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既要又要,法国政治危机没有尽头

马克龙既要掌握权力,又想推动改革,还不想给对手机会,这是不可能三角。法国政治危机,可以说没有尽头。

500

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法国政治舞台再次上演权力争斗的“连续剧”:总理勒科尔尼辞职,又旋即被马克龙重新任命组阁,宛如一幕荒诞的政治喜剧。而背后真正沉重的,仍是法国政治危机持续无解的现实。这一切揭示出的,不仅是第五共和国体制的问题,更是总统马克龙“既要又要”式执政风格的根本困局。

法国政坛如今最大的问题在于权力的真空和政治的无力。马克龙急于牢牢把控局面,却又不肯妥协于现实。他既不愿放弃对政府的完全主导权,也不选择解散议会、更不肯辞职。他一方面任命自己信任却缺乏政治基础的勒科尔尼出任总理,另一方面又试图用微弱的执政权力驾驭一个政治版图早已碎片化的议会。这种“折中而不彻底”、“强硬却无基础”的统治思路,恰恰是一切政治混乱的根源。

500

勒科尔尼的“复辟”并非真正的政府重组,而只是一次权宜之计。他没有党派支持,更非议会多数力量的领袖,只是总统个人意志的延伸。“新政府”在国会尚未开口发声就已面临随时被罢免的风险,社会党的公开威胁、右翼和极右翼民粹议员的强烈反弹,令其前途堪忧。短短十四小时“闪电政府”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新政府能否撑过近期的预算表决,就已是巨大挑战。

500

事实上,马克龙的执政逻辑仿佛仍停留在他2017年和2022年当选总统的“胜利者姿态”中——仿佛他仍然拥有党派机器的支持、社会认可的民意授权。然而现实早已改变。2024年6月议会提前大选的失败证明,法国社会对他的不信任已经白纸黑字写在了选票上。他所在的中间派再也无法独立组阁需要的议席,两个极端——左翼联盟和极右翼——成为议会中真正的力量中心。

在这种结构性局面下,继续依赖“总统权力任命总理”的机制早已行不通。宪法虽然赋予法国总统广泛的权力,但没有议会合作的基础,这些权力便只是徒具形式的空壳。三名内阁成员宣布考虑辞职,前总理公开呼吁其下台,连共和党的内政部长都拒绝加入新内阁——这一切都说明,马克龙的政治孤立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法国世界报到德国之声,各大媒体和宪法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指出,问题不在于勒科尔尼,而在于马克龙执政方式本身。

500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执政派混乱不堪之时,极右翼民粹主义悄然坐收渔利。勒庞和巴尔德拉以“亲民”“稳定”“秩序”自我标榜,在民意调查中稳步上升。根据多项最新民调,国民联盟若今日举行选举,将轻松碾压中间派和左翼联盟。这意味着,一场真正的政权更替正悄然生成。

而马克龙对此的回应,仍是不变的姿态:为“责任”留任、为“稳定”做出决定、为“改革”保留宪法49.3权力……但政治不是单人的马拉松,更不是强人治理下的独角戏。当总统以“个人领导力”取代制度、以“任命式信任”取代议会共识,最终面对的只能是政治合法性的崩解,以及民众耐心的彻底流失。

“马克龙既要又要”,既要保有总统的绝对权威,又不肯为获得稳定多数而妥协;既要推进深远改革,又不肯放下政治姿态,真正倾听社会的反弹与焦虑——这才是如今法国政治危机久拖不决,甚至可能进一步演变为体制性崩塌的根本原因。

结束这一僵局,急需的不是又一任“马克龙的总理”,而是一次真正的政治转变。总统必须选择:要么寻求和议会的诚意合作,用制度和协商取代个人意志;要么接受政治现状,启动新一轮大选,让法国人民重新选择方向。唯有如此,法国的政治危机才有可能走出“永远在下一集”的循环。

否则,法国将继续被困在马克龙“想要一切、成就甚微”的困局中,而极右与极左的政治激情将继续填补理性政治留下的空白。这不仅是马克龙的危机,更是第五共和国制度设计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