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得诺奖而没得诺奖的大师们?
每届诺奖颁出来后,总有满意和不满意。自己喜欢的作者得了的,满意;觉得自己喜欢的作者是沧海遗珠,不满意。
但是……没获得诺奖的大师阵容排一排,可能比诺奖得奖阵容还威猛。
诺奖1901年开始颁,当时托尔斯泰和契诃夫这两个当世传奇还活着。
且他俩都还在出作品:托尔斯泰在1899年刚出版《复活》。1903年契诃夫出了《樱桃园》。按照“近来出了好作品更容易得奖”规律(1981年马尔克斯出了《一桩事先张杨的凶杀案》,一年后得奖),该得的:
然而俩都没得到就过世了。
可以说契诃夫英年早逝错过了,但比契诃夫年长的康拉德一直活到了1924年,也没得。
推崇鲁迅先生和萨特的大江健三郎,他的俩偶像一个没得一个拒了,他自己得了,命运的玩笑。
其他的,比如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没得,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没得。这两位加上卡夫卡,都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都没得。
博尔赫斯没得,科塔萨尔没得,卡尔维诺没得。
昆德拉自己没得,还感叹过罗伯特·穆齐尔可惜了。
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没得。阿莫斯·奥兹没得。波拉尼奥没得。阿多尼斯没得。托马斯·品钦没得。麦卡锡没得。
诺奖不给的缘故千奇百怪,吐槽也很多。
法国以前有人念过:克洛德·西蒙、杜拉斯和格里耶,都算是法国新小说那一拨的;结果诺奖给了西蒙后,就不管格里耶和杜拉斯了,大概有种“你们这个圈子得过了,其他不管了!”
西班牙语媒体也吐槽过博尔赫斯。有些人说是按贡布洛维奇所说,诺奖评委里有人认为博尔赫斯“过于知识分子”;加西亚·马尔克斯则说,博尔赫斯跟智利某大佬的某次会谈里有句话被误读了,所以诺奖不喜欢他。
马尔克斯自己很八卦,他曾去问英国的格雷厄姆·格林为啥没得奖,原因是“瑞典那边不觉得我是个严肃的作家”。题外话,格雷厄姆·格林当年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打抱不平,说这可是个认真的好小说哇!真仗义。
但也有英国人吐槽过:你们觉得格林不严肃,可怎么会颁个奖给丘吉尔呢?
菲利普·罗斯的读者曾公开做网站“别闹了,趁着罗斯还活着,赶紧给他诺奖!”——结果罗斯没得就过世了。
当然咯,没得的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自我解嘲了。村上春树说过个故事,我觉得很有趣:
法国有个乔治·西默农,写的梅格雷探长系列小说名动天下,著作超过两百种。
与此同时,他自称“十三岁之后到老,曾睡过大约一万个女人”。他老婆则说没有一万,“最多一千二百人”。
西默农想得诺奖,但没如愿。村上春树说大概也无所谓了。
“三年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已经没人记得了吧?但西默农睡了那么多人这事,却作为传说在文学史上灿烂地(也许未必?)大放光芒。”