是把钱花在了更具体验感的线下活动上。

  而在线上,短剧的爆发更是直接分流了影视受众。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电影市场的潜力。

  但国庆档的遇冷,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电影的真实短板:内容创新不足、对观众需求的感知迟钝。

  今年国庆档的影片看似类型多元,实则都在打“安全牌”。

500

  《志愿军:浴血和平》陷入系列IP疲态,《刺杀小说家2》复制前作框架,《毕正明的证明》让人想起《天下无贼》,缺乏能引发全民讨论的“神作”或“爽片”。

  而观众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有片就看”的群体,短视频培养了他们“短平快”的内容消费习惯,对“平庸内容”零容忍,他们更愿意为新意、为情感共鸣买单。

500

  更关键的是,年轻观众正在流失。

  灯塔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档35岁以上购票用户占比首次突破50%,成为核心群体。

  国庆档的冷清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它让行业从“票房狂欢”中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观众到底需要什么”。

  当短剧用三句台词就能建立人物,当观众愿意为一场线下互动放弃电影票,电影行业不能再固守过去的经验。

  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对“注意力”的争夺:要么用极致的创新带来新鲜感,要么用精准的情感共鸣打动人心,要么用多元的场景体验留住观众。

  否则,即便票价再低、场次再多,影院的灯光也只能照见满场的空位。

  毕竟,观众的选择永远是最诚实的,他们不会为“平庸”买单,更不会为“惯性”停留。

进入电影杂志——为你发现更多好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